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黄泛区史话(转载,原创:翟国胜)

(2015-09-11 11:49:27) 下一个

作为黄泛区的姑爷,对那块厚重又苦难的大地,包含着深沉的感情--转载者


黄泛悲歌

 

 

    1938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阻止日本军队的西进,采用“以水代兵”策略,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人为地造成了54000多平方公里的“黄泛区”。从此,“黄泛区”作为象征苦难的代名词写入了历史。七十年后的今天,重新翻开历史上那沉重的一页,重温当年“黄泛区”的惊天悲歌,对于我们不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岌岌可危的抗战形势

    19377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在7月底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以三十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地区扩大进攻。813日,日军为了求得“速战速决”,迅速解决中国问题,又把战火烧到上海。

    19371112日,上海失陷。日军在上海战场上死伤4万多人,中国军队伤亡达30多万人,这在中国军队抵御外侮史上其牺牲之大是罕见的。日军占据上海后,气焰更加嚣张,遂兵分三路,向南京进发。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布宣言,决定迁都重庆。事实上,政府各机关及蒋介石等中枢要人,并未立即迁往重庆,而是暂时迁移武汉办公。

    19371213日早晨,日本侵略军进占南京市,见到中国男人便杀;见到中国女人便奸,奸后再杀;见到房屋店铺便烧,见到金银财物便抢。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进行了六周之久。一直杀到1938年的1月中旬,仅有尸体可证的被害中国人就达34万之多,全南京市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焚烧。

    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急欲夺取徐州,打通津浦线,再循陇海线西进占领郑州,沿平汉路南下,以达到占领武汉迫使中国政府投降的目的。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19383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二集团军第31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27日,濑谷支队主力一部突入北门,第31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伤亡甚重。28日,突入台儿庄的日军被311师围困,敌方损失甚重。29日,李宗仁遂令第二集团军死守台儿庄阵地,并严令汤恩伯部南下,协助第二集团军解决台儿庄之敌。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拼力争夺,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军突围峰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全部被歼。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歼敌2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再次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和“速战速决”的企图,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也向世界各国显示了中国人民击败侵略者的决心。

    日军在台儿庄的局部失利,并没有改变其进攻徐州的计划。国民政府对此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相反却过分夸大台儿庄的胜利,错误地估计日军已无决战的能力,决定乘胜扩大战果,向徐州地区大量增兵,欲在此与日军决战。日军大本营觉察到徐州地区集结大量中国军队后,于47日制定了《徐州地区作战指导要领》,集结精锐部队13个师团,约30万人马,配备各种重武器,辅以飞机数百架,采取南北进攻,侧翼迂回的战术,分6路向徐州施行包围进攻,企图以速战速决的手段围歼中国主力于徐州附近。

    515日,日军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蒋介石发现自己的主力部队有被包围在徐州的危险,就又匆忙决定放弃徐州。这样,所谓的“徐州会战”刚开始就失败了。5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519日,徐州落于敌手,日本华北派遣团土肥原师团沿陇海铁路西进。在兰封,中国军队前后共投入15万人,但由于蒋介石嫡系部队将领桂永清、黄杰等人贪生怕死,互不配合,没能消灭土肥原的2万人,致使兰封失守,开封前线全面告急,连蒋介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兰封战役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作为中原重镇的开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不仅是阻止日军进攻郑州的大门,还是屏护京汉铁路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国大本营对第一战区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开封城,必须把日军挡在开封城外。于是战区紧急派出宪兵督战队,在开封城门口设置路障和铁丝网,任何军队没有命令不许擅自撤退,违令者格杀无论.然而大本营的严厉命令也无法阻止脆弱的中国防线纷纷垮塌。此时,日本华北派遣团主力大举进攻,三个机械化师团又三个混成旅团约十二万人直趋中原腹地,战略目标是攻占郑州,然后沿京汉铁路挥师南下武汉,一举消灭蒋介石国民政府。

