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一个建议仅需三亿五亿,远比几千亿买美债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2010-03-08 20:48:52) 下一个
翻译海外大学教材与否,对中国发展影响的分析



1. 为什么要翻译西方大学教科书

我国大学教材知识老化, 于现代知识理论严重脱节。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从日文翻译成汉文一些书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我国曾一边倒地翻译前苏联一些书籍。我们的大学教科书基本建立在这些日俄文翻译的基础上。且日俄文的许多东西也是从西方翻译而来,当时来讲在世界上已不算先进,况且又经过这么多年。 尽管不断的零星翻译几篇文章, 打补丁一样加入我们的教科书里。 但因为整个知识体系的老化与不系统, 牵强附会的加入一些东西, 使整个教科书更加缺乏条理, 晦涩难懂。

翻译世界水平的大学教科书, 是我们大学教育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最快, 最直接方法之一。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是,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而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又极度缺乏。这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与当代企业标准脱轨的具体表现。 同样的投资与辛苦培养出的人才,却不能当人才使用。其中教科书理论知识的陈旧,起码要负一半责任。我国每年约毕业500万大学生, 如果这些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当今世界先进的知识水平相一致, 这个力量相比较每年派出的留学生而言, 大得多了。

我们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急需一个体现当代最新知识水平的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 我们对世界先进技术的理解,学习及引进就容易的多。因为视角和起点高度都相同了。有了这个平台, 也相当于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各项研究发现就会具有当代的先进水平, 再不用闭门造车,少走弯路。目前, 许多大学或科研单位里的研究项目,不少早已写入国外的大学教材。而这些人还在做着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一旦有了翻译之教材书,就会杜绝这些低水平的,浪费性重复劳动。 他们会站在一个新的, 具有世界水平的高起点上去搞科研。我们经常听到某项研究与国外相比又填补了一项空白,其实有些空白已经写入了国外的大学教课书,不需要研究填补,拿来就行了。

在充分消化吸收翻译教材的基础上, 几年之后, 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教科书, 既包括先进的知识体系, 也包括合理的条理结构。但不要指望没有全版的翻译就能达到这个水平。 因为里面的知识点,条理结构,需要时间去吸收消化。不同读者看,有不同的视角。所以要让所有的人, 都有机会接触原文原貌,而不是仅让几位专家学者有机会接触, 才会对以后各种相关书的出版发挥深远影响。

一旦拥有这个知识平台, 我们就可以永远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之上。 有人说书翻译出来很快就过时了, 其实不然。因为第一步翻译是最难的(以至于翻译了上百年, 也找不出几本完整系统的译书)。 以后要跟进国外的新版本, 只需稍稍改动,要简单的多。反正新版本,旧版本都需要付版费。当科学理论有新的进展,零星的文章翻译, 就可以跟踪世界的最新动向。 因为整体站得高了,相关理论都明白。

相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交通管道不畅。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大学教学使用英文,甚至是西方的原版教材。他们的发展尽管整体水平低,但高端技术人才却是自然地跟着西方走。我们则不一样,由于语言的隔阂, 我们的高教相比较而言,是在自己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 不能及时赶上世界脚步。即使有一批人留学, 使用外语, 甚至请西方外教,但这个接触面仍十分小,是用一些“点”与西方“面”的接触,知识传播速度慢。但如果我们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拥有与他们相同水平的知识背景,那情况就完全改观了,那就会变成面与面的接触,知识交流会快且畅通。

我们的教育改革包括两个方面, 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国家具体情况联系较紧密, 人才培养及方法探索需要较长时间。 但理论体系则更具普遍性。 将当今最先进的理论体系选出来,实行拿来主义,可谓是一种最廉价、最直接也是最快实行普及的方法。

知识的引进比文化出口重要。我们现在提倡弘扬民族文化,这很好。 但引进更重要。 文化输出可以提高我们的国际声望和知名度,是软实力。但引进文化知识却可以使我们的文化知识更具生命力,更与国际接轨。它的直接结果是转化成了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硬实力。而最终的话语权是硬实力。引进教科书就可以提高我们的硬实力。

如同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 把先进东西引进来,加以吸收, 在这个基础上, 在加以创新,才有了我们制造业的今天。我想对外国的先进理论知识也是一样,我们在他们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最高处,齐刷刷地平着一切,全部搬过来,再加以吸收创新,搞出自己的体系。我们的大学生将从此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影响力将达几十年, 上百年。

2. 为什么选择大学教科书,而不是其他高科技著作

教科书的理论知识多为定论的、成熟的。
它具有普及性,是一个系统的、通俗的知识平台。可以作为各门类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不是仅为少数专家,学者做研究之用。整个高等教材的引进,可使我国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一项,某一点的引进、消化、发展,而是如同提速的火车,整体的、方方面面的齐头并进,快速发展。
我国每年有500万大学生毕业,而大学生又处在国际间竞争的最前沿。用先进的知识普及他们, 是最直接的着力点,力量强大。

