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Windy2009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校园忆旧)我有时也怀念和台湾朋友在一起的岁月

(2023-11-07 10:19:50) 下一个

(校园忆旧)我有时也怀念和台湾朋友一起的岁月

以前在大学,有个教会的华裔美国人团体,都是去聚会和查经的。周日去当地一个华人的小教堂作礼拜和聚餐。一说起基督教在日本,我不由地想到了热衷了解日本文化的台湾朋友。我说的是一般的教派。


那时候有个台湾女孩,她是本省人后代。她是满有中国认同感的。她属于台湾本省人,很多代都在台湾,带有高山族和少许荷兰人的血统。她这种属于‘杂’的血统,但是很有中国认同感,也不是个绿营。作为老台湾人,她可能对日本也比较了解,经常给我一些日剧。当年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时不时看看日剧调剂一下。


现在我很少看日剧韩剧,大陆电视剧也是看的不多,更多是看时政节目,累计点历史常识。当年我看日剧觉得挺青春文艺的,看着玩玩。那段时间还有一个男孩,台湾外省人,他经常给她看三浦绫子的小说。绫子是个基督徒,她的文学以基督徒角度描述日本社会,其实也满有意思的。当年就不理解为什么台湾人对日本那么有感情。这个男孩还想去日本传教。听说日本基督教不普及,但是还是有类似一批人的。他很有使命感。后来他去了云南传教,他对大陆也是很向往的。一开始我以为他不喜欢大陆,他对很多人缺乏耐心,但是对于祖籍地还是很有关注的。总想回大陆生活和体验。


看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日本作为一个有不同宗教的国家,对于基督教是开放的世俗态度,但似乎宗教脉络上十分遥远。而且很多事情是象征性的。看宗教史,早期日本死了6000个基督徒,而且很多是前去传教的西洋人。世俗文明接受基督教框架的英美文化,近代起到的也是正面作用。


这三浦绫子的文学推荐给一些对日本社会和接触基督教的人看看。其实日本人也是挺多面的,任人性都类似,他们和我们也没有差别那么大。她跟一般文学不同,带点宗教审视角度的写作。基督教其实是日本之光。我个人认为日本战败后美国带来的西方文明影响是正面的,改造了社会,不仅仅是工业发展上,而是精神和道德层面也是如此。战争前后的日本社会存在思想差异,战后一部分社会产生反思并且间接接受基督教文明和道德观。当年这位作家的作品对基督教圈子里的人有些影响。


据说日本上一个天皇在成长过程中是受一位西方女教师所影响的。虽然没有明确信仰,但是这个美国老师也是信徒带来的是新教的潜移默化。人事是可以被改变的。狠也没有那么狠,谦逊也越发谦逊。其父虽然发动大规模战争,而其子领头有个歉意的表态。


而我们也看到忏悔并非遥不可及。我感觉战后日本人的心里变化受益于美国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对于日本的西化有感同,而同时精神文明层次,西方的信仰与民主社会也是改变社会的一个关键。日本地缘边缘,早日接受西方工业化,而宗教的现实意义也是在教育层面对它的国民的价值观有些影响的。其实中国有类似状况。绫子的意识里,她有了是非的判断和不是一味服从权威的思辨意识,关键是表态。明白人很多,敢于明确表态忏悔的少。日本作家里除了她,还闻得村上先生对侵华带有歉意。所以说,无论哪个民族,人们应该看到的是独立思考的社会份子反应出来的真实现实。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丝毫忏悔之心,把期盼寄托于良心发现是不可能的,也许,唯一还有一线希望就是信仰对人性的救赎。所以绫子的作品符合中国人的心理。


其实那时候很多台湾人来美国容易,不一定是留学过来,有些是普通的工作或者积蓄共给。他们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他们的孩子思维和路也宽。并不是想像大陆人把融入美国视为必须的。主要是台湾文化政治性也没那么强。其实小地区也有小地区的优点,民间社会关系比较和谐,资源充足,人与人之间不那么紧张。


我跟这个台湾女孩作为personal friend 还是不错的。她就是台湾人那种挺规矩,也挺文明的,后来当中学老师。而且我本身来美国早,我和一些大陆之外的朋友的交友环境是在美国。美国宽松,不聊什么政治。就是出去走走,分享分享闺蜜话题。 她令我想起以前台湾八十年代的一些影视剧里那种挺懂事儿的大姐形象,稳重成熟照顾弟妹的那种长女,类似‘星星知我心’电视剧的那位长姐。其实他们本地人也很质朴的,也是挺本分的感觉。闽南文化,近年国民的党影响,带一点日据影响的教育。但是感觉闽南文化是根层认同和文化底色。


台湾人真的深受日本文化影响,而且特别清楚,带有崇拜。但是我有个内地朋友对这种态度带有负面评价。我有自己的态度,但我这个人不去做评价,只是不同观念都去了解一下。我也不想说他们台湾人都不好。香港澳门人在的处境我也可以理解,意见不同,但不去争论。为什么不争论?一来不想破坏关系,而来也想了解人家真实是怎么看,三来确实这方面知识储备不足以加以鲜明政治评论。


以前一些男孩子,港台人或者ABC其实也都不赖。就是觉得自己不是很入他们的圈子。我是东部成长的大陆人,老留的孩子,跟着父母陪读。而他们是家里为了他们受教育出来或者直接把他们送过来的在加州长大的华人。他们在这圈子里比较圆熟。但是凑个热闹都是中国面孔一块儿混,大学校园生活。平常生活上彼此帮衬着,也不错。学生生活简单,除了去上学就是去教会。


刚来的时候要上一些理工科的课程,比较费脑子的那种。因为需要比较高的注意力,成天在校园的图书馆埋头苦读。时常在图书馆看到一两个同学,彼此见面也很轻松的聊聊。到了周末一起吃饭或者去一个华裔学生团契合聚会。其实就是一种社交。有时候也是吃饭聊天的这种分享学生生活的朋友了,感觉还是挺安静的校园生活。那时候学习考试有压力,经常熬夜,但是不在乎因为精力旺盛。也愿意去社交,而且一个个都很有社会经验,成熟,懂人情世故。


我们作为不提起政治的话华语圈里的年轻人,以文化思想,信仰交流作为独立交往的内涵,也是给了我一些具体的了解。脱离官方影响,以生活中的交往了解一个地区的人也是一种真实的现实认识。不管什么地方的文化都可以去了解,再去联想。


其实我本人也并不是带个鲜明政治背景的。我在这边更适合那种政治意识淡薄的人的自由认同和交流。但是十几岁出来的台湾人有点根深蒂固的政治意识。我们的链接也就是理想自由的角度谈论信仰和社会以及简单的生活关注。他们本地台湾人确实也没有一个太强烈的政治关注。虽然觉得少了点什么,但是也不觉得头大。大陆长大的人的很多话题令人觉得头大。国内在美国和小国家人没区别。但是因为接触的很多地区的人,我有一定了解,也可以用比较客观的态度看待不少时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