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欧游记--维也纳之一

(2009-07-13 15:17:17) 下一个
到维也纳的火车空得很,也许是因为早上六点多发车的缘故。包厢里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叫Emilia的美国女孩子。她在俄亥俄的一个私立学校读英文,到波兰做为期半年的交流学生。我们讨论了一下小说,麦田守望者,喧哗与骚动之类。
我认为车窗外的波兰已经很美了,但是车窗外的奥地利毫不逊色。红色的房顶,一大片一大片,像是个美丽童话。
半路上来一对男女,三十多岁,对面坐下,男的从挎包里取出一瓶啤酒,是以前装西湖啤酒那种大瓶子,递给女的,用开瓶器帮她打开。他自己也开了一瓶,然后他们就喝着聊天。算是见识了斯拉夫人的酒劲。
到维也纳已经六点多。旅馆是在HOTWIRE上找的四星级,离地铁很近。但是这个四星级居然房间里不能上网。
我到街边一个露天酒吧上网,查次日行程,顺便点了一个很典型的本地小牛肉肠烤面包。肉肠倒也罢了,蝴蝶形的面包上,附有密密麻麻的白色晶体,宛如粗盐。咬了一大口,他妈的真是粗盐!难怪网上说奥地利人嗜咸。
不过,我的一个原则是,吃到嘴里的东西就给咽下去,因为不管怎么说都是上天的安排嘛。但是接下来,吃面包前,我就把上面的颗粒都剥掉。WAITRESS后来说,本地人就是这么剥着吃的。奥人真难理解啊。

早上先到有名的斯蒂芬大教堂。这个教堂有六七百年了,成毁数度,目前的建筑完成于十六世纪,哥德式,外墙色如漆墨。克拉科夫的圣玛丽教堂已经很高了,但是这个更加高,看着更加古朴。
这是维也纳的标志物,莫扎特就是在这里受洗的。他临死前数月,还曾谋职该教堂的音乐助理。教堂里面有弗里德里希三世的浅红色石棺,和一个开有四扇门的很精致的祭坛。各色雕塑,彩色玻璃,和巨大的管风琴,令人印象深刻。此外,钟楼上的铜钟重二十吨,据说是世上最大的铜钟,不知真假。

出来找路,问到一个小姑娘,居然是浙江老乡,而且居然愿意做我向导。大叔我是不是真地所谓人品爆发了?
小姑娘在这里读电脑,已经来了三年了。她男朋友是当地一个皇家家具博物馆的馆长。那我又厚着脸皮,跟她去他那里,拿了两张看博物馆的免费票。顺便看了看茜茜公主用过的家具啥的。
她带我去一个中国餐馆吃了一顿数个星期来最好吃的中饭,BUFFET,七块多欧元一个人,可以选菜现炒,牛羊肉,虾,墨鱼,什么都有。
我们穿过维也纳大学的宏伟的主楼,在长发飘起的薛定谔像前,拍了张照片。
路过弗洛伊德的居住地,进去瞻仰了一下。七块美金。小姑娘说,这个博物馆老美参观者特别多。我想,可能跟心理学这个专业在美国的普遍程度有关。
从小姑娘嘴里知道很多信息,比如:
--如果街上某处看到四面小国旗,就说明这是个景点,好比我们刚刚走过的一个门洞,就是贝多芬辞世之所。
--维也纳很多土耳其人,但当地人不是很欢迎他们,因为土耳其人太把自己当主人,好比建立清真寺。
--当地居民人均收入月薪两千欧元,教授三千税后,博士津贴一千四。市区不是很中心的房子,五十平方米要十八万欧元 (就是一百八十万人民币)。
--德语中的U上加两点,就是“郁”(原来汉语拼音是从这里借鉴的)。Volks 就是“人民”的意思,所以Volkswagen就是人民的车子,所以就是大众 (后来我也悟出来了,原来就是英文的Folks嘛)。Burg原来不是“堡”,是“小山”的意思,所以匹兹堡这种名字的,都是山区。

我们去了熊不润宫。“熊”是德文美丽之意,“不润”是泉景之意思,所以这个茜茜公主的住处,又叫美泉宫。
进大门是很开阔的一个广场,两边骑楼,尽头主楼。很大的两具石梯盘旋到主楼的阳台上。场面很大,所以感觉整座宫殿气势迫人。
然而主楼背面,是更大的一个广场,中间是绚丽的花圃,两侧竖着各种石雕,看着像希腊神话人物。据说茜茜公主闲时就在这里绕场骑马。广场一直延伸到很远处的山脚下,山上又修了一个大厅,是皇室夏日用餐嬉戏之所。从那里回望,不但美泉宫,连整个维也纳城,都尽在眼底。
美泉宫两侧,有精心布置的大片园林,林木葱郁,移步换景,是散步的好地方。

之后她又带我去卡伦山,山上就是所谓的维也纳森林。公共汽车上看盘山公路两边的植物,沟壑,不知怎么,叫我想起杭州的凤凰山。但是眼前这片山林要幽深得多。
站在山顶上,山风清凉。再次看到维也纳全景,不过这次是更高的角度。多瑙河在左边,中间有一大片河洲,小姑娘告诉我说,那是多瑙岛。
我们从后山小路步行而下。这条小路将尽处,有一段很有名,叫“贝多芬小径”。原来,贝多芬当年常常在这里散步,他的很多音乐灵感,就在这里涌现。
山路逶迤,时有溪流相伴。两边都是山农的葡萄架。小姑娘说,到秋天的时候,那些将熟未熟的葡萄酿成的酒,味道特别甜美。
葡萄已经很多,但是都还很小,像青豆一样。我本来想摘一颗,想了想,还是留着它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