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槟郎总集

相关南京诗人老师槟郎资料大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记诗人槟郎先生

(2011-08-09 05:00:57) 下一个
记诗人槟郎先生
   吕凯鸿
  
   以前常常听说大学里的老师个个才华横溢,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上了大学以后真正给我深刻印象的老师并不多。但是这位我称之为“槟郎先生”的老师深深地记在我的心里。
   为什么称之为槟郎呢?那是老师的笔名。与李槟老师的本名有关,又用了跟植物“槟榔”同音的笔名,让我们觉得既是有趣,又是那么的通俗好记,所以在第一次当听到这个名字的来由时,就对这位老师有了兴趣。而关于这样一位老师身上到底有怎么样的个性与故事的传闻都让我为之好奇,便想更多地了解这位老师。
   为什么叫他先生呢?这既是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就像我们一直喊的“鲁迅先生”一样,“先生”这两个字包含了我们无尽的崇敬之情。而且随着我对老师越来越多的认识,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老师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老师像是五四时候的一位热血青年,像是那个年代的一位教书“先生”,他用独特的视角,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挥洒在诗的字里行间。有人会说老师像一位“愤青”,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呐喊,从而表达内心的爱憎和愤激。但是我觉得老师比“愤青”更加的成熟,理性,智慧。
   说到这里只是稍稍地介绍了一下老师这个人,还没有真正的谈起他的诗文来。说起老师的诗文可是很出名的。记得我们有一个专业课的老师在课堂的“闲话”中说过,她说:我们人文学院有一个老师特爱写诗,几乎每周都有新的作品出现。而且他会在他的诗歌课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作品。有时候他非常坚决地说要封笔戒诗了,结果停了没几天又忍不住地抛出新作了。说到这里,我们都知道她议论的这位老师就是我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老师槟郎先生,我们正好是他亲传的学生。不错,诗歌已经成了老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槟郎老师的诗歌题材丰富,我这里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些方面。他的一些诗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记忆的。这些诗时而婉转细腻就像《看瓜女》中“风姿绰约的看瓜女”一样,“大摆的裙子旋动”那种对于爱情的羞涩与渴望,又像《蔷薇花篱边的女孩》与诗人两小无猜地采花扑蝶,都描写和赞美了许多农家姑娘的美丽、朴实与善良。这些诗中,而今寄住外省都市的老师也在寄托着一种对于自己过去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安徽巢湖的思念。正因为老师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作为农家娃的岁月,所以他用最真挚的文字来吟唱淳朴深情的乡村之歌。
   老师的诗时而也慷慨激昂,那是作为一个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诠释着这个社会。这些诗歌继承和弘扬鲁迅先生的社会批判精神,对社会阴暗面猛烈批判,对被压迫劳苦大众深切同情和为之抗争,这类诗社会反响最大。他这类诗歌像杜甫的“诗史”,反映了时代热点问题,像邓玉娇、被车压死的河北大学女生、钱明奇、方竹笋等都进入他的诗歌。在《今天我们死去》中,他为纪念那些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幸冤屈而死的死者而愤愤不平。他说“今天我们死去, 告别尘世的歹毒狡计”,世界其实并不都是美好的,他有他的黑暗面,而那些为了理想,信仰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崇高的,他们的死是“为了活得单纯良善”,是为了寻找属于他们的一片净土,执着地追求人文理想。
   有的时候老师也会像那些在五四时期的先驱者和鲁迅那样有他的一些迷茫、徘徊,如《中年的忧伤》、《我爱着悲哀的国土》等。因为可能会觉得诗歌无用武之地,对社会改变作用很小,他自嘲自己是块《无用的石头》,既不能补天也无力与那些天灾人祸抗衡。这首诗写自己就算是两块被女娲遗忘的“顽石”之一。一块掉落人间幻化成一个贾宝玉,惹得曹雪芹为他牵肠挂肚一番,谱写一曲荡气回肠的红楼悲歌。另一块便是诗人自己,无力补天,而今正在红尘历劫,终会返回大荒山无稽崖下。但是学生要说,槟郎老师自有他的价值。他作为大学教师,教书育人,那是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情,而他的文学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有贡献,也感召着人们促进社会进步!我相信多少年以后还是会有很多人想起这位爱写诗,平易近人、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老师诗人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槟郎老师的诗歌,有人曾讽刺老师的诗是用一段文字分行拆句而做的文字游戏。但是我想问问那些人,如果你们分行拆句,会写出这样朴实感人,跃动诗情的作品吗?或者说你们所谓的诗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诗就是有感而发时的东西,只要能表现写诗人那时的想法,感受,并且让那些欣赏者读懂产生共鸣那就是一首好诗。老师的诗,语言大都通俗朴素,是带着他的感情的,有意蕴,耐人寻味。
   槟郎先生有一些诗歌写校园生活,写校附近的清山绿水,如方山、秦淮河、东山,扬子江等,写南京的燕子矶、江心洲等,我们觉得非常亲切。他的近作《江宁解溪河桥上》,写的是我们学校东边的河,记述他为一个女学生买蛋糕庆生的真实的事。那江宁解溪河桥上浓浓的师生情,他为学生过生日共游在解溪河桥上,那些真挚的祝福与感动都随着那解溪河哗哗的流水远去了,但是带不走的是那永远的师生情。那位同学有福了,这片山水有福了。什么时候我也能与老师并肩漫步于方山山顶和扬子江畔!
   2011-08-0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