抗战形势已岌岌可危。

    二、“以水代兵”的无奈选择

    1938531日,蒋介石命令第一战区总司令程潜,立即停止对土肥原部攻击,除留一部分守备开封一线阻敌西进外,主力迅速转移豫西山区。要求阻敌西进之部队,必须确保郑州至许昌一线成为大武汉之屏障。并责令战区司令部日内拿出阻敌西进方案,报军事委员会审批。

    61日,蒋介石在武汉亲自主持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总参谋长何应钦介绍了最新战状,军政部长陈诚介绍了武汉防务和有关大撤退的行动计划。会上审议通过了郑州第一战区制定的紧急御敌方案。方案内容有二:第一,在中牟县赵口镇掘开黄河大堤,以黄泛之水阻敌前进。解除敌军对武汉侧翼的威胁。第二,以黄泛区为界与敌军对峙,确保中原地区战略安全。这项作战命令最后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下达。而此前的这个夜晚,在位居前线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驻开封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武汉中央军事统帅部之间,以电话方式已经有过秘密会谈,决堤的最终决策在这个晚上已经确定。

    实事求是说,蒋介石最终作出这个决定应该说是非常艰难的。

    早在抗战爆发之前的1935年,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陆军上将在一份对日战略书中预测说,如果中日开战,侵华日军将沿长江水道和京汉铁路夹击武汉,导致战局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德国人最后建议,一旦日军威胁郑州、开封,“最后战线应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力。”据说蒋介石对此深感震惊,在这些文字下面重重划了两道红杠,并打了一个大大问号,写下了六字眉批:“最后的抵抗线”。19367月,法肯豪森将军第二次提出了决黄河以阻敌的建议。

    徐州会战之初,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委员兼组织部部长陈果夫曾进谏蒋介石:“台儿庄大捷,举国欢腾,抗战前途可从此转入佳境。惟独黄河南岸千余里非常不易守。大汛时,恐怕日军决堤于我。如果我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以水反攻。”

    此后,又有一些将领陆续谏言,要求掘黄河之水。63日,豫西师管区司令部刘仲元、谢承杰还曾密电致蒋介石称:“徐州失守,日军主力深入豫东、鲁西,若不破釜沉舟,中州将不守。等掘黄河之水,沉敌之主力。”

“以水代兵”的决策,正是在如此众多的国民党各界要人的多次建议之后最终形成的。

    最高军事会议结束之后,第一战区参谋长晏勋甫就接到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林蔚电话:“你们的掘堤计划,最高军事会议已作研究,委员长已表同意。”第一战区总司令程潜随后以电报形式,再作书面请示。他的用意是:掘堤后,必有无数百姓罹难。一旦泄露真相,将为千夫所指。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掘堤者很可能被蒋介石推出来当替罪羊。电话口说无凭,故而欲取得书面批复,以预留后路。61日,蒋介石回电批准,令在中牟以北黄河南岸选定地点决堤,让河水在郑州、中牟之间向东南泛滥,以阻敌西犯,并要求在4日子夜放水。

    三、三易其址的艰难掘堤

    收到蒋介石命令掘堤的电文后,程潜即将掘堤任务交给了第20集团军总司令兼河南省政府主席商震。商震又派万福麟的53军一个团具体执行,决口地点定在中牟县城25公里处的赵口。

    一应准备就绪,64日早上6点掘堤破土。由于估计不足,没有经验的官兵对坚硬的基石和护坡石力不从心,更在于时至枯水,水位偏低,任务未能如期完成。

此时,日军正拼力攻打开封,蒋介石忧心如焚,于65日凌晨命令商震:“此次决口,有关国家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此紧要关头,切戒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忌,克竟成功。”商震与参谋长魏汝霖不敢怠慢,即赴赵口现场督察。并令工兵营准备大量炸药和地雷,准备爆破河堤。又令三十九军派一个团前往协助,并悬赏法币千元,期于当夜决口成功。当晚8时许在灯光、火把的照耀下,赵口的石坝被炸开,但因水位低落,门口过水后仅仅流出一丈多远,就被塌方阻塞了。后来又有过几次爆破挖掘,但终因流水不畅和塌方而被迫放弃。

