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的博客

发表一点心得看法,转贴一些好文章,自利利他。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幸福人生讲座(六十一):学问的四重境界(蔡礼旭)

(2009-06-18 09:56:57) 下一个
幸福人生讲座(六十一):学问的四重境界

2005-08-31 10:58:00, 蔡礼旭, 2704, 0/1708, 原创 , (0)
道德学问是有层次的,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们学习了圣贤给我们教诲的五伦关系,就要马上用上去了。当然不是说你马上用就全部都学会了,那你也不是普通人了,但是一定要体会到学贵力行,最重要就是要做到。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教诲,它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它点出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它是有层次的,我们必须透过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由这段话我们可以来观照一下,自己的道德学问是在哪一个层次,所谓「人贵自知」,我们知道自己的水准到哪里,进而懂得继续勉励自己,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

  第一句话讲到「可与共学」,「共学」就是一起学习。所以诸位朋友,我们现在是处于哪一个状态,「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的状态,大家一起学习。学了之后,「适道」,这个「道」就是道理,你学完五伦的道理之后,有没有开始做,这又是第二个境界了。当我们学完夫妇有别,当我们学了夫妻之间要互相欣赏对方,你学了之后,一进门就忘记了,看到先生又开始嫌东嫌西了,那就没有「适道」了。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人物跟同一个老师学习,他的老师叫鬼谷子,这两位人物一个是庞涓,一个是孙膑,跟同一个老师学出来,两个人的情况一不一样?差很多。所以诸位朋友大家学是同样学,但是学出去的效果要看自己的存心、领受能力,都不一样。两个师兄弟学完之后,学成什么样?学成互相残杀。庞涓处处嫉妒孙膑,所以把孙膑害得很惨,后来自己也是咎由自取,被万剑穿心。所以我们一起学习也要共勉之,大家一起走向正道,而且同学可以互相叮咛,互相鼓励,一起贯彻下去,可以适道。

  当我们真正去做了,「可与适道」,但是「未可与立」,这个「立」叫做屹立不摇。你平常都说我很孝顺,我很忠诚,那是在太平时代很孝顺、很忠诚,当真正国家面对危难的时候,很多的读书人就变节了。在这么纷乱的社会当中还能够坚持孝心的,这才是真正的孝子。所以现在孝子容不容易看?不容易,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活谋生计。所以老子《道德经》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真正国家在乱的时候,你才真正看出谁才是屹立不摇的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当很多社会,家庭的兄弟都不和的时候,你才能从中看到谁才是真正兄友弟恭,懂得孝顺的人。所以我们在人与人现在关系这么不好的情况,你还能够屹立不摇去遵守圣贤教诲,那你的学问层次已经到第三层,可以屹立的状态。

  古代在乱世当中,很多读书人都演出这样的精神给我们看。举一个唐朝的例子,当初唐太宗因为认识了杨贵妃,所以从此君王不早朝了,所以朝政从盛世变乱世。所以一个为人君能不能修身,能不能把自己做好,那个不是影响一个人,影响整个团体跟国家。因为君王不早朝,整个朝政就荒废掉,所以一些乱臣贼子就起而造乱,作乱了,所以发生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唐朝在几个月的时间当中,大半江山都沦陷掉了。这些沦陷掉的城县,这些地区当官的人有没有读过圣贤书?有没有?有,没有一个不读,都是科举出来的,所以可与适道,他们当官也都当得很好,看起来也都满有学问的,但是真正遇到危难都变节了。

  有两个忠臣死守他负责的这个县,叫睢阳城,死守了几个月,安禄山怎么打都打不下来,所以唐朝的军队才得以缓和一下,重新整顿,再把天下,再把唐朝打回来。这两位读书人,一个叫张巡,一个叫许远,后来他们两个也被安禄山抓起来,安禄山对他们是严刑拷打,要叫他们投降,他们两个是誓死不愿意,当着安禄山的面一直骂他是叛臣,安禄山看了很生气,下令把他的牙齿都拔掉,结果当他牙齿都被拔掉的时候,他的正气不减,依然破口大骂安禄山。我在想安禄山那个时候表面上看是很凶,其实两只腿在发抖,他一定会被这样的正气所震慑,所以张巡、许远的学问是能够屹立不摇。

  「可与立」,屹立不摇还不是学问的最高境界,「可与立,未可与权」,这个权叫通权达变,要有通权达变的能力,不然有时候你会死守了一些原则。举一个例子「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我们要有仁慈之心,但是圣贤人也教导我们「凡出言,信为先」,所以要有信用。刚好有一个猎人走到你面前来,因为之前有一只兔子往东边跑掉了,他跑过来问你说,「请问兔子往哪里走?」

  问: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说?往哪里走?

  答:往西边走。那你说谎。不能说谎,好,往东边走,这样有没有对兔子好?有没有对猎人好?有没有对自己好?所以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当我们告诉猎人说往西边走了,这样子一来,兔子活了一条命,二来这个猎人少造一个杀业,所以对每个人都是好的。所以一个人有真学问的时候是处处能成就每个人,那是懂得通权达变,懂得去灵活运用,所以这个就是学问的功夫。

  孔夫子有一次发现了一个地区,就是魏国有一个地区封给了一个臣子,而这个臣子正运用这个地区开始制造很多兵器,准备叛乱,准备推翻魏国,刚好孔夫子经过被孔夫子看到,那夫子最讨厌的就是什么?乱臣贼子,所以夫子就离开,准备赶快赶到魏国的首都去把这件事情揭发出来。结果这个臣子知道夫子要去把他的事情告诉他的国君,马上派大军把孔夫子团团围住,然后就跟孔夫子说,「你对天发誓,绝对不能把我的事情讲出去」。那夫子情急之下,就对天立誓,「我绝对不把你的事情讲出去」,讲完之后军队就撤了。因为他们说孔夫子是这么有学问的人,言出必行,所以军队都撤掉了。撤完之后,夫子马上说「走,去魏国」。子路一听到就很不高兴,「夫子,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夫子就跟子路说,「一个人在被要胁之下的信,可以不用遵守。而信要跟义配在一起,信义信义,对于正义的事情你才要守信,所以要灵活运用。而且假如我不去揭发,又让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灾难,我一个人受灾难没关系,我一个人背信没关系,不能够让这么多人民受灾难」,所以这个学问才是达到通权达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