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海龟生存之道(9):钱学森的尴尬

(2009-11-04 07:35:43) 下一个


海龟生存之道(
9):钱学森的尴尬

 (美)汪翔

钱学森的成就和对于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贡献,有太多的文章、太多的人写过和说过了。也肯定还会有更美妙的文字出现。他的成绩不容否定,也没有人能够否定。在这里,我从人性的角度,从自己对于人性的理解,来谈谈我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我们知道,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的,不同的政治环境,给了不同人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由此带来的机会,决定了人生能够有的各种机会的多少,而不同的选择,又给予了自己不同的人生记录。说到底,钱学森毕竟还只是一介书生,很多时候他可能也是面临困境,不得不面对难以做出选择的尴尬。

从目前能够看到的关于钱学森人生记录的资料看,我感觉到,至少在几个关键点上,钱老面临很尴尬的人生选择。 

其一,当自己在美国干得正起劲,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美国佬开始怀疑自己对于美国的忠诚。自己申请加入美国籍的要求,又被美国政府就此拒绝。这种尴尬让钱老不得不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如果历史能够重新再来一次,如果美国人不那么“固执”和“愚笨”地怀疑钱老那时候的忠诚之心,钱老会不会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发展事业呢?

如果美国人的怀疑发生在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前好几年,那么,是不是最后由蒋介石获得了这个超级人才呢?我不知道后面问题的答案。不过我可以肯定,如果钱学森不是生活在大陆而是台湾,他肯定没有那样的成就。因为,台湾毕竟太小,没有能力给予他发挥才能的舞台。

人是需要机会和舞台才能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会比自己已经有的才能要重要和关键得多很多。很多人不是没有能力和潜力,是没有获得机会。

当然,对于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任何其他国家一样,它自然会想办法争取更多的“大人物”回来为它服务,这也是非常正常之事。只是在美国政府坦诚相待,信任和重用钱学森的时候,中国会不会有机会呢?

在事后来看,美国人看来是在反思自己当时的错误,他们不是在指责说当时钱学森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而是在自责说,自己不该怀疑钱学森,将他推向中国的怀抱。美国人的这种思考逻辑,和中国人的传统逻辑的差别,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值得思考的事情。

由于美国人怀疑钱学森是共产党,而钱学森又一再否认自己是共产党,结果,美国佬在非常怀疑但又没有办法证明钱老“是”的情况下,将他驱逐出境。

假如钱学森是生活在现在的一个中国人,而某一个地方的司法机关又怀疑他是美国的间谍,那么,他所遭受的待遇会不会和当年美国人对待他的非常不同呢?如果人们对他这个嫌疑犯采用“不让睡觉”,“不让什么什么”的中国特色办法对付时,我不知道他能够有什么样的反应。这还是相差接近六十年的事情。 

其二,在钱老回到国内之后,他一再念念不忘,一再强调说,他在出国之前就和党的地下工作者谈过,自己学成之后一定回国。他的回国就是对自己这句承诺的兑现。言下之意,他的话一直或者很长时间没有得到他希望得到人的认可。人们认为他是在没有办法时的选择,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结果。

对于一个如此在乎“动机”而不在乎结果的生活环境,钱老看来是已经伤心透了,到老还念念不忘。他不愿意去美国,与其说是他所说的这样那样的原因,恐怕最核心的原因还是这个没有解开的结。在他闭眼之前,他是不是还在念念不忘呢?

不过,这里有的还是一个循环结。让“需要”去美国的钱学森老人面临一个非常难堪的困境:钱老在国内一再想证明自己回国是有预谋的,自己一直就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产党的同情分子。而在美国时,他又一再否认说自己从来就没有那种动机和行动,最后美国佬也因为没有能够证明他是在说谎的证据,而放了他。如果在再去美国的时候,人们问他:到底那时候自己是共产党还是美国冤枉了他,我不知道他能够怎样回答,才能做到自圆其说。难道这也是他不愿意去美国的内在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大学者,长年累月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大概是诚实了。而这种证明也不是,否定也不是的尴尬,是没有人愿意正面的。至于说,美国人会在他访问美国时将他扣留下来,他因为担心这点而不愿意去美国,那可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为什么?值得吗?这时候的他,对于美国的军事科技又能够有多少价值? 

其三,在“人们需要”他出面,用他在科学界的权威名声来“证明”坐飞机式的水稻收获是可能的时候,对于最在乎自己的名声的知识分子,对于特别讲究说话严谨的科学家而言,他的尴尬可想而知:说也不好,因为丢了名声;不说也不好,因为作为政治人物,在那个年代那个政治环境,他可能是没有选择的。

问题是,在人们告诉毛泽东那些疯狂的水稻生产数字时,毛泽东一次次的“不相信”,在一个自己被视为神的年代,他会面临那样的处境吗?那时候,还敢有人在毛泽东说不相信的情况下,敢想办法一再证明给他看吗?毛泽东当时的一个暗示,估计就会有不少的人想办法,竭尽全力去做到。那么,为什么毛泽东又那么在乎,要钱学森出面发表文章,“证明”那种“坐飞机”式的生产数字是理论上可行的呢?是钱学森想给毛泽东的面子,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是一个未解的悬案。

