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时评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
个人资料
正文

论证来世的存在 (八) 时间的再认识

(2015-05-22 04:21:54) 下一个

主观自我----论证来世的存在 (八)

时间的再认识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对于时间,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时间和长度、质量一样,是客观世界实实在在存在的物理量,问题只不过是人们如何测量,如何认识到它而已;而另一种看法是,时间是人们为了方便描述运动而给出的一个定义,人们利用周期性运动着的物体的状态来定义时间。不论是日出日落、单摆、匀速圆周运动的钟表,石英震荡还是原子振荡,周期是不是稳定都是由人说了算的。而匀速中的速度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时间在里面。
前者似乎要告诉我们,认识是认识,认识的对象是认识的对象,它们不是一回事;而后者似乎要告诉我们,认识过程本身就会添加进许多想当然的添加剂。笔者认为,武断地下结论说哪一种说法正确,是没有根据也没有意义的,甚至会损害思维的柔软性。这两种认识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只是从不同角度看时间时的不同的理解而已,如何运用要看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之前,人们普遍相信宇宙中只有一个绝对的时间,它不受任何物质运动的影响单一存在并且均匀地流动着。这种认识和人们的直观感受相吻合,是最容易理解的。自从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以后,人们认识到时间的相对性,被观测物体的时间依被观测物体在观测系统中的空间位置不同而不同,依与观测系统的相对运动状态的不同而不同。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同时概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个物质的个体有它独立的时间。
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进化,尽管这个说法十分地不直观,不容易理解。更进一步,笔者认为:

    我们所处的宇宙,并不是仅仅以我们容易理解的方式存在的。要想认识到更真实,更深刻,更全面的宇宙,理性的思考,也就是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必须的。人类的大脑没有仅凭先天的直觉和感性经验就能够轻易地理解那种更深刻的认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进化到目前的程度,是物竞天择的结果。
迅速而直观地形成如此的时空概念,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那种需要理性思考后才能够获得的时空观,没有带来生存的优势,不能够固化在基因中,只能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个体生命生存的局限性而消失。也就是说,这种认识只能作为著作放在图书馆中,每一个人要想理解它,都需要重新绞尽脑汁。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仍然只能够理解牛顿物理学体系所依赖的时空观,对爱因斯坦所描绘的时空缺乏想像力,正是因为这种想象力并非生存所必需。
爱因斯坦否定了时间的绝对性,不仅仅给物理学,同样给哲学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讨论时间之前,先给与时间有关的运动建立一个模型。我们说物质运动的过程就是物质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而为了简化这一过程,我们把一切运动抽象为一个点的机械运动,即一个点的三维坐标随时间的变化。另外,我们把三维空间中的点的位置,映射到一维的坐标轴上。即,空间坐标为(x,y,z)的点,变成f(x,y,z)轴上一个点,而三维空间中的点的运动,即位置变化与时间关系,就可以用一个二维坐标系(f(x,y,z),t)进行描述。之所以可以进行这种抽象,而忽略各种运动形式和点运动的不同,是因为我们把运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某种运动。
于是,我们得到下面这张图。这或许可以使人想起心电图,因此我们给这个模型起个名字叫“心电图机”。



