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著名交响曲:圣-桑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管风琴”》(1886)

(2020-01-23 06:08:47) 下一个

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法国著名作曲家,也是钢琴,管风琴演奏家。其创作体裁广,数量多,且不乏名作,例如著名的歌剧《参孙与达利拉》,“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与乐队组曲《动物狂欢节》(包括著名的“天鹅”)等。

据统计,圣-桑作有四部交响曲,正式编号的有三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c小调第三交响曲“管风琴”》,以下简称“管风琴交响曲”。圣-桑为作品题写的法文曲名是Symphonie No. 3 "avec orgue" ,意思是“带有风琴的第三交响曲”,这是因为在乐队中少有地加进了管风琴。作品于1886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在伦敦首演,次年他还指挥了作品在法国的首演。

“管风琴交响曲”全曲由两个乐章组成:

I:快板-中庸的快板-温柔的柔板(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 Poco adagio);

II:中庸的快板-急板-庄严地-快板(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 Maestoso – Allegro)。

全曲用时约33-36分钟左右。

关于作品的结构,据说圣桑本人说过,作品虽然分为两个乐章,但仍保留着传统的四个乐章的布局,即两个乐章各自又明显分为两部分,与传统的四个乐章相对应,即:

I 中的“快板-中庸的快板”对应传统的第一乐章;

I 中的“温柔的柔板”对应传统的第二乐章;

II 中的“中庸的快板-急板”对应传统的第三乐章;

II 中的“庄严地-快板”对于传统的第四乐章。

既然如此,这部交响曲为什么不干脆还分为四个乐章,而是现在的两个乐章呢? 我想,作曲家至少希望现在的两个乐章中间没有停顿,当然他可能还有更深的考虑,值得欣赏者仔细品味。

“管风琴交响曲”的乐队包括长笛三支(其中一支兼短笛),双簧管两支,英国管(中音双簧管)一支,单簧管两支,低音单簧管一支,大管两支,低音大管一支,圆号四支,小号三支,长号三支,大号一支,加定音鼓,三角铁,镲,大鼓,钢琴(为两手和四手),(管)风琴,弦乐。

这个配器最大的特点是加进了管风琴。这应该和作曲家圣桑本人也是管风琴演奏家有关。管风琴的加入丰富了乐队的音响,增强了气势,同时也令人联想到通常运用管风琴的教堂,使作品增加了庄严,肃穆而宏伟的气氛。

还想提一下,圣桑这部作品中运用了李斯特“主题变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的手法(详见本系列中的“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即一个音乐主题变化出现在多个乐章中。这样至少加强了整部作品的连贯与统一。

圣桑作品的风格总体上属于十九世纪浪漫乐派。拿这部“管风琴交响曲”来说,对照通常的古典乐派的交响曲,“管风琴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而不是四个乐章;乐队中罕见地加进了管风琴;整体上还运用了“主题变形”的手法;这些都体现了浪漫乐派对交响曲这种体裁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是“管风琴交响曲”的一个音像,由爱沙尼亚著名指挥家帕沃·雅尔维(Paavo Järvi)指挥巴黎管弦乐团(Orchestre de Paris)于2013年演奏:

Saint-Saëns -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 – Järv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CZq33BrOo&ab_channel=ClassicalVault1

 

下面是“管风琴交响曲”的另一个音像:由著名韩国指挥家郑明勋(Myung-Whun Chung)于1996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

Saint-Saëns: Symphony No.3 + Encore / Myung-Whun Chung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996 Movie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qXXrzHiX4

 

关于这部交响曲的更多概况,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3_(Saint-Sa%C3%ABns)

中文见新芭网:

https://www.sin80.com/work/saint-saens-symphony-no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