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槟郎总集

相关南京诗人老师槟郎资料大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可亲可敬的槟郎老师

(2012-05-23 08:52:27) 下一个
可亲可敬的槟郎老师
  09涉外文秘 李冬梅
  
  偶然间,与先生开始了课外联系,而今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实在惶恐。虽说先生教我将近三学期了,对他的了解实在不多,惭愧至极。
   从小到大,我很少去写一篇关于某人的文章,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因为我总觉得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特点,丰富而复杂,且我们无法了解到全部,妄自去评论一个人,实在有失公允。
   在花了一定时间,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开始尝试着写写咱们这位可爱的先生吧。
  其貌不扬的外貌,简单朴素的穿着,黑框眼镜,斜挎包,习惯低着头走路,这便是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
  先生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教我的,如今已将近三学期了,出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的喜爱,也出于对这样一位看上去平凡的先生的好奇,我跟随他进入这段文学的世界。
  先生,习惯低头走路。本以为他的课堂会是沉闷枯燥的,谁知,竟是活泼多彩,幽默诙谐的。对于热爱文学的我,不禁欣喜万分。
  课堂上,先生谆谆教导,督促大家认真听讲。大学的课堂,是活泼自由的,少了高中时的沉闷压抑,但随之也少了那时的严肃认真,不免有很多同学开始懈怠。每每这时,先生总是好心提醒,劝说同学仔细听讲。他说,课堂所讲,是精华所在,是课外自学所无法获取的。他劝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好好把握青春这段学习的大好年华。
  先复习,后授课,是先生授课的一大特色,使我们受益颇深。每堂课开始之前,先提问复习,而后开始教授新知,这是先生授课的惯例,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风格。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上堂课漏听的内容,同时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并更好地辅助我们接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也许就是这样的吧。
  喜欢听先生讲作家的生平轶事,因为总能从中了解到,我所不知的,作家的另一面。比如,曾经我最喜欢顾城的一首诗《一代人》,那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总是萦绕于我的耳边。然而,当了解了他的婚姻爱情史。一个不一样的顾城,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震撼。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诗人。他的诗句是如此的优美迷人,但他的性格却如孩童般,且他的行为又是如此的激进。自此,顾城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很大的颠覆。通过先生的讲述,我感悟到作家与他笔下的那个世界的区别。因而,我也不再仅仅迷恋作家本人,就如对海子的痴迷一样,此后我更爱的只是他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而非卧轨自杀的海子。谢谢先生,通过你的精彩的课堂讲授,让我走近不一样的作家,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喜欢听先生讲作品,最难忘的莫过于他曾给我们讲过的《围城》。《围城》,一部经典,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故事情节。在先生的认真详细的讲解之下,即使是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都能够理清作品的整体脉络。通过先生生动有趣的讲解,不仅使我们理清作品的整体脉络,且对曾经的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其实对婚姻如此,对职业亦如此,人生的大多愿望都如此。因而,面对生活的种种烦恼,生活在围城内外的我,不再那样纠结了。谢谢先生,让我从文学作品中感悟到了些许生活的真谛。
  就是这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生的授课内容,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广度,而又不失深度。这也许是他授课的一大特色。讲解丰富而又详细,几乎书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他都会进行讲解,有时还会扩充一些书本没有的相关内容。感觉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书库,不得不使人佩服他的阅读量。他的授课虽面面俱到,但亦详略得当。对一些重点的知识,如重点的作家、作品,他会仔细讲解,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则几句话带过。这不仅使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接收知识,同时,也使我们在课后的复习中,掌握了尺度。他的讲解不仅丰富详尽,而且有趣,吸引人的同时还引人深思。他独特的授课方式,有时再加上他那诙谐而又独有韵味的话语,使他的讲解别具风格,使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会能使我们进行深深地反思,反思生活,反思人生。
