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合唱经典:帕莱斯特里那的《马塞勒斯教皇弥撒》(Missa Papae Marcelli,1562)

(2018-04-06 05:39:56) 下一个

任何音乐作品都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了后面叙述方便,先提一下西方音乐史的分期。对此虽有多种见解,但大同小异。下面是一个比较普遍接受的框架:

约 公元 476  以前: 古希腊罗马时期(以476年罗马陷落为标志);

约 476 –  1400:中世纪时期;

约 1400 – 1600:文艺复兴时期;

约 1600 – 1750:巴洛克时期(以1750年巴赫去世为标志);

约 1750 – 1827:古典主义时期 (以1827年贝多芬去世为标志);

约 1827 – 1900:浪漫主义时期;

约 1900 以后:二十及二十一世纪。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分期都是后人对前人实践的归纳和总结,是高度的概括,而且只是大致的划分,在交界的年代往往有重叠的现象,具体的作曲家和作品总有例外。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 - 1594)的出生年代比上次介绍的若斯坎晚约75年。如果说若斯坎是文艺复兴中期音乐的代表,那么帕莱斯特里那则代表了文艺复兴晚期的音乐。

帕莱斯特里那一生主要在意大利的天主教教会服务。除大量的宗教音乐作品外,他也写过一些世俗的作品,并且在他的宗教作品中也渗透了一些世俗的因素,即在赞美神的作品中,有时也以曲折的方式赞美人。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艺术家的共同特征,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帕莱斯特里那是一位多产作曲家。据统计,仅弥撒这种体裁,他就作有百余部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马塞勒斯教皇弥撒》。据说这部弥斯是为了纪念教皇马塞勒斯二世(Pope Marcellus II,1501 - 1555)而命名的。像多数普通的弥撒一样,这部弥撒也包括下列五个段落:“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和“羔羊经”(Agnus dei)。

这部弥撒采用六声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写成。与前面欣赏的若斯坎的四部合唱《“唱吧,歌喉”弥撒》相比,声音在总体上更加丰满洪亮,各声部旋律的力度等方面的变化也更多一些。

关于这部作品的更多信息, 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ssa_Papae_Marcelli

中文见新吧网:

https://www.sin80.com/work/palestrina-missa-papae-marcelli

 

下面是这部弥撒中“荣耀经”(Gloria)的音像,歌词就是通常弥撒中这段的拉丁文歌词,中译文见前面欣赏若斯坎的《“唱吧,歌喉”弥撒》一文的附录。对照若斯坎的《“唱吧,歌喉”弥撒》中的同一段落,可以发现帕莱斯特里那比若斯坎更多地运用了类似“主音音乐” (homophony),即各声部的节奏型基本相同的织体,尽管整部作品仍然是以模仿性对位(imitation counterpoint)的织体为主。这是2012年6月29日,即天主教的圣彼得和圣保罗纪念日(Solemnity of Sts Peter and Paul),在罗马梵蒂冈大教堂表演这段弥撒的音像。可以看到合唱队的规模很大,并且没有用成人女声代替男童的声部。这是传统弥撒在其原生态环境中表演的真实记录。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Missa Papae Marcelli – Glor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Ice3Vz1xw&ab_channel=PapalMusic

 

下面是帕莱斯特里那《马塞勒斯教皇弥撒》的完整录音,由英国塔利斯学者合唱团(The Tallis Scholars)演唱,录音的年代不详。拉丁文歌词及其中译文见前面欣赏若斯坎的《“唱吧,歌喉”弥撒》一文的附录。五个段落连续演唱:

[00,01→]  Kyrie

[04,44→]  Gloria

[11,00→]  Credo

[20,54→]  Sanctus et Benedictus

[28,33→]  Agnus Dei 1 et 2

Palestrina, Missa Papae Marcelli. The Tallis Scholars, Peter Phillip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fF7W4El60&ab_channel=Mnem%C3%B3sineAmn%C3%A9sica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