3. 可能遇到的阻力

首先是那种打着民族及民族自尊的旗号, 盲目排外者。这些人思想保守, 会情绪化地、盲目地排斥外来的东西。其表现形式是自尊与爱国,其结果则是不折不扣的误国。他们认为直接拿来是丢脸的事,或认为是外来文化的侵入,什么事情都从头再来就好。这不是明智之举。但这股势力有很有市场,会延误我国的发展步伐。知识, 特别是自然科学, 是世界性的, 是全人类的,不存在外来不外来,只存在你得到了还是没有得到的区别。正如当今各国互相实施技术封锁,都是竭尽全力的挖掘对方的知识技术最高点。如果明天它把今天的新技术写进教科书廉价处理时,你就不要了吗?我们应当知道,许多西方已经写进教科书的东西,我们今天还没有掌握, 还在攻关和填补空白。我们吸收众长是为了发展, 吸收别人先进的东西,是为了超越别人。 不能让这些毫无益处的民粹的东西去阻碍国家的正常发展。

认为浪费。 与其翻译教科书, 不如买点专利实惠。花几个亿买几项专利,买几架飞机,都很难与给每年500万大学生打造一个与国际先进知识体系接轨的高教平台、使整个知识体系向前平推几十年相提并论。这关系到我国的后续力量与核心竞争力。节省, 省不来国家实力。历史会证明, 这笔钱花得会像一粒种子与万顷良田一样具有战略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既得利益者的阻挠。 目前所使用的教科书的编者,留过学或能读懂一些外文资料的各科权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教科书编者的身份可以使他们成为权威,海外留过学或能读懂一些外文资料, 然后提出一些与国内同行不同的见解,也可使一些人成为权威。因为一旦翻译教科书的到来, 大家水平的同步提高, 可能会使得一些权威不再权威,他们难以接受。当讨论高等教材引进与翻译的时候,这些人又是主要发言者。阻力应当不小。

自是自满者,得过且过者。他们认为我们的水平已经够高了,顶多需要修修补补,不翻译外国的教材也能过。这些人不认为有必要去吸收别人的长处,他们沉醉于过得去的水平, 而没有想着去博取众长,使自己出类拔粹。
盲目乐观者。他们认为零星的、不系统的翻译,加上留学人员与部分外教,还有部分高校已经部分采用外国原版教材,这些会使我们的知识体系很快赶上。其实这些人低估了语言的隔阂,不要说国内高校的学生,就是在海外呆几年的留学生,读起外文来也相当吃力。(我当护士几年,英文在华人中算好的了,尚觉如此)所以留学生应付考试基本上都是着重课堂笔记,通读课本的几乎没有人。这样直接的后果是,国内学生或学者,即使英文资料摆在面前,也基本上接受不了太多东西。而留学人员或外文较好者,读的量比较起母语来讲,也少的多。但如果有汉语译本, 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4. 为什么要国家主导

这项事业十分庞大, 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扶持,几乎不可能成功。上亿元的资金投入, 成千上万的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参与,整个国家范围里跨行业,跨学科标准的制定, 从版权到翻译出版, 需要数年时间的长周期,以及最后出版发行上的政策扶持,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参与,实在难以想象。许多书部头非常大,如医学的内外科, 使足以让几十上百人忙活几年时间的。还有一些学科本来就冷门, 投入大, 回报少,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这么宏大复杂的事情仅靠民间或个人,是不现实的。大的学科,民间及个人能力有限, 译不出来。零散地译出一点东西, 多会是取一丢九, 标准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只要看看我们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上有没有, 有多少系统译来的大部头的学术书籍, 就会明白。过去没有完成的, 仅靠民间,再过100年, 200年, 我们还是不会有。现在就是我们结束这个宿命的时候。

国家参与不但可以迅速地完成,而且是统一标准地,将各学科门类的教科书,断层般的、齐刷刷的平移到中国来。

从世界历史上看,成功地大规模翻译国外教科书的,我国五十年代中期从前苏联翻译应当算一个。尽管水平不算太先进,但至少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另一个成功的例子当属日本的明治维新,当时的日本看到自己的落后, 奋起直追,从自然科学和教科书开始, 大量地翻译, 持续了十多年(一说二、三十年),终于成就了一个发达的日本。中日在历史上大规模的翻译外文书籍, 都是在强有力的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 今天这个有时效性的历史机遇, 有落到了我们的强有力的政府头上。

在这里我想分析一下政府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 就拿最强的美国来说, 大规模去翻译其他国家教科书也难以想像。大学都已私有化, 对于教材的选择, 每个学校, 包括每个学生的选择都不同, 都是市场驱使。如果想来个用几年时间,聚集成千上万的不同学科专家学者去译书,几乎不可能, 更不要说其他的国家。所以说这是一个有时限性的机遇。 如果有什么顾虑,想“摸着石头过河”的话,可以翻译了放入各大学的图书馆。 但不能没有这些教科书的中文译本。 只要有中文版本在中国,一切都好办。也算抓住了历史机遇, 给历史一个交待。