  喜欢听先生讲作家的生平轶事,喜欢听先生讲作品,但其实,也许大家更多的是喜欢欣赏先生的诗作。先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及他的作品,也为了与同学互动,先生会在课堂上,讲述他的作品或是请同学朗读。他的诗,有反映当今社会种种问题的,有写与学生的美好交往的。
  对于时事的诗,我无法评价,原谅我狭隘的视野,原谅我有限的阅历。但我对先生那纯美的,写与学生交往的诗,更为感兴趣。那一首《爱满亭边有座桥》,那一篇《学士服的风采》,是何等的真挚,何等的感人。小学时,我对老师是畏惧的,害怕做错事;初中时,我对老师是亲昵的,肆意抒发情感;高中时,对老师是尊崇的,以之为偶像;而到大学,我对老师的感觉只是陌生的,除了上课接触,也许一学期下来,彼此互不知姓名,师生情渐渐淡化。欣赏到先生的这两首诗,我暗暗称奇,惊讶大学里,竟然有亦师亦友的先生,难怪诗中的“阿籽”学姐,会写下那篇感人的《记槟郎老师:从此不羡世间情》。诗之情感人,诗之境诱人。
  读先生的诗,总觉得其中有那么一股神奇的魅力,深深地吸引我,也许是那真挚的情感,也许是那优美的境界。再如那篇《方山仙子》,先生将美女学生比喻成仙子。一次普通的师生之间,一同去方山的游玩,竟写得如此美妙,不得不佩服先生的文采与想象,更佩服他那诗意的情怀。本想挑一两句最为优美的,但实在无法取舍,只得拉来第一段,与大家分享。“神奇的天印,从天国里坠落人间,化为璀璨的明珠,点缀在秦淮河二水的合源处。方山仙子,美丽的少女,方山因你而增色”。唯美的笔触,曾经不以为然的方山,成为了先生笔下,神奇璀璨的明珠,竟然一点也不突兀,从来都没有感悟到方山如此之美,更没有想象到,在先生笔下,同龄的学姐或学妹,犹如那仙子般,此情此景,该是何等的令人神往?当我再一次回望方山之时,它不再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而是一个披着神秘面纱的仙境。先生因方山而引发诗意创作大量的诗歌,而我相信终有一天,方山也会因先生而闻名。
  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亦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
  之前对先生的了解,仅仅只是局限于先生的作品,以及课堂上的一些感悟。可以说,我除了对先生上课内容的了解外,其余基本是一片空白。直到前些日,偶然的一次机会,与先生有了课下的接触,才发现,先生是如此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学生亦是如此的关爱。
  记得那日坐在先生后边旁听答辩,先生主动与我交谈,并拿了答辩的论文给我参考,真是感谢之至,因为听了那么多场答辩,对其中一些答辩老师严厉指责的问题,因为没有样本,我一直云里雾里。真的很感谢先生的细心,感谢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因为那么多场旁听下来,更多的老师,关注的老师只是关注于台上答辩的学长学姐,而忽略了台下旁听的我们。当然,这里无意于批判任何一位老师,毕竟我们只是旁听的,而负责答辩的老师,任务艰巨,而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太多,换位思考,没有对与错。
  好像先生说过,每一次的交流,都能有一次对对方的不一样的了解。的确如此,在先生的热情邀约下,倍感荣幸的我,与先生一起去食堂吃饭,无论是点菜还是就餐,我发现先生是一个细心热情而又慷慨的人。点菜时,他认真指引我并让我多点菜;就餐前,他从包中拿出面巾纸递给我;就餐时,他夹菜给我吃。这一切的一切,虽然当时的我,并未做任何的表达,但是我内心深处,被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慷慨,这样的热情所感动。当时的我,觉得眼前坐的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朋友,一位如此亲切的朋友。我说我想考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先生热情鼓励并提出建议。在与先生的交谈中,我更多的是聆听,因为惊诧于先生的博学,惊诧于先生的思想。他与我同姓,听我说是南通通州的,便似有所悟地说,元代状元李黼公是他的祖先,也有同宗在通州,我们可能同为状元公的后人,这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说他愿意与学生交流,,因为能从中受益。其实,我想说,更多的学生,是愿意与老师交流的,只是我们太久的呆在了讲台下,习惯了仰视讲台上的老师,习惯了把他们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有的只是畏惧与崇敬。而今,在与先生为数不多的接触后,我也许该改变我的观点了。
  我想说,我是幸运的,能在大学里结识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先生;我想说,所有先生的学生都是幸运的,因为能认识到这样一位性情中人。
  末了,想起忘了介绍这位可亲可敬的先生是谁了,也许母校的校友们会猜出他是谁了?对了,他就是我们的槟郎老师。至于槟郎这个笔名,我不想再多说了,因为有太多的人去介绍了。
  在此祝福槟郎老师,祝福天下所有的有情之人,愿大家一切安好,幸福常伴!
  2012-5-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