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喜悦的生命

放下心中任何不必要的重担,让自己的心比一根羽毛更轻盈,不只是在离开这物质世界之时,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
个人资料
正文

聆听西方著名比丘尼--丹津·葩默Tenzin Palmo

(2016-04-07 13:06:19) 下一个
西方著名比丘尼、女瑜伽士,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20岁时到印度旅行并遇到她的上师,1964年成为西方第一批比丘尼。
 
1976—1988年间,作者曾在喜马拉雅山的洞穴中闭关修行12年,后来英国知名记者维琪.麦肯基为其撰写《雪洞》一书,使她的事迹广为人知。自1992年起,丹津.葩默应世界各地邀请巡回演讲,并为兴建比丘尼院和成立女性国际闭关中心募捐。作者基于多年修行体悟,为读者阐释在禅修中应对止观、觉知与心性抱持的正确知见,厘清了佛教系统中上师、金刚乘与观想的意义;并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清澈的洞见,打破许多人对于禅修和佛教的错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迷思,让人们时刻保持觉知,以清明的心活在当下。此外,针对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与定位,作者也以专文讨论,并期待引起人们的正视。
 

佛法的最终是心念的改变,是心的转变。如果只是静坐冥思,却对每日生活中的佛法视而不见,那么人心与意念是不可能得到转化的。

我们不必放弃一切跑到印度,修行的地方就在此时此地,与我们的家人、工作、社会责任同在。如果没有辦法在这里修行,那要到什么地方去修?我们带着自己的心四处走,在里斯摩的心和在喜玛拉雅山的心是一样的,同样的自我、同样的问题,何必去喜玛拉雅山?为什么不在此时此地解決它?
 
佛法并不是只有观照快乐、平静的一面,佛法是藉由任何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让我们从中学习、成长。
 
修慈悲观最要注意的就是我们的言语,它必须是真诚、有意义,且对人有所助益的。我们绝对不要说恶言和妄语。
 
娑婆世界的本质是苦,苦是生命中根本的不满足状态。外面是在下雪,我也在生病,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这就是娑婆世界的本质,没什么好担心的。如果事情变好,那很好;如果事情没有变好,那也很好。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停止对自身的挂念,将“我”这一位置转换为“他人”的瞬间,幸福将就此开始。于一点一滴,通过语言、行动、心想,希望给予他人幸福,这就是佛弟子应该走的路。
 
禅修的目的不只是让我们感觉舒服或解决情绪上的问题,禅修的作用是直接断除生命最根本的问题:以主客二分的概念来思考,而执着于自我,这种思考方式是源自于错误的知见,这便是所有错误的源头。
 
忘记证悟这回事吧。去做个更好的人,这已经是很艰难的修行了。

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极限,对自己要慈悲。然后要学习让自己的心变成盟友,让它喜悦的修行。所以,重点是不要逼迫自己超过能力所及。在修行中,还没有感到疲劳就应该停止。如果我们在心依然享受这份经验时停下,心会记住“这是很有趣的”,下一次,心将对此感到热切。

由于我们抗拒疼痛,因此产生了疼痛的感觉。重点是,不要抵抗疼痛,学习接受它,跟随它。
 
要知道,我们每分钟都在塑造未来,没有别人在外面支使我们,也没有人评断我们。从某种层次来看,我们每分钟都在审判自己,因为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将产生结果。所以,如果我们播下好种,将有丰收;如果播下有毒的种子,收成也会是有毒的。
 
如果能以想着“每天是最后一天”的方式过日子,如此就有助于我们欣赏和感激每个刹那。

丹津·葩默 作品:《雪洞》、《心湖上的倒影》、《活在微笑中》。

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