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我们并不比别人特殊,只是恰恰是我们这些人赶上了那个岁月,而被冠以“老三届”的称谓。
个人资料
正文

《谁是最勤劳的人?》

(2009-04-11 04:24:26) 下一个
谁是最勤劳的人



老三届 :

      小时候去北京儿童剧场看《马兰花》,那首反复咏唱的“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立即就学会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唤得马兰花开。

      大了点儿,开始学历史,“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贯穿了整个课程。再后来,上山下乡十年,汗水浸透了黑土地。老乡们、农场职工们、知青们都是这么干的,我更自豪地认为:中国人是最勤劳的。

      但当我到了澳洲,看到清晨在海滩上跑步游泳的,都是老外,骑车锻炼的还是大鼻子。而楼下,整宿搓麻不停的是我们华人;在赌场,放眼望去,一片黑头发。我有些踌躇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勤劳的人吗?

丹草 :

      法国的密特朗当总统的时候,女总理克蕾松曾访问日本,因为说了句“日本人象蚂蚁一样勤劳”,惹恼了东洋人,没捞着签什么合同,灰溜溜地回来了。

      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的确是吃苦耐劳的。他们以前看到的华人大多是东南亚难民,不管开餐馆的、开店的还是制衣的,经常一周七天不休息,有的休息日还要找别的活干,从不出去度假的也不在少数。

      喜欢享受的法国人别说作不到,而且不理解。在法国,每年的法定假期有五周,还不算各种节日。就这样法国人仍嫌不够,于是发明了节假“搭桥”法:比如“五一”劳动节规定放假一天,如果赶上星期四,那星期五就被当作“桥”,跟双休日的周末连起来了,可以休息四天。整一周之后,5月8日,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停战节,其实上班也不妨碍庆祝停战啊,可法国人一心不能二用,而且为了象样儿地庆祝,还得“搭桥”。

      这种事干出经验来了,别的宗教节日也可照此办理,耶稣升天节、圣母升天节、万圣节、11月11日一次大战纪念日……可惜法国人除了拿破仑就没打过什么胜仗,不然假日还可以多些。

      到了假日,老外吭哧吭哧蹬着自行车,身子一拱一拱地往山上爬,这回轮到华人老板不明白了:不想挣钱,还不好好歇着,有病啊!

老三届 :

      澳洲的老外也喜欢骑自行车,在环法大赛上也名列前茅。周末在高速公路上碰到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身着选手服,蹬着赛车,唰唰地跟汽车较劲是稀松平常的事。

      澳洲老外还爱玩水,谁让澳洲有这么多沙滩呢!看看名字,“七英哩海滩”、“七十英哩海滩”,据说最长的海滩有一百多英哩!一眼望不到头。而且几乎都是细沙,不是那种粗砾石的海滩。离悉尼两百多公里的“佳瓦斯海湾”是世界著名的白沙滩,比黄沙更细,踩在脚下绵软绵软的,好像走在面粉堆上。这么好的环境,不玩对得起谁!夏季的周末,我早上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海滩去游泳,当我八点多钟到那里时,沙滩上已然人声鼎沸。不光是年轻人,还有老人和孩子。小孩子按年龄分组,学游泳、滑板、冲浪,大一点学划赛艇、摩托艇、风帆、滑翔冲浪。水里面,一年四季都有人。唯一看不到人的时候,是有鲨鱼了。

      游泳时曾碰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老外,身手矫健。因为我们都是游较长距离的,遇上了很自然地打招呼,寒暄了两句“天气真好”后,他说:“你看,蓝天、碧水、黄沙,这都是老天赐与的,干吗不享受啊!是不是?”他又加了一句:“还有女人!”

      去年,悉尼的海滩曾发生所谓种族暴力事件,竟导致若干个区实行宵禁。后来有文章评论,说类似的暴力事件为什么通常都没有华人卷入,因为华人太忙了,周日忙上班,周末忙着给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没时间参加这些事。好像在表扬华人。有一位当小老板的朋友,经营售卖报纸杂志文具等的小店,早上四、五点钟起,到店里查点当天的报纸,六点半开门,到晚六点关门,打烊了还不能走,要把当天的帐结清,反正到明天也还是你的活。弄到晚上八、九点。一年开三百六十天,就是圣诞、新年、复活节歇四、五天。钱是没少挣,外带着也挣了一身病。

      想想,华人忙挣钱,老外忙享受。孰是孰非呢?

丹草 :

      孰是孰非,实在不好说。抛开消费观点不谈,有些人的勤劳,恐怕也是出于生活所迫。

      曾读到过一篇令人心酸的报道,是一位旅美同胞写的,因为主人公是当年《红色娘子军》中的四个小天鹅之一,所以印象深刻。这位芭蕾舞演员退役后来到美国,干的是餐馆和其它最苦最累的工作,从来不过周末不休假,还经常打两份工,一心想开自己的化装店,结果钱挣够了,店终于开张,她却突然晕倒在地,永远不再醒来……

      从消费观点来说,今天的年轻人跟父母一辈已经不一样了。在国外出生和长大的下一代,许多人接受了西方的消费观,他们不再愿意为了多挣钱而不去度假,也不肯象父母一样总是牺牲周末和休息日。当然,在传统价值这个话题上,又要牵扯到种种现象了,恐怕有正面也有负面的。

老三届 :

      勤劳,到底什么是勤劳?

