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俞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答今年高考A卷作文题《涧庐和田园情怀》

(2022-06-12 03:37:30) 下一个

         

            明朝以后,随着建造技术跨越的进步,高大多层的木造楼阁出现后更需要匾额,楹联或者中堂加以“点睛”。于是乎书法也发展出写大字的“榜书”,这在明《大书长语》中有记载。但当时还是受严格的“官阶”规定,直到晚清从商的门面店铺才开始挂起匾额作为广告,位于北京宣武区的琉璃厂大街,自清以来一直是条著名的书画文物商业街,走在这街上即便不探眼每家店铺的文物书画,就是这两列匾额足以令人目不暇接。光绪进士朱彭寿归纳出56个吉祥字用作市肆字号,记得前几个字是“顺裕兴隆瑞永昌,,,,”为这些匾额题字的历代名人或书法家似乎都遵循这一“规则”。我们可以看到著名的“荣宝斋”,“尊汉阁”,“悦雅堂”等。
         

             中国自古有训话,诗要言志,文要载道。脂砚斋评《石头记》说,曹雪芹喜欢在诗歌,匾额里摆弄文字技巧,殊不知雪芹先生深通诗经楚辞。即便现代还有《围城》,《湘行散记》这样包涵作家自身情怀的名著,匾额亦复如此。记得好几年前,文物拍卖行新闻里见到一则,“一方大年为黄宾虹篆刻的鸡血印:涧庐”,大年便是西冷元老童大年,可是黄宾虹似乎常用“虹庐”这一方印,而“涧庐”倒让我想起了齐白石先生为琉璃厂商铺题字的匾额。因为和规范的“吉祥字”稍有出入,所以“涧庐”匾额不容易忘记。
       

              涧为两山之间溪流水沟,庐为小屋。当然“三顾茅庐”的可能是大宅吧!白石老人题“涧庐”匾额,我觉得老人内心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情趣,正如王德威先生说论述的,中国文人自古有一种抒情情怀有别于西方。我觉得自古文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又不完全是,虽然儒家思想自汉以后被帝王权势给捆绑,道家思想始终隐藏在文人心里,所以在仕途中受到挫折时,就会选择“回避”,而这“回避”不是消极,倒是一种反抗精神,东晋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这种反抗的情操。陶渊明年轻时也曾胸怀大志,但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黑暗,每次做官都任期不长,繁文缛节而决心归隐,躬耕维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的诗歌散文里的“东篱悠闲,菊花高雅”的从容自得足足影响了唐宋两世代文人。“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是元好问先生对他的最高评价,人处世处文表以清谈,但清淡里顿现“豪华”,“涧庐”区区两字不也突显同样的情操吗?“沟渠涧水,夕阳一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