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人生

写写自己作为人活在地上的感想,感恩造物主的一切恩典。
正文

回答真妮转来的关于虎妈的问题

(2011-03-31 22:10:15) 下一个
        这篇文章是应真妮的邀请,就我的专业所学来回答一个妈妈的提问。心理学范畴有很多的支流,所以我并不是“完全正确并永远正确”的,本人愿意虚心听接受这方面别的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真妮转过来的问题:

真妮:您好。
        我生活在美国,目前虎妈的书引起周围妈妈们议论纷纷。想必您已有所耳闻。您能谈谈您的看法吗?我想就push(推)孩子进步这个问题听听您的想法。
     
        现在我周围的中国人父母,还是尽全力在推。有一个例子:我朋友的男孩子大概7岁多,游泳学的不错,就是不敢跳水。妈妈强迫了几次都不行,就说:"你再不敢,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游完泳后去吃饭,告诉服务生禁止她儿子进门,直到儿子同意再回去试。这样严厉逼迫下,儿子终于敢跳了,当他成功跳下水后,开心极了。妈妈觉得自己非常正确,不这么逼迫他,他几时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呢?我认为这样push是有害的,但她以儿子的开心反应来反驳我,认为孩子是会感激她的。她的观点是,人哪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呢?将来怎能干成大事?我不这么逼他一把,他跃不过去这个坎,怎么体会的到成功的喜悦呢?她说的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不对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刚琴上社交上。比如逼迫害羞的孩子打招呼。所有的儿童心理学书都指出这样是有害的,我看了您最新的<美国初中对家长们的要求>, 文中提到"对于父母,她一再强调的是孩子有不同的生长节奏"...,我是觉得父母不应该拔苗助长的,但也亲眼见到了拔苗的好处. 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难道这只是表面上的喜悦,而把委屈和愤怒转移了?这样从长远来看,倒底好不好?
       
         而且, 也听到过有很多已经成人的孩子在抱怨父母,"当初你怎么不下狠心推我谈琴/打球/画画...现在我什么都不会!"当初父母的确是下不了"弹不过去就不让上厕所"这样的狠心的,现在竟然落这种埋怨。很困惑。谢谢指教。

Best regards,
晨星

我的回答:

真妮, 晨星 :
       “ 孩子在抵抗无效,不得不屈从于父母的威胁后,的确也体会到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和喜悦。难道这只是表面上的喜悦,而把委屈和愤怒转移了?”—— 晨星自己已经很明白啊,就是这个道理啊,只是就算是这样的“努力”还不是由孩子的“自我”来完成的,所以成功的喜悦也是不完全的,但所同时带来的委屈和愤怒却是没有办法转移到别处去的,它们会一直存在,直到把它解决掉。
 
         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是成功?
         对于一个以前只吃半碗饭的小孩子,这个星期开始吃大半碗饭,是不是成功?是。但对于一个二十岁的棒小伙子来说,吃大半碗饭算不算成功呢?不是。那就是说,成功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是不同的。并且,成功也不是跟别人比较才会有的,而需要跟自己比较。 
       
        按照心理学家 Erikson 的人生八步来说, 0-1 岁是建立一个人一生的信念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能够互相信任,与 0-1 岁时得到食物、温暖、清洁的频率稳定化与照顾者的身体接触的频率的稳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关系。换言之,被照顾得越稳定、持续,孩子以后越有安全感与信任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就是完全成功。其实,人是必须要信任他人的,因为我们的环境大多由他人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国家贫穷会造成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不信任感”。 
 
        1-3 岁的孩子,需要一种“自我满足感”,就是来自学习“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说话、自我探索”等等。而我们的家长往往这时候就开始教识字、弹琴……而上厕所、吃饭、走路等等却反而由家长百般伺候——不让孩子自己做。家长要孩子学的东西,学会了也不能使孩子有自我满足感,而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目标却是 自我满足感 。在这个阶段没有达到自我满足感的孩子会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觉得很丢脸、很羞耻——这就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 3-6 岁)的成长。所以我推想,那个害怕不敢跳水的 7 岁孩子,在 1-3 岁时就已经没成长好,没有“成功”。所以妈妈发脾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可能从宝贝 3 岁开始,她就已经不得不逼她的儿子才能学新东西,所以妈妈也是很挫败的情绪下,采用的极端手段。

        3-6 岁的孩子,在自我满足的“力量感”之下,自然开始要仿 效大人的行为,如果得到鼓励,就会持续下去,如果遭到挫败、或因父母的限制,就会感到负罪感,从而停止做类似的事情。所以明白“可以”和“不可以”,在这个阶段就是成功。但是对于之前的阶段没有成功的孩子,这个阶段是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的。

