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养生要有度适当才是好

(2010-05-26 23:51:17) 下一个

 每个人都在所求着健康保养的方法,社会上到处宣传这关于养生的理论和实践,但到底那些被人们口耳相传的道理有没有它的合理之处,还需要我们自己有一双慧眼明辨出来。世上没有一种食物和一种药物适合所有的人,也没有一种养生保健功法能适合所有的人。

   养生大法 众说纷纭

  近年来,中医经历了一场捍卫自身尊严的战斗洗礼。之后,便在专业或非专业媒体上,大量介绍古今医史、名家、名著、名方、名诗和名画等内容,以彰显中医文化博大精深。

  近年来,基于广大民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长和需求,各式各样的养生保健中心、基地、山庄、俱乐部、会所、公寓等纷纷建立起来。这些养生保健场所邀请各路养生保健专家,运用古今中外各种养生保健功法,为养生者服务。

  另外,不少旅游胜地的和尚、老道也为旅客诊脉断病,传授养生功法和售卖秘制养生茶、酒、丸、散、膏、丹等养生补品。广播、电视媒体在提高收视率前提下,扩增了养生保健节目,书刊业在追求发行量的前提下,将养生保健类内容作为组稿主攻方向,选题专找新、奇、特、玄能吸引读者的内容。

  有需求就有供给,各路养生保健专家有如雨后春笋,且几乎全有动听的头衔,什么国家级专家、首席专家,资深专家、知名专家、终身专家等等。

  这些养生保健专家的特点是:自诩为草根民俗派专家多于学府书斋派专家;年富力强的专家多于年老气衰的专家;胆大开放型的专家多于胆小保守的专家;无知无畏的专家,多于有知有畏的专家;非医学专业的专家多于医学专业的专家;西医专家多于中医专家。

  养生书籍 如炒冷饭

  纵观当前出现的养生保健理论,基本达到共识的内容是:要认知健康的重要性,养生保健重于治疗,心理平衡、营养平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按时体检、有病早治等。于是这些年的中西养生保健专家,尽管不断变脸,巧立名目,也只不过是互相重复,来回折腾,有如炒冷饭,又像是祥林嫂见人便说阿毛剥豆一般。

  如今读者看着这些滥书,听众听着这些陈词,也未免感到乏味和心烦。可是炒作者并不怕养生保健书刊已经堆积如山,已打五折销售,该出还是要出,因为中国人多,有万分之一的人出钱,老板就有钱赚。只要有养生专家在电台、电视台讲演,就会有高收听率、高收视率,广告费就会上去,也就有了经济效益。

  得当者为宜 失当者为忌

  养生保健热炒的今天,影响最大的是老年朋友。为何如此?一是离退休老人家空闲时间多,二是怕得病、怕死,三是老年人容易被媒体忽悠。有的老人为追求清静虚无就每日闭门谢客,打坐养神练习内功;有的老人笃信生命在于运动,就终日爬山或在公园里摔打筋骨;也有的老人要享受老有所乐,就夜以继日下棋或搓麻将不止;

  也有少数老人听信养生奇法怪招,就习练怪功,大喊大叫,用力拍手、拍屁股,用木板拍打全身;倒行、倒立、学变了味的五禽戏,甚而学狗爬、驴打滚之类;还有极少数的老人则迷信养生秘方偏方,每日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和各种鞭酒不离口,以壮阳补肾,延年益寿;更有甚者喝自家尿,以毒排毒,防癌抗癌;还有外用痔疮药膏来健肤美容等等。

  在当前众说纷纭的养生大法面前,我们到底该信谁的?要采用哪种功法?

  世上没有一种食物和一种药物适合所有的人,也没有一种养生保健功法能适合所有的人。这里有个因时、因地、因季节、因人的体质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的问题。古代医家说:得当者为宜,失当者为忌。因此,中医养生原则,历来主张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确定养生行为常常是知易行难,就以上所说的古今中外养生大法,莫说全套功法用在一人之身,哪怕是单项内容,人们也难以做到准确无误。

  如果放着多姿多彩的好日子不过,而去天天琢磨和习用这些养生大法,有必要吗?养生大法,但不必及深;“,不必执迷;“,要有度。总之根据自身条件法乎自然,顺其自然而已。一句话就是:养生大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但要相信自己,可做可不做,可多做也可少做,让自己活得自在一些,潇洒一些,活得有尊严一些,千万不要活受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