再来美国集中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这些人才使用世界各地的语言,加上发达开放的社会环境, 他们的知识体系也是集世界之大成。他们的科技与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他们是经过200多年充分吸收欧洲与世界文化精华发展而成的。也许100-- 200年之后中国也会达到这个水平,问题是如何让这个过程能快一点,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不这样做的后果分析

有没有翻译西方教科书对中国发展, 是提前几十年或是滞后几十年的影响。不借助这一推力, 中国仍在慢轨道上发展。

中国可能会永远地失去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我国目前的政制体制, 可以使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并且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内外环境,一旦我们的国家也象其他的所谓民主国家一样,中央权力下降,不再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到那时,这种短时间,系统地大批翻译的机会可能再也没有了。即使有人想做,有人出钱,也未必能办得到。所以这个事情拖不得, 一拖很危险。

其他的语言和知识体系更世界化的国家,可能会夺去我们的发展优势。比如说印度, 大学是英语教学,直接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目前印度的一些人才与科技优势已有所显现。一旦当中印这两个人口大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所孕育的制造业发展阶段过去之后,印度的后发人才优势, 有可能将中国远远地甩在后面。到那时候我们还有奋起直追的机会吗?

不翻译书,中国不仅没有节省钱,相反的却是极大的浪费。中国培养的大学生不具备国际化的知识体系基础,毕业即失业。我国的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将减慢。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将会非常慢,事倍功半。国内许多科研机构仍在重复着早已被国外写入教科书东西, 我们的留学人员, 也还是出国后先补习西方教科书里基本理论。对国家, 对个人, 在时间和经费上都是巨大的浪费。以资金为理由,来否定这个问题,将使中国失去机遇,非金钱能衡量。

6. 操作过程的一点建议(想法)

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 由教育部组织,跨大学、跨学科人员的参与, 保证质量, 限时完成。
让海归人员充分参与。有许多人在国内读完本科, 又到国外读相同的或相近的本科。这部分人对中外教科书里的概念异同, 优缺点,理解最透。他们的参与不仅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而且有利于新标准的制定(不必拘泥于过去的标准概念), 纠正一些不正确的、不恰当的,经过多种文字的多次翻译搞出的大量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名词。如果有可能, 尽量听取一些港台专家的意见。一来华人世界里有一个尽可能统一的标准,再来他们已有的名词概念有许多比大陆原有的翻译准确。科学与知识, 没有必要来你我区别。

每个学科相同课本选择, 不要少于两本,最好三本。这样一来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会使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新教科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二, 国内教科书及其它出版物将来的引用,引证的过程,会大大减少版权纠纷。

对于首次的引进出版, 不赞成略写或改写。略写或改写的结果要么是扭曲原意, 要么使本来简单明了的叙述复杂化。可能需要用几句话,去说本来一句就能说明的意思。改写可能会在版费上节约一点, 但后续由于多耗时间或误解而引起的浪费将是巨大的。如果改写仅仅为了提高“国产化率”和虚无的自尊, 就更是不足取。

尽早去办,拖不得。一是由于这是个历史性的机遇, 一旦政体有所变化就会失去机遇。二是我们的大学每年仍在产出几百万与现代企业及国际化脱节的算不上人才的毕业生。三是还有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在做着别人早已有结论的“科学”, 是社会的巨大浪费。所以是办的越早, 越节省。

目前国内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经济科学译丛》。十一年前由梁晶工作室与北大、人大、清华等共同发起翻译了三本经济学大学教科书。 在2005 年6月份,即庆祝三本书发行十周年的时候, 做回顾与展望,发现:“把过去一个世纪所做努力总结起来,《译丛》当之无愧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100 多年的翻译史中, “这是非常伟大的事情”。
仅仅三本教科书就起这么大的推动作用,那如果是300 本书,1000本书呢?其实不论我们哪一个学科都非常的需要像这样的“三本书”, 都会对该学科的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我们实有必要去推而广之。

从该例可以看出,仅是依靠自然的“西学东渐”真是靠不住。经济学本来是最活跃,东渐得最快的学科,尚且如此。等翻译了西方的教科书10年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它学科更不用说了。

7. 结论
无论阻力有多大, 先“拿过来”才是硬道理。即使会有许多人反对, 反对的人又有许多理由。将已含着许多前沿理论的教科书放入中国的知识库,又不会对国家造成伤害。 不去做,对国家潜在的伤害巨大。
考虑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比如放入十一五计划或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专款,专设立机构, 保证质量, 限时完成。
这件事只有国务院,中央来拍板。这项宏大、复杂的工程,还有没有其他的组织部门能做得了决定?答案是没有。包括教育部,各高校及大型民间组织,他们都只能是完成部分工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