点缀

定格瞬间 记录心情
个人资料
点缀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是悲剧,但是很美丽——看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师》(The barber of Siberia)

(2014-05-13 13:42:09) 下一个







是悲剧,但是很美丽
——看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师》(The barber of Siberia
 
 
一部非常靓丽的影片,好看之极。一个发生在久远之前的一段爱情故事,朴实无华,却又轰轰烈烈,极其震撼。浓郁的俄罗斯风情与广袤的西伯利亚大森林,为这个故事注入了无处不在的厚重与绚丽。没有政治,没有意识形态,也没有小人使坏,从中作梗,但这个爱情还是戛然而止,不幸夭折。这个结局不仅令当事人,也令知情者如遇晴天霹雳,不知所措。
 
但是,这个故事又绝对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因为它开始的时候是那么得浪漫别致,中途的过程又是那么得温馨有趣,即使是到了最后,由于那磅礴大气的西伯利亚风光与情景交融的那一个个画面,而将悲剧成分稀释到最小化。在浩瀚的大自然的面前,再大的悲情也会瞬间就变得像一片随风摇摆的树叶,而微不足道、无足轻重了。
 
故事中的男主角儿与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确拥有同一个姓氏,因此他总是很醒目,在一群朝气蓬勃的军校学生中,他也颇有好人缘。他在列车上邂逅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女郎,她的芳名叫珍,她不仅落落大方,还美丽迷人,而且谈吐幽默,笑声朗朗。尽管旅途很短暂,这个叫托尔斯泰的男主角儿又是那么得腼腆和拘谨,但他还是很快就与这位异国女性熟识了起来,不仅跟她谈得很投机,还应邀与她共品香槟,气氛温馨而快乐。后来,因为珍有事需要求助于军校的校长,这样托尔斯泰与珍的故事就有了不可避免的后续篇章了。
 
就像人生的美丽在于人生的每一个过程而不是结局一样,一部影片的好看与否,在于的则是细节而不仅仅是结尾。故事是以托尔斯泰所在的军校作为背景来推进演变的,因此里面的场景与情节对今天的观众来说,都是那么得闻所未闻,新鲜意外。原来一百多年前沙皇俄国的军官学校一点都不土气,反而还是很洋派的嘛。那些未来的军官们不仅年轻英俊,也个个都很正直上进。他们的学业除了紧张的军事课目,还在文化修养方面有许多的培育与造就。军校里弥漫着的是当时上流社会所崇尚的贵族风气。
 
在军校的毕业典礼上,沙皇带着小王子一同出场的气势着实不凡。他们同乘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父子俩威风凛凛,英气逼人。也是一身戎装的小王子在马上坐在父亲的胸前,也学着父亲的口吻,用的却是稚气的声音,抑扬顿挫地问候了军校的毕业生。沙皇父子俩与准军官们互动的场面盛大隆重,热烈感人,让人过目难忘。沙皇发表的训词也铿锵有力,句句在理。那一番励志话语拿到今天也不落伍。军校毕业生对沙皇的尊敬、忠诚与热爱是那样得炽热与真诚。沙皇的权威至高无上,臣民的万岁声,欢呼声雷动,那个场面颠覆了观众的认知,令人不由得也氛肃然起敬了起来。
 
不过,上面的这些个难忘毕竟是另外一个话题。就事论事而言,最令人无法忘记的还是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儿,尤其是女主角儿珍。珍所从事的职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雇佣方获取利益为目的,所进行的游说与公关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免不了是要动用她的姿色资本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她也很会说话,具有非凡的交际能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让对方产生很好的印象。但是她又绝不是一个甘于沉沦,游戏人生的人。她在与托尔斯泰的交往中,被他的纯真所感动,终于与她擦出爱情的火花。所以她与托尔斯泰的感情才是真的,除此之外,与其他人的交往都是一种假意应酬,为利益所驱使,不得已而为之的。
 
虽然,珍也因此会在托尔斯泰面前多少会有点儿尴尬与难堪,但她还是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是她的工作。她与托尔斯泰虽只有一次肌肤之亲,但是在那个激情的场合,她还是没有忘记把她的性史如实地告诉了他。她可以不说,但她还是说了。她14岁时是怎样失身于她的继父,以后又是怎样长期遭受继父的性蹂躏,再后来因为继父的失业,她被继父赶出家门时的无助等。她也说到了她的母亲,那是想说明母亲与她,或是她与母亲之间没有什么感情,她得不到她的帮助。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年轻的俄罗斯人,她是不会跟他说出这番话的。
 
后来托尔斯泰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她也几次申请要去到他那里,但是俄国有关部门一直就是不允许。为此,她不得不嫁给了她的雇主,那个老态龙钟的工程师。因为那个工程师所发明的一种被称作“理发师”的伐木机器要被运到西伯利亚去使用,唯有与这个工程师结婚了,她才能一同前往西伯利亚,她也才能有机会见到在那里已经服刑期满,留下就业的托尔斯泰。可见她为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为了能见到自己的爱人,她可以委身于一个不爱的人,对于她来说这肯定也是一种屈辱,但是为了能见到她的爱人,这又算什么!她可以忍受。这也说明,她并不是一个把性与爱混为一谈的人。
 
可是,托尔斯泰就不是这样了。他看上去很勇敢,为了爱什么都敢做,什么都可以豁出去。可是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除了是鱼死网破,自毁前程,同时也害了爱他的人的一生。他既辜负了自己的爱,也辜负了母亲对他的引以为豪与期待,他也让军校的同学朋友们为他扼腕痛惜。说到底,他还是太年轻,太少不更事了。事实上,他还根本不知道爱是什么,他与珍之间的感情还谈不上是爱,那仅仅是一种好感,是因为诱惑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冲动而已。因此,在他看来爱必然就是占有,就是一种自私与排他,而并不知道爱还应该是一种更纯洁的精神交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包容,是奉献与信任。正因为如此,他都没有来得及,能够为珍的处境去设身处地地去想想,就闯下了一个弥天大祸。
 
