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求知生活

抒写真情实感,回首如烟的青春岁月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有关御医为慈禧太后牵线切脉和其他

(2009-07-28 12:52:51) 下一个
在上海中医学院的医史博物馆里,有一张清宫御医为慈禧太后牵线切脉的照片。一般说诊脉时医生一定要用手指按在病人的脉上,若隔着帷帐,通过红线来切脉,医生是不可能了解病情的。不过,由于君臣地位悬殊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加之慈禧不懂医术,所以演出了这幕牵线切脉的滑稽剧。由于御医事先重金买通了慈禧身边的人,知道了慈禧得病的前后经过,所以“牵线”诊病、开方用药后,慈禧很快病愈,为此还亲赐御医一块“妙手回春”的金匾呢!
 
古时候,中医看病还真是不容易, 那时没听诊器, 没有化验, 也没有X线,更没有CT和MRI了。怎么办呢? 前辈们完善了一种叫做“四诊合参”的方法。四诊就是望问闻切。望诊其实很重要。望什么呢,脸色,形态,步履,呼吸,舌苔等等。在西医学院里上诊断学基础,也有望触叩听四项。 问诊有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读书时背熟了,以后问起病人来就不会漏掉什么了。 “闻诊”是根据患者发出的气味和声音来判断疾病,(香水或口香糖会掩盖患者的气味)。此外,患者发出声音的强弱等对疾病的诊断也很有用,最后就是切脉了。一般有三部九候和寸口法。三部九候指全身遍诊法。即于头部、上肢、下肢三部诊脉。每部又分上、中、下。现在的中医大多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我们讲的表(脉浮)里( 脈不浮或沉)虚(脉细无力)实(脉实)寒(脉紧或迟)热(数)等都有相应的脉象。

其实,脉象还是有解剖生理学基础的。举例来说,中医早知脉与心的关系。《千金要方》就明确地写着“心应脉,脉与心合”。因为动脉的搏动起源于心脏的搏动。所以医生通过“搭脉”就可以知道心脏搏动的情况了。
 
但是中医诊病还是要靠“望闻问切”四诊的综合分析以及医师的经验。王叔和在《脉经》中说“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意思是说即使医技十分精妙的“神医”—扁鹊与张仲景在诊病时也不是仅凭诊脉,而也要反复思考和傍借病家的症状和体征的。李时珍也在《濒湖脉学》中说“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医欲令其全,非四诊合参不可”。

所以,单凭切脉就下诊断的老先生确实是“神医”了(这样的神医我相信是有的, 寥廓天地之间奇才总是存在的 。不过,有些中医一切脉,能说出你的一些症状,能知道你是否怀孕。这是很平常的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