最近有人在说,钱学森当时的“粮食生产”可以达到万斤的估计,现在已经在马铃薯的生产上实现了。于是乎,钱学森那时候就是一个很有远见的科学家。

这个“证明”错在好几个方面。第一,钱学森当时谈的是水稻,不是马铃薯;其二,他在人们头脑发热急需冷却的状况下,来谈论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东西,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其所带来的危害和所可能导致的国家资源的浪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从他后来对气功的处理,感觉还是有些问题。气功问题上,他不应该是在被迫的情况下的非自愿行为。我这里没有谈气功本身的好坏问题,而是在解读,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时的行为选择和分寸把握的合适性问题。 

其四,钱学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这个国家给予的机会才能够获得的,虽然这种机会是以他个人的成就为基础而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在美国当时和他一样优秀的科学家,虽然也取得了很伟大的成就,但最后还是没有钱学森的成就来得“辉煌”。对于这一点,可能会有人来证明,那时候还没有一位美国人,能够在那个特殊的领域达到钱学森那样的高度。不过,即使如此,在人才济济的美国,后来居上是很容易也是很普遍的事情。否则,美国也不会这么久一直领先世界了。

如果他能够认识到这样一点,他应该就能够认识到,他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了,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伟大科学家了。在中国那种环境下,他的影响力通过国家机器的作用,自然能够被放大很多倍,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的鼓动之下,中国的气功能够那么快就被抬到那么高的高度,甚至一度威胁到国家政权的安全

对于这种尴尬,他事后到底是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还是应该责怪那些让他不得不停止宣传的政府要员呢?难道他想就此获得超越国家政权的权力,成为一个“宗教领袖”式的人物不成?别说在中国那样的政治环境,就是在美国,我相信人们也不会让他“肆无忌惮”地将自己的影响力无限度地“膨胀”下去的。

他有没有对自己那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感到自豪,并且因为这种自豪而忽视了自己能力的边界?如果不是他的“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如果是其他人产生了那样的危险国家政权的结果,那么,这个人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惩罚”?他钱学森想过没有?如果想过,他是应该感谢还是应该···· 

其五,在访问美国一事上,我还是无法理解他的逻辑。对于一个在当时的美国人人愤慨的共产党的嫌疑犯,美国人采取的惩罚,即使和现在国内对于类似犯人的惩罚相比,也还是要轻松很多、人道不少。这到底对他是一份恩,还是一份怨?

按照一些激烈的“爱国主义者”的理解,可能是,美国人就不应该怀疑他,怀疑他本身就是对一个已经非常伟大的人物的人格侮辱。先不谈美国“伟大人物”的“人才济济性”,只是说,如果没有美国人的怀疑,会有中国人得以骄傲的钱学森吗?这难道又成了一个“鸡和蛋”的关系了?

在国内那种环境生活几十年之后的他,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逻辑,不是那些没有那种人生经历的人可以想象到的。我明白这点。

那么,如果钱学森现在回到国内,他是不是就可以说,这一代海龟不可能再遭受那样的人生尴尬呢,是不是不再需要做出很多很难做出的人生和人格的选择呢?如果他能够这么说,那么,他的基础和根据又会是什么呢?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钱伟长在1972年时被指派访问美国的文章,当时,人们怀疑他不会回国。这种怀疑对于那种等级的知识分子而言,是不可忍受的人格侮辱。钱学森当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觉和顾忌呢?虽然他当时的政治地位,已经是1972年时的钱伟长所不可同日而语的,那时的钱伟长还正在被“下放”期间。 

其六,钱学森的回国是一个互利的结果,虽然他自己也做出了不少的牺牲。

我已经说过,钱学森的业绩,主要还是中国这个国家给他的,没有中国这个特殊的舞台,他的人生难有那样的辉煌。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面临了很多的尴尬选择,但是,从结果来看,他的选择还是对的。美国人后悔也是有原因的。

同时,美国人也应该看到,在美国这个人才济济的国度,不可能将那么多的财力和物力向他一个钱学森倾斜。所以,由此看来,美国也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即使是向他倾斜了,最后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可能都归结到他一个人的头上。

仅仅就导弹这个领域来说,中国是不是能够说,自己的科技水平就已经超过了美国呢?如果没有,那么,谁又是在美国这个领域相当于钱学森的人物呢?为什么这个人物,在取得了更伟大的科学成就之后,又没有在美国和世界舞台获得钱学森那样的荣誉呢?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有时候,美国人说话也是为了礼节,太认真或者是太看重,可能也不是什么好事。在钱学森已经取得“超乎寻常”的伟大成就的情况下,所有有一点关系的美国机构,都会用最美好的词汇来赞美,特别是在这个大家都需要“求助”中国的金融危机时刻,这也在情理之中。对于这点,还是应该看到,钱学森所获得的,还主要是因为国家给了他机会。

现在的中国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国度了,在这样的国家环境,想再得到当时钱学森能够得到的人力、物力倾斜,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了。

从这点看,在目前“人才济济”,海龟如潮的年代,很难看到新一代的钱学森出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或者,换一个角度看,很多成就,在那个时代由于政治需要而被戴到钱学森一个人的头上,有形无形之中让不少的贡献者生活在“阴影”之下,这种时代也已经结束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进步,也是一个更加公平社会打造过程的必然结果。

对于这点,钱学森应该是知道的。 

中国有钱学森,是国家的幸运,人民的福分,同时也是世界的幸运。

钱老安息吧。一路走好。至少我在想办法理解你的困惑和尴尬。 

我的电邮地址是:Xiangwangbooks@Gmail.Com

『汪翔(原创),作者保留所有权利,引用请注明出处,任何商业目的的使用,请事先获得作者的书面授权。2009114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