    6日凌晨,日军侵占了开封,兵锋直指郑州。蒋介石得知赵口掘堤劳而无功,又急又气,一日数次催问进展情况。

    66日,商震又派一团生力军,在第一次掘口地点东边30米处,开挖第二个口。工兵则挖掘坑道,深入堤坝中,意在加强爆破力。商震还悬赏法币2千元,要求迅速放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口是开成了,较之第一口宽大,但放不出水。原因是水位继续下降,开掘之初,主流接近南岸,完工时,口外有暗沙阻隔的缘故,主流已北移数十米,只有少量河水流出,且又不急。一小时后,坑道凿成,装填炸药起爆,泥石纷飞,口变大变深,水哗哗流出。正欲向上报捷时,轰隆几声,接连出现塌方,又把决口堵塞。虽数次疏流,终不奏效,赵口第二次掘堤又告失败。

就在蒋介石和商震为掘堤不成焦灼万分之际,担任黄河铁桥守备的新编第8师师长蒋在珍,因熟悉黄河地势,建议在中牟以西郑县自己的防区内花园口一带决堤。经商震报请蒋介石批准,6日当夜开始实施。

    花园口今天是郑州市邙山区的一个镇。传说明朝嘉庆年间,吏部尚书许赞在这儿建了一个花园,占地540亩,遍植奇花异木,所以就成了附近老百姓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花园旁边的渡口是连接黄河两岸的唯一通道,花园口因此得名。

    6日深夜11点,蒋在珍在师部召集参谋处、副官处及团以上官佐会议,作如下布置:决口地点,花园口龙王庙西侧:动工时间,7日上午7点:投入兵力,二个团加一个工兵连;副官处连夜筹集铁镐、铁铲、扁担、箩筐。

    7日三更天,负警戒之责的官兵,以花园口为中心,由近及远,把一家又一家居民叫起来,令迁往10里之外,但称日本行将进攻,为保安全,必须撤离。脸带肌色的男男女女,听说要来日本鬼子,二话不说就走。整整一个团,组成了一道严密的警戒线,10华里之内,不许百姓进入。拂晓,蒋在珍在花园口设立指挥部,架设专线与商震保持联系,随后传令破土。由他选定的800精壮士兵,编为5个组作业,每2小时一轮换;每个组又分作2个班,分司控掘与搬运之责。破土时,令将决口上方加宽至50米,既为防赵口塌方再现,又可拉出斜面形成便于站立作业的阶梯状。夜幕降临时,开来了4辆军用大车,开亮车前照明灯,以方便夜战。不论白天还是黑夜,蒋在珍与副师长朱新民、参谋长熊先煜,轮流在工地上督战。经过800多官兵3昼夜的紧张挖掘,69时上午9时,上宽50米、下宽5米的决口终于挖成。开始放水时,水势很小。约一小时后,因大堤土质松,经水冲刷,决口不断扩大。蒋在珍又请求商震调来平射炮2门,对准已挖薄的堤岸,连开六七十炮,将决口又打宽约2 丈。水顿时成排山倒海之势,咆哮直下。

    蒋在珍将掘堤成功的消息立即用电话向商震汇报,商震命令将口门附近的龙王庙、房屋、大树用炸药包炸掉一些,并叫蒋在珍发出电报,称大批日寇飞机前来轰炸黄河大堤,炸垮花园口河堤若干丈宽。电报发出后,国民政府立即发出消息,说日本飞机炸掉黄河堤岸,造成黄河泛滥。