         6-12 岁是孩子最忙的时候,他们要学会几乎所有的有关于“自己”的事情,以预备青春期的来临。在上一个阶段成功成长的孩子,会很热衷于学习更多新的东西,年龄越大,越“勇敢”。而那个不敢跳水的孩子,明显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是自卑型的。所以,他在这个阶段还是挫败的,没有发展成功。对自己没有把握、没有力量感,妈妈的威逼最终赢出的更是使“妈妈的力量大过我”这样的概念深植于小孩子的记忆中。这会使这孩子陷入完全的自卑中而且他自己不会知道——因为妈妈的作为对他来说,说明了两点:一,“你不行”;二,“妈妈比你行”。除非有人告诉他有关于他的“心里不舒服”来自什么问题。

         12 岁之前的问题不解决,到青春期会非常使人头痛,如果在青春期还没有解决,轻则会造成青春期延迟,问题性格(没责任感、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信等等),重责造成青春期精神问题。人生发展每一个台阶都受前一个的影响,一个不成功,都会影响一生。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个事实几乎完全没概念。 当然, Erikson 也指出,每一个没做好的台阶,最好的方法是“回头再走一次”。实在是有问题了,我们是可以“重返现场”。但有多少机会可以重回一次呢?并且这会增加多少痛苦?人生已经很辛苦,而孩子培养成“天骄”的没几个,需要“重来过”的却很多!所以,这个算术我不做也能知道,逼迫孩子的胜算有多少? 

          再,那个男孩的妈妈怎么能知道,孩子的“开心、喜悦”是来自“成就感”?就算是成就感,怎么知道从何而来?我不这么认为。他的开心是因为他终于做到了妈妈要他做的事情,他如果有“成就感”,那一定是因为他“成功地满足了妈妈的要求”。这很可悲的。他一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妈妈的。

          从行为心理学上说,那个被妈妈逼下了水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听妈妈的话,因为他“听话”而得到妈妈的认同、得到妈妈所说的成功;但是他以后不会自己思考,因为“不听话”时妈妈会不认他这个儿子,也不会得到妈妈所说的成功。所以,显而易见的,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自我思考重要呢?还是跳水比较重要?或者是“按妈妈的要求做”比较重要?我就不用回答了。

         从家庭教养的方式上来说,严厉的家庭,孩子一生都不懂何以让自己快乐——除了不断地拿“第一”或者“赚大钱”;溺爱的家庭,孩子一生都得不到快乐,因为他们不懂得使别人快乐,别人当然也就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只有威信与恩慈并有的家庭,才会养出真正快乐的人。而所谓虎妈,我劝她们“虎气”用在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上,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决定吃不吃饭并自己吃饭,宁可妈妈在饭后辛辛苦苦捡饭粒;让他们自己上厕所而宁可花时间力气去洗他们弄脏的臭裤子;让他们自己走路,狠狠摔上几跤 …… 而对于其他的技能学习,弹琴、画画、打球、游泳什么的,也让他们自己决定——即使是决定放弃,也要让他们明白,是他们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妈妈不够“虎”。 关于孩子长大了之后的抱怨。比孩子抱怨父母为什么不逼他们这种事情本身更悲剧的是:孩子已经长大了,可还在为自己自身的不足而责怪家长,自己完全不承担责任——因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权、选择权都不曾给过他们,现在却要他们承担“长得不好”的责任和义务,这显然是不公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孩子抱怨的内容不对,但孩子有权抱怨。家长代替孩子选择、决定,所以也承担责任,这个很公平。 所以,作为一个专业儿童工作者,我接受虎妈的心肠,但拒绝 虎妈的所“虎”的方向与内容。 
                                                                                                                             
                                                                                                                                       祝
平安喜乐! 

