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小欢喜》看中国家庭的浆糊逻辑

(2019-08-19 06:07:16) 下一个

电视剧《小欢喜》还在热播中,每天都有不少热点话题和妙语对白吸引我。有人在方园“横看、竖看”的育儿经中感悟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哲学;有人在方一凡唱的“小小少年”中,依稀看到自己的青春年少,潸然泪下;也有人在英子和杨杨妈仰望星空,谈论“宇宙治愈”中,找到共鸣。或许有人跟我一样在骂宋倩、文洁的同时,也感到深深地被刺痛,因为那就是现实生活中,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

 

这部剧中爸爸妈妈们用的很普遍的一句话就是“为你好”。方妈妈:“爸爸妈妈大房子不住,租房在这里,就是为了给你节省时间,为你学习好”。 宋倩:“南大不能去,离爸爸妈妈那么远,以后你就理解妈妈的好了。” 杨杨爸爸:“ 穿上秋裤,这是为你好,不然将来要得老寒腿的”,这让我想起前几年流行的一句话是:“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这个话题当年还引发了“边界”问题的热烈讨论。很多人认为“妈妈们”按照自己的感受、经验,把她认为“好的、对的”强加于孩子,却不顾孩子们的感受,就是越界。

我第一次听説“边界意识”是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文章里,边界概念就是:我是我,你是你,我的事儿是我的事儿,你的事儿是你的事儿。你的事儿如果想让我帮你,请告诉我。我的事儿如果我没有对你发出邀请,请不要干涉。他同时提到了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在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浆糊逻辑”,那就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为你负责,你为我负责”。所以家长管孩子是天经地义,因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我对“边界意识”有更深的认识,是在读Byron Katie 的《Loving what is 》(中文翻译一念之转)。我在上一篇分享过我的育儿“两面脸”的故事,发现这个“变脸”问题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虽然管住了自己的嘴,却无法管住自己的心。孩子的问题,我不喊叫,并不表示不存在,我不发火,并不表示我心中无火。至到我在书中读到那一段:I can find only three kinds of business in the universe: mine, yours and God's. Much of our stress comes from mentally living out of our business. Katie 説世上只有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天的事,我们大部分的烦恼来自于“越界”。书中大量的实例和观察,让我猛然间有一个“Aha moment”。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心在孩子身上、老公身上、老妈身上,唯独不在我自己身上,难怪我的心会觉得空。难怪我为别人操碎了心,人家并不领情,而我却身心疲惫。

我在学习《一念之转》的四个基本步骤中,逐步看清我情绪背后的想法,和想法深层的事实真相。在转念中,我把目光从紧盯在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的内心,放下改变他人的执念,学习不与现实对抗。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变了,周围的人也都在变,变成了我喜欢的模样。人们常说“育儿育已”,对我而言,更是“育儿遇已”-----我在陪伴她们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有喜欢听我唠叨《转念》过程的朋友,欢迎点击收看视频。

一部好剧带给人有欢笑、有泪水,和无尽的思考。这部剧编剧好、导演好、演员也棒,就连片中曲都让人百听不厌。在网上找到刘惜君的《时光慢旅》的歌词放在文后,也许你也喜欢。

夜幕下有人留在

听故事的酒馆

有人在备几人份晚餐

卸下了白天

还算亮丽的光环

烦乱回归平常

痛苦和快乐

总是来回切换,

都是必经阶段。

人生终于跌跌撞撞走过半

幸好我们算过关

每张身份都不敢怠慢

有哭有笑有聚也该有散

至到某天停下回望,

风雨都很温暖。

一路跌宕磕磕绊绊

喜忧在天平两端

人生总要折腾几番

终点才值得回看

未来没有确切答案

精彩才刚开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注册很麻烦' 的评论 : 大家都在讲这个剧,回头一定要去好好看看!
注册很麻烦 回复 悄悄话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心在孩子身上、老公身上、老妈身上,唯独不在我自己身上,难怪我的心会觉得空。难怪我为别人操碎了心,人家并不领情,而我却身心疲惫。
============================================谢谢分享,现实中的确如此。但不禁想想人活着为了什么?在我眼里觉得是为了“情”,亲情,友情,爱情,因为情,所以就会在乎周围构成情的人。如果大家互不在乎,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社会是否太冷漠;如果大家都互相在乎,而不是掌控他人,而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之间的是否更有亲情。相信这个话题很大,不是几个字可以说清楚的。
HBW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的问题就是人口密度大,人均社会资源不足。在这个基础上就是绞在一起的文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