     第二天,又恰逢花园口一带突降大雨,黄水如猛兽一样奔腾而泻。11日,原赵口掘口处也被冲开,达60多米宽,水深丈余,浪高1米,其水头由赵口以西的三刘寨一直向南,一路猛泻。很快,从两处口门奔腾而出的洪水,在中牟白沙一带汇合,然后分开数股,沿贾鲁河、颍河及涡河而下。水到之处,尽成泽国……

    四、移花接木的宣传策略

    黄河决堤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中国和世界。

    612日,汉口出版的《大公报》和《申报》等大小报纸,纷纷刊出骇人听闻的中央社郑州电讯:敌军于9日猛攻中牟附近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击,将该处黄河堤垣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其形严重。黄河南岸大堤被暴敌决口后,滔滔黄水由中牟、白沙向东南泛滥,水势所至,庐舍荡然,罹难民众,不知凡几。故此种惨无人道之暴举,既不能消灭我抗敌力量,且更增加我杀敌之决心。

    613日,中央社又发电讯:敌机三十余架,12日晨飞黄河南岸赵口一带,大肆轰炸,共投炸弹数十枚,炸毁村庄数座。更在黄河决口处扩大轰炸,至水势愈猛,无法挽救。

    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也参加到对敌暴行的声讨中,并号召赈济受灾的同胞。《新华日报》612日的电文题为“豫东战场:敌因屡犯被阻,竟决黄河大堤,黄水汹涌处庐舍荡然,敌妄图消灭我战斗力”和“豫东战区渐趋稳定,我敌相持白沙附近”。612日,《新华日报》又发出题为“犯新郑敌已击退,暴敌仍到处决堤,中牟、白沙大水,数万灾民集郑”的电文。

    ……

    整个世界都为中国发生的黄河大水所震惊,各国记者纷纷抢在第一时间向国内发回来自中国的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中国武汉消息,位于河南省郑州郊区的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口,水情极为严重,已经淹没大约上万平方公里平原,估计受灾人口将超过一千万……

    美联社记者发自中国消息:据国民政府称,河南的一处黄河大堤决口,水情极为严重。洪水已经淹没河南、安徽及江苏部分地区,造成至少数百万灾民无家可归……

    法新社记者发自中国战区消息:目前正在与日本军队交战的河南省郑州附近黄河大堤决口,目前洪水已经泛滥数百公里,淹没中原地区三个富裕省份,据初步统计受灾民众将超过一千万人……

    花园口决口后,蒋介石一面下令在全国发动轰轰烈烈的抗洪赈灾运动,另一方面则最大限度地利用花园口事件制造舆论,向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者发动反击。军政部长陈诚首先出面在武汉召开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严厉谴责日本飞机无视国际准则,公然野蛮轰炸我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堤坝垮塌和黄河改道的人间悲剧。

    军方随即组织中外记者前往花园口参观。

    大批记者在现场看到,黄河大堤决口已达百米之阔,千里中原洪水滔天。许多正义的西方记者深受震撼,他们不仅连夜发出快讯和通讯报道揭露日本人的野蛮行径,而且大声疾呼西方国家立即行动起来,制止日军继续侵略中国等等。

    也有少数观察敏锐和独立思考的记者对中国军方的说法表示质疑。尽管此前郑州第一战区已经奉命紧急布置了日本飞机的轰炸现场,包括大堤上的多处弹坑、有日文字样的炸弹碎片以及若干现场目击人等等,但还是有记者提出尖锐的问题:日军飞机为何要轰炸黄河大堤?黄河决口对日军作战有何意义?中方的解释则是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

     但是同情的声音终究站在弱者一方。中国遭受野蛮侵略的苦难有目共睹,战争是是日本人发动的,黄河水灾的受害者是中国老百姓而不是东海之滨的日本国民,所以一时间国际社会的正义声音占据上风,世界各国舆论纷纷对日本人犯下的战争罪行予以强烈谴责,日本侵略者声名狼藉如过街老鼠,这是国民政府在外交战线上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长期以来,“花园口事件”始终是迷雾重重讳莫如深,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花园口事件”的历史真相仍然深藏在台湾的重重政治黑幕后面不许提及。随着时间推移,决堤真相逐渐揭示。

