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破体与破体书风

(2015-03-22 09:48:38) 下一个

  “破体”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字上的“破体”,指错别字,不合汉字书写规范的一类字。阮元《北碑南帖论》中云:“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遂致六书混淆,向壁虚造。”[1]其中的“破体”即是此意;二是书体上的“破体”,是指多体相融或多体并用的书写方法创作出的风格独特的书写形式,也可称为“破体书风”。

  “破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徐浩的《论书》里:

  《周官》内史教国子六书,书之源流,其来尚矣。程邈变隶体,邯郸传楷法,事则朴略,未有功能。厥后锺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2]



【图语:宋克书法作品】

  小令即王献之。这里的“破体”是指书体上的“破体”。王献之认为:“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3]于是他打破了章草固有的体式规范,创造出“非行非草,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的“破体”。子敬虽然在“行草之外,更开一门”,但严格地来讲,楷行草本是同一笔法体系,相间运用只是一种创作方法,而非独立的书体。所以徐浩把王献之的“破体”与楷、行、草并列为独立的书体是不恰当的。关于王献之独创“破体”一说也不客观,这种打破真、行、草各体界限融会贯通的体式,在王羲之的尺牍作品里也十分常见,只是王献之“破”的更彻底一些,所以二王在破体创新这一点上,其实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不破则不立”,书贵通变,破旧方能立新,每一种字体从出现到成熟都是在不断地“破”与“立”中完成的。而当五体皆成熟完备之后,历代书家们便开始把“破体”作为书风转变与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东晋时期的“二王”开启了自觉的破体创新。

  唐代的颜真卿继承和发展了王献之外拓的笔法,创造出了雄浑大气、厚实开张的“颜体”书风。颜真卿还拓展了“二王”破体书风的表现形式,其代表作《裴将军诗》,以楷书和草书为主调,并杂糅篆隶书,充分发挥各书体的形体特点,巧妙地运用各书体的笔势和笔意,完成了不同书体间破体融合的大胆创新。

(窦元章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注释: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六三六页。

  [2]同上,第二七五页。

  [3]同上,第一四八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