珍,爱了他十年而不变心,还想方设法地要找到他。珍对爱的执着令人感动。她在西伯利亚的野地上驾着马车毫无目的地狂奔的那一幕,令人动容。她知道自己来晚了,为此而悔恨不已,痛楚难当。再过了十年,已经回到美国定居的珍,还没有忘记托尔斯泰,她写信给正在参加军训的儿子,向他述说了他妈妈的故事,也告诉了他的身世,他爸爸是谁。虽然,托尔斯泰家的女佣已经成为托尔斯泰的妻子,在西伯利亚陪伴他,并已经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珍还是以自己的赤诚之心,珍惜着她与托尔斯泰之间的那份终生不渝的爱情。
 
这部影片是前苏联解体后的第七年,即1998年公映的,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俄罗斯的艺术家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与诠释的有关沙皇俄国时期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发生在1885年,三十二年后,沙皇俄国就被前苏联取代了。也就是说珍给儿子写信之时的十二年后,就发生了这个巨变。
 
不难看出来,影片正式通过这一系列的镜头,特别是军校生活的那些镜头,表达了今天的俄罗斯人对沙皇俄国的一种缅怀与致敬。在这个世界上,当人类被简单地分别成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时候,那通常是忘记了俄罗斯人的存在。事实上正是由于俄罗斯人的雄踞于世,这个世界才可以因为三足鼎立,而平稳不少。
 
在这部影片里最出彩的人物是女主角儿珍,这个角色是影片中的灵魂人物。她的扮演者是英国女星朱莉娅•奥蒙德(Julia Ormond),她把珍这个人物演得洒脱自然,楚楚动人。既准确地演绎出角色人物聪慧干练的一面,又细腻地刻画了她坚毅纯洁的另一面。这个人物非常耐看,也非常有吸引力。由于朱莉娅•奥蒙德演活了这个人物,自然这位影星也就成了这部影片能够既叫好,又叫座的关键功臣。
 
影片中在莫斯科街头奔跑的马拉雪橇令人无法忘记;俄国皇家军校年轻学子们的青春洋溢和他们的品格与素养也令人无法忘记。西伯利亚的壮美景色令人无法忘记;影片里浑厚的音乐以及对莫扎特的崇敬也令人无法忘记。还有,珍的真诚与执着令人无法忘记;珍独自将她与托尔斯泰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抚养成人,并且托尔斯泰并不知道这个真相,也令人无法忘记。在西伯利亚,托尔斯泰避而不见珍,但却在山岗上默默地注视着远去的珍,珍却不知道,这个情节同样令人无法忘记。
 
再加上前文提到的很多个难忘,可以说这部影片给观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太多的无法忘记。由这么多个无法忘记组成的影片,自然就会是一部极其不凡的作品。是悲剧,但是很美丽,这就是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电影链接:http://www.56.com/u20/v_NTYzNTU0OTk.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二哥李白' 的评论 :

谢谢小李!油管上有这部电影吗〉我没有找到。



小二哥李白 回复 悄悄话 不错,谢谢介绍。在YouTube上也能找到这部电影。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打魚船' 的评论 :

谢谢渔船交流!俄罗斯的文化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相当的特点与魅力,值得人们的重视与喜欢。。。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心梦逍遥' 的评论 :

多谢逍遥!感谢你的肯定与鼓励。。。能引起共鸣就好。。。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ournier' 的评论 :

Meg.好!俄罗斯这个国家是真正意义上地大物博,所以俄罗斯人的文化中就有了与此相匹配的宏大与深刻。在前苏联解体的最初几年,俄罗斯很困难,但是随着普京的第一次执政,这个国家就渐渐地恢复了元气,又有了一流大国的气魄与实力。

俄罗斯人的平均文化程度不低,尤其在文学艺术上他们的底蕴更是不薄。而且他们的人也确实很质朴,很友好。你先生谈到的西方人对俄罗斯的印象与评价很有道理。我们到了国外之后,回头头看他们的一路历程,也确实是这么回事。相信他们在文学艺术上,还会重建昔日的辉煌。

这部电影的确值得一看,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打魚船 回复 悄悄话 一直对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很欣赏。感谢你的影评。
心梦逍遥 回复 悄悄话 点缀的影评写的很厚重,文章也好看。谢谢分享!
tournier 回复 悄悄话 问好点缀君,谢谢佳作分享!

有点遗憾,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所以插不上嘴,周末一定找个时间来看看它。

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许多西方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曾经和先生详谈过这个话题。他告诉我:许多西方人是十分欣赏和向往俄罗斯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艺术繁荣的鼎盛时期,对后来的苏共统治下The Soviet Union颇有成见和微词,有一种恐惧感。许多西方人认为苏共的统治遏杀了俄罗斯的思想和艺术的多元化,使文学和艺术变成一种工具。。。确实,在那一段时期,俄罗斯在各个领域都有享誉世界的大师。

因为一个特殊原因,我曾多次旅行这个国家,碰上的当地人与在西方国家的俄罗斯人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在一趟列车上,周围的人们得知我没去餐车吃晚饭,纷纷拿出自己的备用的好吃的东西给我吃,用broken English与我热情交谈。我就拚命卖弄所知道到的俄罗斯名人和艺术家来讨好他们,让他们感动不已。哈哈,十分难忘的经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