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篆籀绞转”与“一搨直下”笔法的比较

(2018-10-10 08:01:37) 下一个

 

 

“篆籀绞转”与“一搨直下”笔法的比较

 
 
 
 

--“二胡”与“古铮”可以听的笔法

 
 

董水荣

 

 

 
 

我们从大的用笔体系里可以分为三种用笔体系,一是“篆籀绞转”,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种是碑派“方折铺毫”。

 

关于笔法的追溯,源于各种书写工具的变化,我们很难确定具体笔法的一个演变时间。比如,甲骨文中“刀”与“骨”的关系;金文中“模范”与“浇铸”的关系。除了这一些,笔法还与书体的演变有着很大的关系。篆书与曲线;隶书与方折。这些都对书写用笔的方式带来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学习笔法,不能单一而静止的观念,认为笔法是一种书写不变的技术法则。

 

一种笔法体系可以表达一种相类近的书法风格。书法创作都是通过用笔方法来推进书写的进程,所以我们会觉得笔法是书写的核心,将之视为书写的不二法门。一种用笔体系有一种用笔体系的特点,没有所谓的高下,能区分的就是对控笔能力的高下。在历代传统作品中,各种笔法体系都有经典之作。

 

这里着重比较“篆籀绞转”与“一搨直下”两种用笔体系在行草书中的应用。

 

这两种用笔体系,在行草书中都有很经典的范式作品。“一搨直下”是王羲之在行草上对前人笔法的一种提炼,他对运笔与笔锋状态的体验,强化起笔和行笔的方便。应该说“一搨直下”是王羲之主要的用笔特征。开创了帖学的源头。王羲之的《十七帖》为代表的一批手札都是这种用笔方法(图1、2)。

 
 
 
 

 

图1 《十七帖》局部1

 


图2 王羲之《远宦帖》一板一眼的

 

 

 

 

“篆籀绞转”

顾名思义,最先是用于篆书的书写,因为篆书以曲线为主的结字形态,形成独特的用笔方法。(图3)这种笔法在行草书经过了王献之、张旭、颜真卿、怀素几代人不断提炼与纯化,最终以怀素《自叙帖》最为典型。(图4)

 
 

 

3《峄山碑》局部          图4《自叙帖》(局部)

 

 

 

 
 
起笔方式的区别

“篆籀绞转”的笔法在起笔处都有一个逆锋起笔回锋的过程,将尖锋通过回旋的方式将笔锋裹住。通过回旋裹锋的控笔动作,笔毫处于微微扭曲的状态,笔锋也处于中锋状态。因为回旋裹锋需要顺着笔毫方向的改变才能完成书写,所以总体上从起笔到行笔的动作相对舒缓。(图5)、(图7)

 

“一搨直下”的笔法起笔,突现入笔的自由与快捷。笔尖直接入纸,入纸后再根据笔锋入纸的角度,进行摆正,调到中锋状态。因为直起直落的起笔动作,有点象“打点”的方式,入纸后摆正笔锋也是一个储存笔势准备发力的过程,再到行笔。形成了“打点”-“发力点”-“迅猛笔势”起笔三步骤。这种带有“快”、“准”、”“狠”的起笔与笔势别于“篆籀绞转”。

如(图6)、(图8)

 


5篆籀起笔

笔毫微微裹绞状直顺          图6一搨直下尖锋入纸笔

 

 

图7《小草千字文》中的       图8《行穰帖》中的

“行”篆籀绞转的起笔              “行”一拓直下的起笔                                

 

 

 
 
行笔方式的区别

“篆籀绞转”因为起笔舒缓的笔势和微微带有裹绞状态的笔锋,所以行笔上有两个特征,一是运笔的力度相对匀速,提按变化小,另一方面行笔速度也相对较慢,但运笔的速度变化相对丰富。运笔过程中力度变化较小,这需要相对衡定的控笔能力。因为带有裹绞形态的笔毫,墨水渗透到纸上的轨迹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线条质感常带有颗粒性的枯笔形态。(图9)、(图11)

 

“一搨直下”在行笔中,因为起笔储足了快速行笔的笔势,所以行笔直接,“一搨直下”就是这种行笔的形象叫法,所以也有些叫“一搨直过”。“一搨直下”笔锋在行笔过程呈平行状,所以枯笔会出现平行的飞白形态。(图10)、(图12)

 
 

    

图9 篆籀行笔,                    图10 一搨直下

笔毫微微裹绞状                   行笔保持笔毫直顺                                     

 

   图11“侯真卿”篆籀绞转行笔    图12“顿首丧”

           一搨直下的行笔

 

 

 

 
 
转折方式的区别

我认为这两种笔法最突出的用笔特征不是起笔与行笔过程,而是转折方式的不同。“篆籀绞转”突出是“圆转”,“圆转”因为是通过一定弧度的曲线现实改变画笔的方向。当笔毫顺着曲线运笔时,笔毫也在圆转中裹绞在一起,所以很形象的叫“绞转”笔法。这一笔法可以现实笔画与笔画之间连绵不断的对接,“绞转”笔法成熟的为连绵大草的出现奠定了用笔的基础。

 

“一搨直下”在转折中,所用的方式是“切转”。“切转”与“绞转”不同,“切转”是通过“下切”的用笔动作,重新摆正笔锋,储足另一个方向的行笔笔势。很显然“切转”是突然改变行笔方向,“切转”角度根据行笔的方向确定,运用最多的横折、竖提两种笔画。所以相对“绞转”来看,“切转”出现的笔画形态一般都是锐角与直角。“切转”在笔画与笔画之间连带上没“绞转”来得方便,“切”实际上就是另一个笔画方向的重新起笔。所以王羲之的草书,还是和行书属于同一范畴的用笔方式。

 

   图13篆籀圆转,                   图14 一搨直下切转

缓缓改变方向笔毫呈裹绞状      突然改变运笔方向          

 


图15“亡侄”一线下来方向变化,  图16 丧乱之极方

圆转的裹绞笔意                      向用切转方直        

 

 

 
 
用笔审美的区别

“篆籀绞转”这种用笔方法连绵的长节奏,速度变化产生的缓急,故线条形态有粗细、浓枯,产生线条的节奏感更强,线条形态的变化更丰富,这些线质表达的情感也更为复杂。在表达情感上有先天的优势,可以表现出郁郁芊芊的生机。“篆籀绞转”好比悠扬连绵,情真情意深的二胡曲。

 

“一搨直下”在行笔过程中的直接与干净,形成精致与典雅,一板一眼的节奏感,易出君子之风、潇洒风度之美。“一搨直下”有如欣赏叮当有致,起伏跌宕的古铮曲。

来源:逸庐书院

END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