    最早改变“日机轰炸”既定说法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董显光。晚年,董寓居美国,闭门著书,他在1967年出版的《蒋总统传》中写到:“日军进攻郑州……中国方面对于日军之前进,早有惊人之准备,我方将郑州的黄河堤炸毁,以滔滔之水对抗侵略之敌,数千日军为水所截,致遭淹死。”以后出版的《蒋总统秘录》亦如是记载:“6月上旬,日军主力攻陷开封,8日进犯中牟、尉氏。此时,中国军队准备了一个秘密的策略,就是掘开黄河堤防,以人工洪水阻遏日军进攻。”

    197545日,蒋介石病死,其子蒋经国主政台湾,政治环境渐显宽松。当年主司决堤的20集团军参谋长魏汝霖,鉴于《蒋总统传》、和《蒋总统秘录》两书中,已将真相基本公开,遂于1981年《生平自述》中,披露了蒋介石决堤的机密:“徐州会战后,先总统蒋公决定掘开黄河堤防,造成泛滥阻止日军西进,自策划至完成,悉由汝霖主持之,时值季春,正当枯水时期,先在赵口掘堤,失败三次,最后始在花园口成功。失败为成功之母,信不虚也。抗战八年,黄泛阻敌西进,保障西北,功不可没。”次年,他在《战史会刊》上发表了《抗战时期黄河决口纪实》一文,以日记形式写道:“64日,第53军一个团奉先总统蒋公电令,在中牟县境赵口掘堤,并限本日夜12点时放水,先总统蒋公以决口事关重要,提出第20集团军商总司令负责执行,汝霖时任总司令部参谋长,奉命前往河堤主管其事,昼夜监临,知之最详……”至此,花园口决堤由策划到完成真相大白。

    五、亘古未有的黄泛惨景

    滔滔黄水由花园口泻出后,携着大量泥沙在平原上四处漫流,象一条巨大的黄龙在近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翻腾,毫无准备的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灾害面前惊呆了。

    当时,中央社等媒体这样报道:滔滔大水,由中牟、白沙间向东南泛滥,水势所至,庐舍荡然,罹难民众,不知凡几。洪水所至,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多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魄荡魂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寻,往往横尸道路,亦九死一生。艰辛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花园口下的中牟首当其冲,全县三分之二陆沉。幸存的难民扶老携幼,纷纷出逃,郑州附近,集难民数千,食信皆无,情景堪怜。县西北十余里的沙窝地方,集有难民三千余人,十数日来,树皮草根已食之将罄,幸派出三人求救,否则再有二三日,恐全部饿毙矣。

    628日,《大公报》报道:本报特派员22日午后与行政院参事曹仲植君、郑州专员商震君同往黄河决口之处花园口视察水势。当离决口处三四百公尺时,已闻吼吼之水声,奔腾澎湃,夺口而出,口门宽约一百公尺。南流五六百公尺即汪洋一片,直冲至十余公里之京水镇,向东南流,以达中牟,而与赵口之水相合,其间水面宽二三十里或十五六里或四五里不等,深八九尺或二三尺,最浅处尚有过膝者。查赵口属中牟县,起初水量甚小,继而猛涨将决口冲刷二三百公尺,分四股,流十余里又合为一,再与花园口之水合流,水势益汹涌,致全县三分之二陆沉。现其西北之窝地方,集有难民三千余人,多数系于开封沦陷逃难来者,镇小而存粮又不足,草根树皮已食之将尽。。。。。。目前最急者,需将被水围困于各村庄中之难民救出,设法移入可以安居之地,如此方免大汛来时悉被葬身水中。至难民数目,据现行统计所知,郑州两万,中牟十二万,尉氏等县尚无法统计。

