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心啊,民心!

(2010-09-17 04:42:16) 下一个

民心啊,民心!

庄冬


说抽象的“民心”没有意义,其实说抽象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从客观上实际效果来看“民心”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出来了的,一种是没有表现出来了的。表现出来了的“民心”就存在就是“民心”,而没有表现出来了的“民心”就不存在就不是“民心”。由此可见话语权的至关重要性。

比如说当年的“劳心者”的和“劳力者”的,或者说是“知识分子”的和非“知识分子”,还可以说是有话语权的和没有话语权的,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叫的响的表现出来了的“民心”和不叫的没有表现出来了的“民心”

英文有个说法叫“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叫的响的得好处)和“silent majority”(沉默的多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人是社会动物,因此需要组织而最简单的组织就是一个头领带着一群。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是群体的能力或平均能力是很低的,大家只要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是班里由几个聪明孩子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中国的农民,他们是“劳力者”是非“知识分子”和没有话语权的,他们的“民心”往往是没有表现出来了的。

不管叫不叫“农民”,这个现象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人群中的多数往往是不表达自己的,西方社会也不例外,英文叫“silent majority”。因此,政制和法制或任何别的玩意儿就往往忽视他们,也就是说不体现他们的利益。但是有时他们也会被“唤醒”,比如说暴力的和非暴力的革命(包括文革)。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一个好例子,后面我给大家附一个我的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帖子。那时知识青年是叫的响的(听说为了回城知识青年居然敢使用暴力如破坏铁路运输等等,虽然他们的社会力量其实比农民要小太多)而农民是沉默的多数(虽然他们如果使用暴力就是翻天覆地的力量)。

可是呢,事实是知识青年是叫的响的,所以他们的“民心”是表现出来了的也就是被注意到了的“民心”,因此客观上实际效果来看才是存在的“民心”。由于农民是沉默的多数,所以他们的“民心”是没有表现出来了的也就是不被注意到了的“民心”,因此客观上实际效果来看他们的“民心”是不存在的。


********************************************************
附:梁簌溟跟毛主席的著名争论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庄冬


这是我的一个老帖子,整理一下重贴一次。

梁簌溟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梁簌溟这个解放后敢于和毛主席在公开场合分庭抗礼的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人有一次与毛主席的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争论,那次争论的内容却是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关系的。我来给大家慢慢道来。

虽然人们津津乐道梁簌溟跟毛主席的那次争论,人们却往往不注意他们争论的内容。梁簌溟对他跟毛主席的那次争论有一个详细的回忆,网上还可以找到他的手稿呢!大家可以去查看。

梁簌溟和毛主席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梁簌溟说的这一条:“还有其三,是我想着重点说出的。那就是农民问题或乡村问题,过去中国将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包括北京)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尤其中共之成为领导党,主要亦在过去依靠了农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们,人家会说你们进了城,嫌弃他们了。这一问题,望政府重视。”

毛主席即席讲话:“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这里我就不讨论这个“总路线”里包括很多的内容,其中就有一些人们恨之入骨的“大跃进”。但是,事实是很多人特别城里人是在这个“总路线”里得到了好处滴。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要发展工业就需要工人就必须发展城市。发展城市就需要扩大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得来源只有农村。历史上世界各国发展工业时的城市人口也就是工人的来源是破了产的农民,其实是逼迫农民破产而成为工人的。因为工业化初期得城市生活并不像现在这样比农村生活好,那时候的工人的工作也非常苦,因此当时的农民是不愿意当工人的。

中共的发展工业或者叫发展城市的做法不是逼迫农民破产,而是像梁簌溟说的“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包括北京)跑”。可以说中共的发展工业人口的方法是人为的制造了城乡差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剪刀差。

在这个城乡差别或者叫剪刀差下得利的是城里人,而吃亏的是农村人。为此,梁簌溟指出“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显然,毛主席不仅没有同意这个说法而且给予了严厉得批评。

因此,大家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毛主席同意了“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个说法,那么就会有措施来减小这个“九天九地”之差吧?那么,这样一来,城里人的生活就有可能会不如以前那么好了,准确地说就是城里人的生活就不会比农村人的生活好那么多了。

所以,由于事实是毛主席不仅没有同意这个说法而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因此,是不是可以认为正是因为毛主席没有同意这个说法,城里人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差距得以保持了下来了呢?在中国人这个大家庭里,城里人是不是应该为了他们的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感谢毛主席呢?农村人是不是应该为了他们的相对城里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怨恨毛主席呢?

当然啦,今天中国的工业基础是当年的城里人直接贡献打下的。必须承认,中国城里人在短时期里为一个千年的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化是作出了史无前例的成就的。但是有一利必又一弊。

“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个说法显然有相当的刺激性,后来梁簌溟也检讨了自己的不小心。但是梁簌溟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用了这么个有刺激性的说法还是应该有他的道理的,因为生活水平的差别往往会造成一些人的高人一等的感觉。这一点在后来的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就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为什么城里的知识青年不愿意上山下乡呢?那还不是因为城里的生活比农村好吗?而且还不仅是好,事实上是好很多。用前面梁簌溟提到的说法就是城里生活相对农村生活有“九天九地”之差!因此,城里的知识青年当然是不愿意上山下乡的了。

当然啦,这些城里的知识青年就不管农村人是不是该生活在农村。他们也不会想到农村人是不是该跟他们一样跟政府闹事要公平。他们也不会想到农村人的人数和力量都比他们大的多得多。

自然就更不用说这些城里的知识青年是不会想到他们的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是梁簌溟认为不妥还跟毛主席争论,是毛主席担待了“没有雅量”的恶名给城里人保护了下来的啦。大家看看这些城里人是不是得了好处不仅不感谢毛主席的提高城里的工人生活的政策,而且还不是吃了亏而是好处少了一些就恨毛主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呢?

不管那个争论究竟是谁是谁非,反正梁簌溟和毛主席的争论还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切都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历史了。事实是城里人在梁簌溟和毛主席的争论中得到了好处而农村人吃了亏同时毛主席担待了恶名,后来他们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跟农村人生活了几年的时间里损失了一部分他们在梁簌溟和毛主席的争论中得到了的好处。

有一点知识的人们,有一点思想的人们,讲一点道理的人们,你们到底应该感谢谁?你们到底应该恨谁呢?

有一点知识的人们,有一点思想的人们,讲一点道理的人们,如果你们是城里人的话,城里人相当于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的好生活是毛主席担待了恶名为城里人保护下来的,你们到底应该感谢谁?你们到底应该恨谁呢?

有一点知识的人们,有一点思想的人们,讲一点道理的人们,如果你们是农村人的话,你们到底应该感谢谁?你们到底应该恨谁呢?

如果没有知识,也没有思想,也不讲道理的人们就算啦。我不跟你们讨论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