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活动《老照片的故事:北京图书馆,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2010-02-17 19:04:31) 下一个

说到北图,在北京生活,工作过的人都不会陌生。她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是亚洲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图书馆之一。以前的北图,是在西城的府右街,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红墙金瓦,和旁边的北海公园相映成辉可惜这个老馆我从没有去过。

九月九日,是北京图书馆的建馆纪念日,举行了2009年的百年庆典后,北图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雨旅程了。1987年,北图搬到了白石桥,新馆是一座灰蓝色的现代化建筑,但又有双重檐形式的屋顶,是北京市8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在府右街的老馆,则成了善本部,保存着许多的珍贵古籍资料, 历史文献。

(北图主馆正面)

说到和北图的渊源,还应该是从我父母开始。当年他们都在北京上大学,而周末约会的地方,就常常是开始于北海公园而结束于北图。那时他们常常是带着午饭,周末一早就相约于北海公园后门,在公园里度过大半天时光后,走出公园前门,再来到旁边的北京图书馆,各自借出下周要读的书后,在北图的门口分手,回自己的学校。

而我自己则是说来惭愧,虽然从就开始在北京生活,可是直到大学毕业的时候,还从未跨入北图一步,也自然是和那里面浩瀚的书海,知识的宝藏绝缘了。当年因特网还没有在中国普及,资讯的传播也远不如今天这样快捷,方便,只有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有国际联网的电脑,而普通人想在网路上寻找信息自然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当时要找一些外国大学的资料,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去图书馆,而北图则无疑是首选。

真正和北图的零距离接触,是在大学毕业后,动起了出国留学念头的时候。那时的我,经常是一大早,就来到北图,好在我家离白石桥不远,骑车十几分钟就到了。等到一开门,马上就冲进去,把诸如Paterson, Barron's 之类的大学指南借出来,因为找这种资料的人不少,晚了就有可能借不到。然后就按照自己的专业找学校,把招生办公室,还有教授的地址抄下来,下面就是撞大运似地发信,一波没音讯,就接着下一波。这种广种薄收型的申请方式还真的是有了收获,一段时间之后,接到了不少回信,再经过一番的手续,拿到了好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准备出国留学的日子依然是和北图有关, 遵从比自己先出国的同学,学长的劝告:来了之后要尽快站稳脚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日融入导师的研究课题中去。为了这个目的,就要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现状和动向,并熟读导师发表过的每篇文章,而取得这些信息的地方无疑又是北图。虽然就在隔壁的学校上课,下课后几分钟就到了,不过那时我的心已经散了,到了那里也安不下心来好好读那些专业文献,而是把大半的时间都花在期刊阅览室里,整天与<新体育> <足球><小说月报>之类的杂志为伍了。

年春节回国,遇到一位好几年没联系的亲戚,得知他研究生毕业后到北图工作,于是就聊起了北图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还有刚建成不久的二期工程和数字图书馆,他主动说要带我去里面参观。说来也巧,我正在作的一个PROJECT需要很多中国近年来在这个行业的信息资料,还有几篇论文。我在美国学校的图书馆网路上找到一些,还有很多不全,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即参观了新北图,又查找了资料,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去北图的那天,因为还是在春节长假期间,所以里面人并不是很多,显得有些冷清。先去了国家数字图书馆,也就是被称为“北馆”那个楼。一进门,直接就从电梯上了二楼,那里是各个不同的阅览室和数据资料室。每个阅览室门口都有一位工作人员坐在门口,查验证件,解答问题。亲戚告诉我,这些负责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大都是硕士毕业生。而近几年来北图的人,基本上都是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硕士,还曾经有一年就来了近三十个博士的情况。听到这些,更使我对这座国家图书馆增加了几分敬畏和自惭形秽的感觉了。

(国家数字图书馆(北馆)大门)

大厅给人的感觉是整洁干净,安静舒适,装修的风格和内墙的色彩也很相配,和美国这边的大图书馆相比,色调冷了一些,再加上那天读者比较少,更显得淡雅清静,真是一个从容淡定,安心读书的好环境。

(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一楼)

(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大厅)

在电脑里很快就查询到了要找的资料,搜索时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非常方便,快捷。显示出的结果很详细,并且告诉读者所要找的材料在馆里的具体方位,精确到了书架的第几层,北图的编目水平的确令人佩服。

因为我要找的材料大多都是数据化了的资料,所以可以都整理在一起,然后制成一个U盘带走,这又比再去复印方便太多了,不过这项服务肯定是要收费的,我的那个亲戚说由他来搞定,所以我就不知道具体的标准是怎样了。

趁着等U盘的时候,我环顾了一下整个大厅,拍了几张照片,因为是在室内,所以色彩不太好。延大厅周围的走廊里,都是供读者休息的沙发,还有饮水机和银行ATM机,角落摆放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绿色植物,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我也看到有几个大学生样子的年轻人,大概是看书累了,偎在沙发上小寐,并没有人去打扰他们。想想我们当年,在北图一泡就是一天,中午也不吃午饭,实在累了,就在书桌上趴一会儿,还常常会受到工作人员的阻止,和今天看到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走廊上的饮水机比在美国常看到的大得多,有趣的是,饮水机旁边没有纸杯,而是小小的纸袋,大概也就够装两口水的样子,很好玩。

每个阅览室里,都有很多供查书的电脑,如果有读者卡的话,还可以上网,不过只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超过之后就要收费了。我想这样的规定也有道理,至少对少数整天占着电脑打游戏的人有个限制。

光盘做好了,参观得也差不多了,可是依然不想走,来到这种环境中,似乎是激发了人性中求知,向学的一面,很想安心坐下来,好好地读些文章。于是,要了亲戚的卡,让他先回去,我自己留下,先上网查了一下E-MAIL,然后就坐下看起书来。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眼看已经是黄昏时分,想想晚上还有朋友聚会,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走出北馆向右,就是北图书店,里面主要是北图出版社出版的各种书籍。可惜因为还是在春节假期,书店没有开门,本来是想进去看看有没有自己想看读的书的。

走出了正门,在门口又照了几张照片,随后又往北,来到也曾经是我母校之一的大门口,那里也已经是和多年前离开时大不一样了,拍了几张照片留念,结束了大半天的北图之旅。


 (曾经在这里就读)

那次回国几个星期,除了出差开会之外,很多时间游荡在人声嘈杂的都市大街之上,混迹于杯盏交错的聚会之中,而在北图度过的这大半天,是印象最深,感觉最好的一段,真希望以后回去时,能再多花些时间那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