    时任河南黄河总防段长的苏冠军先生撰文回忆到:……河水暴涨,出口水流均挟建瓴之势,因之有些地带如中牟、扶沟夜间水到猝不及防,觉黄河水有如从天而降,人民死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不可数计,甚有全村随水漂流者。其幸未被冲飘而去的群众,则四散逃离,颠沛流离于西北一带,因而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造成亘古未有的黄泛奇灾。(《郑州文史资料》第二辑)

    参与掘堤全过程的河防军参谋处处长黄铎五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转眼间,无情洪水滚滚而来,那里逃避得及?老百姓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攀登树梢,一时号哭呼之声杂成一片……那一望无际的浪涛中,只能见到稀疏寥落的树梢在水面荡漾着,起伏的波浪卷着木料、用具和大小尸体。有孩子的摇篮随着河水漂流,还可以断续地听到啼哭声。全家葬身洪水者不知凡几,甚至有全村全族全乡男女老幼无一幸免者。(南京市《文史资料》第二辑.

    《中牟县志》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凄凉景象:611日,黄河花园口决堤的第二天,黄河涨水,花园口与赵口都大量过水。13日汇合于中牟县前、后段庄。中牟县全部被淹没的村庄160多个,共有50多万亩土地。受灾村庄289个,16万人淹死、饿死,还有7万多人流离失所,逃亡在外。中牟县城没于水里,只剩下丁字的一片高地,形似孤岛,仅余房屋23所。

    《扶沟县县志》记载:“黄水入境,时值收麦季节,早麦收打结束,晚麦刚收进场……人们惊恐异常,手足无措……匆匆忙忙,乱作一团。动手早的群众,尚救出些粮食、衣物,人畜转移到高岗寨垣。地处泛滥主流的村庄,还没有来得及躲避,汹涌咆哮的黄水,已冲进村内,顷刻之间,房倒屋塌,扑通、扑通的声音,不绝于耳,青壮男女,扶老携幼,仓皇逃命;呼爹喊娘,哭儿啼女,喉咙嘶哑,声震四野,被水围困的人,有的上到树上,有的趴在屋顶上,哀号待救。大树、楼房、瓦屋,也经不起水泡浪打……。霎时一片汪洋,水面上漂着箱柜、梁檩、牲口、猪羊、麦垛、尸体……有些箱柜、麦垛、门板上还趴着人,呼喊救命之声,惨凄欲绝。 ……有凫水力竭、葬身鱼腹的,有筏散落水溺死的;还有困在水中饿死的;身陷淤泥丧生的也不少。康庄水前97人,淹死35人,外逃卖出14人,水后只48人,财产损失,难计其数。”

    “蒋介石扒开花园口,一担两筐往外走。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黄水恶,黄水黄,淹了俺的地,淹了俺的房。四处逃荒饿断肠。有的到陕西,有的到信阳。住车屋,住庙堂,卖儿换了俩烧饼,老婆换了二升糠,爹娘骨头扔外乡,提起两眼泪汪汪。”“独轮小车走天下,风雪破庙就是家,沿街乞讨难糊口,残汤剩饭度生涯。”这是花园口决堤后在黄泛区广为流传的三首民谣。

    黄水泛滥八年中西华县灾民多达25万人,逃荒到山西、陕西、安徽、南阳、信阳等地,靠当长工、打短工、做小生意、乞讨、推担、贩运谋生。有的卖儿卖女,有的被迫为娼,灾民受当地恶霸、地痞、流氓欺侮和拐骗的悲惨事件不断发生。