      《论语》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说法。勤指劳作、出力、努力、认真,还有常常之意。这个“勤”字其实可以说体力劳动也可说脑力劳动。当年把孔老夫子臭批一通,说他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典型,多少有些冤枉。老孔学习还是努力认真的,否则怎能成为“万世师表”。勤与不勤,应该是对做任何事情的态度和身体力行的衡量标准。

      在国外做小生意的华人,老一代的还好,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干。到新一代,差多了。做同样的生意,压价,把别家压垮。实际上自己也没赚到钱。让老外看着笑。如果只是打价格战,还是好的,甚至挖别家货源,抢客户,造谣生事等等手段。在国外,很少看到华人合作做生意的。可能开始是合作,要不了多久,就分道扬镳了,或诉诸公堂。难怪都说:一个华人是条龙,十个华人十条虫!

      这样即使发达了,也算勤劳吗?

丹草 :

      要说西方人锻炼身体玩命,中国人在体育运动上吃不得苦,却也不尽然。

      奥运会前夕,法国电视的镜头对准北京。一次,电视报道了中国少年体操运动员的训练场面。有些人看了叫起来:“哎呀,怎么能这样对待小孩子?好残酷啊!那么小就得住校,不准回家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好可怜哪!”言谈之间颇气愤。碰上这样的,根本连解释都省了。好在法国也还有一些明智的人。

      中国人的吃苦耐劳,除了创业的动力,荣誉感和成就感也是挺重要的因素。为国争光,为父母争光,为自己争光,不蒸包子争口气。如今的法国人,不但不懂英雄主义,也没多少荣誉感,他们的爱国主义基本停留在报道只对准法国运动员,哪怕他们才是第三名,弄得你连前两名是谁都不知道。再精彩的比赛,没有法国人参加,很可能就连提都不提了。   

老三届 :

      你说的电视报道,好像澳洲也播放了,说什么教练体罚孩子、超负荷训练等。言外之意,你中国的成绩是靠非人性的残酷训练得来的。不训练想得成绩,怎么办,那就只好“磕”药。环法自行车赛这两年是年年查出有用违禁药品的,且都是名列前茅的选手。据说,现在研究兴奋剂的都挺不容易,不仅要能刺激出运动员的潜能,还得让药检查不出来。这也可算是“勤劳动脑”一类的。

      我还要回到上边谈到的个人勤劳和集体的关系。夏天的早晨,在澳洲的海滩上,可以看到一组一组的孩子在训练。三、四岁的孩子就开始在浅浅的海浪中尖叫呼喊着,当然,在深点的海水中,站着一排救护保障着安全。绿茵球场上,是玩澳式橄榄球和板球的。他们鼓励个人成绩,但也特别注重集体合作。个人获得好成绩,首先要谢谢亲人、教练等。

      这种既注重个人天赋、又强调集体力量,挺值得我们华人学习的。

丹草 :

      说到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刻苦把老外震了。从法国聘请的击剑教练巴乌尔,一咬牙,心说豁出去了,争取来个铜牌银牌,可咱们告诉他瞄着金牌呢。女篮教练勒布里根认为每天训练两个半小时就够了,中国队员每天却要练五个小时。女足的瑞典教练抱怨她的队员连郊游都当作赛跑练习,休息不够,她正考虑辞职,却先得到通知被解聘了。原因是这位教练每个月必须休假一周,回瑞典探亲。法国人报道这条消息时颇同情,好像不让她这么休假简直就是不人道。

      由此想到另一件轶闻。在1998年挪威的利拉哈莫冬季奥运会上,一位法国滑雪运动员赛前临时决定不出场,理由是天气太冷。“当初他学滑雪,一定没想到冰雪运动可能赶上冷天吧!”有人能微笑地这样说,法国大概还有救。

老三届 :

      勤劳工作是为了财富,刻苦锻炼是为了名誉,都挺名正言顺的。但若是损人利己或投机取巧那就不值得说道了。可惜的是,那儿都有这样的人,倒是不分国界。有的运动员,不仅磕药,还屡屡对媒体放言,攻击他人,抬高自己。结果,药检呈阳性,不仅要被追回全部金牌,还面临6个月的牢狱之灾。越是明星,起的作用越大,正面负面都一样。

      国内报道,为偷盗高压线被电击身亡,凿油管偷油引起大火,为发大财快财不惜伤天害理的三鹿奶粉、假鸡蛋,做绝了。这绝不是勤劳行为。社会财富增加了,刺激了人们的占有欲、享受欲,却又不想通过真正的努力去获得,终走邪路。名誉也一样,得不到好成绩,就弄假的。其实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想想倒是马兰花的故事简单一点,以开不开花儿作检验。

丹草 :

      我说如今的法国人已经没有多少荣誉感了,其实他们也缺乏耻辱感,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多少有些严重。

      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对孩子在法国上学感到担忧,害怕孩子将来回国跟不上。不仅我们同胞如此,别的亚洲人也有同样顾虑。我碰到的一个印度母亲就非常为她的儿子担心,因为法国的中学教育水准已落后于印度。她说:“真不明白,法国父母为什么总是认为,只要孩子在学校快乐就够了?”

      我们从小受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育,学习不好会觉得愧对父母,在班上也没面子。今天的法国孩子可全不在乎,当了最后一名也若无其事,照玩不误。相反,用功的学生倒可能成为被讥讽的对象。在这个极度崇尚歌星、演艺名星的社会,不少“成功者”都喜欢得意地讲述自己从前怎样逃学,怎样门门不及格,无不伴随着对教育的嗤之以鼻。如今的学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舒适幸福,避免任何强制和挫伤。鼓励身心自由本来不错,可如果借此摈弃一切努力,只要孩子感到一点儿难、累、苦,就赶紧叫停,否则就是精神创伤,那真让人觉得这个国家没希望了。

      本打算说“勤劳”,好像跑题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