                                                                                                                    饶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饶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oceanblue07的评论:
还有一点就是:家长在跟孩子一起的时候,下一步要做什么、要做的事情会是什么样子,先跟孩子说一说,虽然她还不会说话,但你还是要跟她先说,那她就觉得安全了。不要以为7个月的孩子不懂,本人就是六个月开口说话的,说明很多小孩子虽然可能不会讲话,但不代表他们不懂。
饶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nightrose的评论:
谢谢你的肯定哦!
饶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oceanblue07的评论:
有的孩子敏感一点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不同嘛。你的孩子那么小,就已经会粘人了,说明她发育得很好。别担心。到了时间还不会粘妈妈的孩子才是出问题了。你如果怕她过于敏感,最好家里多有些客人到访,或者多带她出去室外玩耍,多看到各种不同的人,会有些帮助。但性格多是天生,不要强求改变。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很好。父母应该意识到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怎样的辅助和多少自由度,才有利于他们”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及时以前犯过错误,应该也有机会改正。毕竟人的世界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例外。
oceanblue07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好的文章,我女儿7个月,也有小毛的一些问题,敏感,有点胆小,容易害怕,睡觉的时候,听到一点声音就会一哆嗦,有时会醒来,比较粘大人,最近尤其粘妈妈。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小的时候一直是大人抱着哄睡的缘故。其他方面的照顾应该都还好。是天生的吗?不知道我现在应该怎样帮她改善呢?
饶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华的评论:
我给你发了两次悄悄话,可以不知为何发不出去。我再试一下
回复 悄悄话 我还想请教你,关于圣经里面提到的‘你们作儿女的,要顺服自己的父母’,这里的
顺服,就是要听父母的话,可是听什么样的话呢?妈妈让孩子该练琴的时候练琴,
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这有什么不对吗?
回复 悄悄话 看了你的这篇文章,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我儿子现在5岁,就是特别不敢尝试新的事务。因为他3岁之前都是在我父母家长的,老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所以他现在特别不自信。什么都不敢尝试,我也逼他作了很多他不愿意作得事情,可我该怎么办呢?
如果不逼,他什么都不做。请你指点。
饶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小毛妈的评论:
我已经给您去了email。谢谢您的信任和评论。
小毛妈 回复 悄悄话 看了你的文章,觉得写得很有道理。最近,小毛的问题很困扰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不知道您能不能给点分析或建议。先感谢一下!
小毛总的来说是个非常快乐和活泼的小孩。她现在2岁零3个月。其它方面都还好,就是非常,非常的胆小和敏感。一个小小的飞蛾子就能吓得再也不敢进房间。很爱哭。幼儿园到老师也说她很sweat,but very very sensitive and easy to nerves. She also attached to adult more than other kids. So the teacher guess it will be some problem when this summer, she has to be upgraded to the 3 years class.幼儿园的老师说不用担心,这个是她的与生俱来的性格。她也的确是从小就比较胆小。刚生下来就是只要房间里突然有个响动,她就会吓得全身哆嗦。我想这个应该是一方面到原因。但是她已经显示出和其它的同龄小宝宝比特别突出,是不是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还有,同班的小伙伴都到了凡是要求独立的阶段,她确整天说自己是个小鸟baby,自己什么也不会做,要妈妈做。比如她自己吃饭,上厕所都没有问题,但却常常要去我帮忙做。
我们从小发现她这个问题,一直比较注意,总是不停的鼓励她自己干着干哪,有机会就带她四处看看,至少每个周末也要保证一次较长时间的外出。她生在蒙特利尔,现在已经去过北京,西安,渥太华,千岛湖,魁北克城等地方,就希望能让她的胆子大些。呵呵,不是转得地方太多了,让她没有安全感了吧?不过她是非常喜欢出去玩的。而且我们基本上很少批评她。
你下面这段话对我触动比较大。
“0-1 岁是建立一个人一生的信念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与他人的关系是否能够互相信任,与 0-1 岁时得到食物、温暖、清洁的频率稳定化与照顾者的身体接触的频率的稳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关系。换言之,被照顾得越稳定、持续,孩子以后越有安全感与信任感。”
我现在想,会不会和她最初的5个星期奶水不足有关系?因为我妈奶水足,所以我在我妈和所有母乳喂养手册的宣传下,坚信奶水一定是够的。没想到临时转成腹产,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奶水一直不足,我又检查不加奶粉,导致她前5个星期去称体重,还没有恢复到出生时候的体重。那时候她几乎整天扒在我身上,但是还是吃不抱。真是不堪回首。后来就慢慢够吃了。您觉得会不会因为那时候她总得不到食物,造成她现在特别胆小,对大人的需求特别强烈?即便现在她害怕的时候也会要求喝牛奶。
期望您能给分析一下原因,有什么办法能改善她的状况,如果是喂奶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她“回头再走一次”,我很担心以后会成为比较严重的心里问题。如果需要其它信息,请给我留言或发邮件:lren76@hotmail.com
wxsmile 回复 悄悄话 很有道理,很精彩,謝謝!
饶恕 回复 悄悄话 总结你的评论,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二是有套路的话人人都是天才了。
关于第一点,你说的是对的。人的性格的形成的确是由很多层、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来完成的,我之所以没有提到其他方面,是因为我们在讨论家庭教养,并且如果再涉及其他方面,就会变成一本教科书而不是一篇小文章了。
关于第二点,人类发展学不是伪科学。它是建立在很多年、很多方面的调查与观测数据之上的一种宏观的规律,每个个体当然是有所不同。而且很多文化、环境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所以在这一点上你也是对的。
另外,我本来就认为人人都是天才。只是也许你的天才定义与我的不同。而我所相信的是使每一个人都尽量减少被拦阻的机会,成为他(她)所应该成为的天才。也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而你的天才概念可能就联系到牛顿、爱因斯坦、贝多芬、莫扎特那里去了,所以你认为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天才。但我认为你现在就是是一个真实、善于思想、勇于质疑的天才!
flywhc 回复 悄悄话 不认同。
人的性格是有很多方面的决定的,包括家庭以外的环境,特别是到学校以后。我也不相信0-1岁就能影响终身的信心能力,人成长每个阶段都可以有巨大的转变,甚至不一定是有外因引起的,顿悟、禅修、阅读与思考都可能。何况中西文化不同,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同。

把人之性格培养这样当做科学去研究,恐怕本身就是个伪科学。如果有套路,那人人都是天才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