与意识类似,时间也有从客观层面考察的时间概念和从主观层面考察的主观感受。
从客观层面看,时刻是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定义的,比如钟表的短针指在8的位置就是8点,而时间是通过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来定义的,比如钟表短指针位置从8变到9,就是一个小时。
在心电图机的模型中,坐标纸的滚动代表时间流动,笔的运动代表被观测的物体状态变化,被观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时间的关系就被展开在坐标纸上。我们可以给坐标纸的某一条线标上某年某月某日几时几分几秒,但实际上只是坐标纸的那一条线运动到笔的位置这一状态的描述。
即使没有钟表,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不去参照外部物体运动,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时间,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提供了区分先和后,时间长和短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中有一架“时钟”,有时间的主观感受。人们之所以定义时间这个量,和我们能够感觉到时间这一点不无关系。
同样我们用“心电图机”来描述大脑中这架时钟的工作方式。记忆就相当于一大卷“坐标纸”,而我们脑中的时钟就是让这一大卷坐标纸滚动起来。当我们的感觉器官受到外部刺激,并把信号传递到大脑,心电图机的笔就开始移动,在我们的记忆中和时间有关的事件就被描绘出来。
人类在为了适应自然的生存进化中,具备了调整内部时钟和外部时钟一致的能力。虽然我们仅凭大脑还不能精确地进行时间测量,也就是说大脑这一台“心电图机”工作并不稳定,转轴时快时慢,但是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比如观看钟表,观看太阳,可以不断地校正内部时钟。
我们可以做如下实验:
让一个人独自待在一间屋子里,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和时间有关的东西,外面的人可以对里面的人讲话。然后外面的人这样对里面的人说:
“事件一开始”
......等待一分钟......
“事件一结束”
“事件二开始”
......等待五分钟......
“事件二结束”
如果屋子里面是一个清醒的正常人,对于哪个事件时间更长他是能够给出正确的回答的。
但是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时间换成两小时和三小时,恐怕自己也没有把握是否一定能给出正确答案。那要看自己当时状态如何,有没有想事情,如果一不留神睡着了就更别提了。
大脑感知时间的能力,是客观意识范畴,主观意识只是一个感觉者。在大脑这台“心电图机”中,我们主观感觉上的时间长短是记忆这张坐标纸上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但是记忆这张坐标纸并不是匀速运动的,当我们睡着了,坐标纸就停下来,再醒来时第二天早上的记忆和前一天晚上接起来。睡着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快,是因为在记忆这张坐标纸上只走了一点,一晚上就过去了。如果人死了呢,记忆这张坐标纸就走到头了。从主观层面上讲,人生就是沿着一张坐标纸画线的过程。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叫作现在此刻。现在此刻把时间分成过去和将来。
客观上,人们用物质(钟表)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来表现时刻与时间,但是,依据相对论,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不存在严格的同时这样的概念,所以客观世界中,如果说时刻(时间),就会遇到哪个物体的什么样的状态这样的问题。即使一个孤立的物体(例如钟表),我们仍然存在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不存在严格同时概念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把宇宙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它的时间,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宇宙不存在绝对的统一的时间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们把一个钟表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它的时间,我们是否也可以理解它不存在绝对的统一的时间这回事呢?
请再仔细地想象一下,我们是如何判定时刻的。看一眼钟表,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眼睛在视网膜上成像,人脑对于视网膜上的神经元所产生信号进行处理,形成意识图像,再在大脑储存的知识中寻找对于该意识图像的解释,形成对于时刻的判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时刻概念是代表物质运动状态的信息传递到“我”而形成的。而时间不过就是时刻的变化。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客观层面不存在现在此刻的概念现在此刻的形成是客观世界作用到“我”的结果。反过来想,如果说客观世界存在现在此刻的概念,那么现在此刻是什么?现在此刻是什么事物的哪一个时刻?
    请注意,我们说客观层面不存在现在此刻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不存在时间先后的概念。时间的先后是客观层面的概念,它符合因果律。举个例子,A物体发生了a,b事件,B物体发生了c事件,对于同一物体A的a,b事件,我们可以分辨先后,也就是因果,比如a为因,b为果,a在先,b在后,而对于A、B不同物体,这个过程要复杂一些。从A物体看,B物体的c事件作用到A物体的时刻与A物体的a事件比较,如果a为先,c事件不能成为a的因,从B物体看,A物体的a事件作用到B物体的时刻与B物体的c事件比较,如果a为先, a事件能够成为c的因,这时我们才可以说,A物体的a事件先于B物体的c事件。当然,还存在互不为因的独立事件,就无所谓谁先谁后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互相为因的悖论事件。像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向过去的时间旅行,就会出现悖论事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