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朝“十柱之国”清河张氏家谱之民国续谱

(2009-10-22 11:58:54) 下一个

吾之祖籍乃河北清河〈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山东临清,高唐,平原一带〉望族。乃原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裔。唐代张文瓘为我之祖先。据家谱记载,瓘公幼年丧父,公事母亲,长兄,以孝友闻。唐贞观进入仕途,深受英国公李珏赏识。瓘出任大理卿〈全国最高司法长官〉他执法平正,以理服人。后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侍中。高宗识公为近臣。由于清河张氏在政坛上的巨大影响力,唐朝皇室遂把清河张氏设为“十柱之国”。

瓘公之胞兄张文亦官至户部尚书,堂弟张文收晓音律。太宗召他入宫参与制定雅乐。张氏三兄弟都位至显职,各在门前树里一戟以示身份。时人誉为“三戟张家”。张文踪的儿子张锡又先后相武后,韦后,封平原邵公,成为清河张氏又一位宰相。

瓘有四子,潜。沛。洽。涉。分别任魏州刺史,同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官阶都是三品,年俸二千石。加上张文瓘位居宰相,全家年俸超过万石,故此,人们称张家为“万石之家”后代诸多谱书亦把清河看作张氏郡望之首,甚至认为清河是张氏的发源地是张姓的始封地。

下图片为民国十一年〈1921〉我曾祖父张世远公,号吉堂建修。此家谱现传于我处珍藏。乃清河张氏传家宝之一。〈张氏脉派:玉洪大学久,隆闻世第昌,忠良家道盛,永远福瑞祥。〉

附:

张文瓘

  张文瓘(公元605—677年),字稚圭,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出生于清河郡(今邢台市清河县张宽乡)张氏的名门望族。该族原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文瓘出生在世代为官的家庭里,自幼就饱读经书深明礼义。他孝敬母亲,尊敬兄长,以孝友闻名乡里。
  唐太宗李世民登位之后的贞观(公元627—649年)初年,张文瓘通过明经科考试,被补作并州参军,步入了仕途。当时,英国公李绩为并州长史,他协助李绩料理军政要务,无不得心应手。李绩夸赞他为当代的管仲、萧何,说他有名相之才,并对他以深厚的礼遇相待。
  张文瓘屡经升迁后,成为朝中的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他在云阳为官清正廉明,治理得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称赞。唐高宗李治的龙朔(公元661—663年)年间,因他政绩显著,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不久,又迁升为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大理寺卿,依旧参知政事,成了主管审理刑狱的宰相。他上任后,不到十天,就把多年堆积下来的四百余件疑案审理清楚,无一不当之处,使许多冤案都得以平反昭雪,真有罪者,按律治罪也毫无怨言。当时的人们都夸张文瓘执法公平而宽恕,称其为张青天。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张文瓘被任命为侍中,兼太子宾客。大理寺所辖各狱中在押的囚犯,听到张文瓘已改任,不在掌管刑狱的消息后,都大放悲声,痛哭不止,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张文瓘身为一个主管刑狱的宰相,经他审理定罪的犯人,竟对他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真是举世罕见的一大奇事。由此可见,张文瓘真不愧是被人称之为有管仲、萧何之才的贤臣名相。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一代名相张文瓘与世长辞。他享年七十三岁。死后高宗皇帝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为“懿”。又因张文瓘生前辅佐皇帝能够尽忠尽孝,其精神可嘉,特颁诏书,命其陪葬昭陵,也就是让他安葬在唐高宗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的坟边,使其继续为大唐皇室尽忠尽孝。这是封建帝王对开国元勋、辅国元老死后的最高待遇.
  由于清河有张文瓘和张锡三任宰相,显贵无比,因而在唐朝被列为“十柱国”之首位,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郡望。张氏后人也因“清河世泽,唐相家声”而引以为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