水灾中也有无法外逃或眷恋乡土不愿出走者,多以草根树皮及野菜充饥,一个个面黄肌瘦,病魔缠身。房屋倒塌,村子被毁,土坡上,高岗上,只要是没水的地方到处是人。他们僵卧在窝棚里,蜷曲在地窑中。由于粮食奇缺,一件衣服仅换一个馒头,一亩地换十斤黑豆,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换半斗小麦,一个少妇只要给顿饭吃就可以被人领走。每年水落地出,抢种一季庄稼,不是又被水淹,就是被兵匪抢去,结果还是所得无几,仍难免饿死。太康县独塘乡酒庄,黄水来后房屋倒塌,全村只剩下三间堂屋,未能逃出的20多个人都居住在此,先后饿死,无人掩埋,任其腐烂,待人们逃荒回来时,只好合葬在一起。更有甚者,该县清集乡彭庄有一妇女,饥饿难忍,竟把饿死的亲生女儿火烧而食。

    随着黄水涨落,大量泥沙沉积,尤其在黄泛区主流经过区域,如西华、扶沟、太康等县,堆积黄土浅者数尺,重者愈丈,幸存楼阁、瓦房、庙宇、土岗,亦多埋入土中,甚至屋脊也看不见。更惨者,泛区内河淤沟塞,水系紊乱,芦苇从生,瘟疫流行,野兔成群,蝗虫满天。据统计,1947年黄河重归故道时,周口市92市人口约为109.6万人,为受灾前的54%,而鹿邑、扶沟、淮阳、西华、沈丘、太康等县人口仅为受灾之前的38%

    解放前,国民党的报纸曾这样描写黄泛区:黄河浊流遗留下来的大量黄沙,厚达一二米到三四米,在有些省份,完全淹没了田园、村舍、道路,淤塞了水井、河道。大地上,沙岗起伏,野草丛生;天空,黄沙飞扬,蝗虫蔽日。间或看到三三两两的灾民,栖息在沙荒盐碱窝里……

    《豫省灾况纪实》里有一段文字如此勾勒出黄泛区灾难图:“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凡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国民政府行政院救济总署关于黄泛区的报告中这样披露:“漫漫走沙,愈演愈大,一片荒烟,到处凄凉……古人云,‘鸟飞不下,兽挺亡群,’‘田园荒芜,庐舍为墟’,用之泛区不惟不甚,且只能道其十之二三……昔之中原乐土,今时人间地狱。”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在转战豫、皖、苏时,曾五过黄泛区,面对黄泛区的凄凉和人民的苦难,充满诗人气质的元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过黄泛区,水茫茫,陷泥过膝及腰腹,人马欲渡川无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到1947315日堵口合拢,历时8 9 个月零6天。这次泛滥面积之大,淹死人畜之多,危害之烈,决口时间之长,以及损失之大,实为千古未有,世所罕见。

    六、千秋功罪的冷静评说

    如今的花园口掘口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花园口1938年黄河掘口处,有两个六面碑亭,一个是19475月花园口堵口成功时国民政府设立的纪念性碑亭。碑文这样写到:“民国二十七年六月,河决于南岸郑县之花园口,维时日寇进窥中原,西趋宛洛,赖洪水泛滥,铁骑乃为之阻,然河南、安徽、江苏受其害者,盖四十余县,夏秋之间,百川激灌,浩荡滔天之祸不忍睹,考之历史,河决于兵争,历久之际,则河必改道,此次决于开封、中牟以西,澎湃奔腾,为害益烈。日寇降服之翌年三月一日兴工,上承主席之训示,外承友邦之供应,内有河南军民长官之通力合作,施工再挫,卒于三十六年三月十五日合龙。”

    在这座国民政府设立的八卦亭东边几十米的地方,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在19978月也建了一个六面碑亭,2600多字的碑文详细记载了花园口从扒口到堵口的真实过程。1938519日,徐州失守,日本军沿陇海铁路西犯,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61日策定:将豫东20万国军调到豫西山地,作战略转移,并掘黄河堤放水。64日,日军逼近开封,第一战区第20集团军53军一团奉命在中牟赵口掘黄河堤,但是因为此处水流太小,掘堤后使水流不畅,又因黄河流水北移,后准备改掘,53军又派军队沿河向西找新的掘口。66日夜半,该军新八师参谋熊光煜等六人选定花园口,开始掘堤,并最终将此处掘开,大水随后分两路向东南方向漫冲,一路沿颍河入淮,一路沿贾鲁河东去,共淹农田844万公顷,灾民近400万,死亡893万人。至1947年堵口成功,黄河共泛滥8年零9个月。国民政府194631日开始堵口,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也参与进来,并开始与中国共产党谈判堵口事宜。33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堵复局局长赵守钰会晤军事裁调处执行部代表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并在开封达成堵口协议。当年3月开始在长1460米的掘口上打桩修桥,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白崇禧与刘峙亲临指挥,其间在堵口问题上几经转折。堵口被冲开多次,之后由陈诚、顾祝同等现场指挥检查,最终把掘口堵住。

     同一事件,两种说法。谁是谁非,孰真孰假,历史已经作出了公正的判断。

    今天,当我们以平静的心态来重新认识1938年的黄河花园口决堤时,可以看到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利害确实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对于抗日战争有不可否认的作用。黄水泛滥后,日军约四个师团陷于黄泛区,损失两个师团以上,其沿陇海线两侧进攻武汉的计划被粉碎,不得不改变部署,由长江进犯武汉。据日本军部透露,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推迟了3个月。国民政府实施的宣传策略,也有效地激起了抗日前线的豫东民众的抗战热情,坚定了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决心,巩固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上下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由此,抗战进入整整七年的相持阶段,日军陷进持久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以局部的重大牺牲拖住日军,保全民族,这是花园口掘堤的最大价值。

    另一方面,它确实给黄泛区带来了亘古未有的沉重灾难。根据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发布的统计称,据不完全统计,洪水淹没冲毁村庄三千余座,房屋数百万间,死亡民众达八十九万人,逃离家园达三百九十一万人,受灾人数超过一千二百万。《郑州文史资料》第二辑(黄河花园口掘堤专辑)载:黄泛区淹没豫、皖、苏三省总耕地面积的将近百分之三十,逃亡人口占三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死亡人数为三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七,;损失财产总数为四万七千八百零七亿元(均按抗战前币计算),农业收入减少四万七千四百七十四亿元,仅此两项相加即为九万五千二百八十一亿元。它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空前损失,而且导致生态严重恶化,土地大面积沙化和盐碱化,在黄泛区,许多地方黄沙深达数米,已经不适应耕种,这是致使该地区长期贫困落后的主要历史原因。据国家发改委官员介绍,黄河故道为中、东部贫困带走廊。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地区多数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而要改造这片面积几乎相当于台湾省的黄泛区,变沙滩为良田,至少需要几代人的跨世纪努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如今屹立在花园口大堤上的决口遗址如同我们民族肌体上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长久地向我们后人昭示那段空前惨烈和含意深远的苦难教训。也许只就军事而言,蒋介石的做法确实起到了迟滞日军推进速度,为重新部署防线留出时间的作用,但是,当一个政府和它的军队无能到只能凭借河水来阻挡敌人的进攻,并将自己的千百万民众弃之不顾时,这样的政府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这不能不说是蒋介石政府兵败大陆的一个主要原因。诚如当时美国驻中国使馆上校武官史迪威先生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样:“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又播下了对政府仇恨的新种子,日军被阻挡了一下,蒋介石可能赢得了3个月的时间,同时也背上了中原人民永远的诅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whalx 回复 悄悄话 每次回国,我都要带孩子妈到这个纪念浮雕前凭吊一下。那里面有我从未谋面的爷爷奶奶!
whalx 回复 悄悄话 史迪威的评论一针见血!我的爷爷奶奶当时就住在离花园口仅一公里远的八堡,随着黄河决口而先后亡故,留下一岁多的父亲跟着哥哥逃荒要饭才长大成人!所以,蒋介石国民党欠河南人民一笔血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