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

属羊,但非羊。白马非马,个别非一般。似是而非,道在屎溺。
个人资料
正文

《人民日报》到底批什么主义(三)

(2012-07-12 22:42:45) 下一个

《人民日报》到底批什么主义(三)

----怎样“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杨非羊

《人民日报》近日连发五篇批评“精致的利己主义”、“狭隘的极端主义”、“庸俗的消费主义”、“诡辩的相对主义”、和“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的署名评论文章,拷问“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文章都比较短下,标题也比较“标新”,再加上是连篇的探讨价值观的文章,所以海内外关注中国政治事务媒体都有所反应和评论,赞扬、批评和讽刺的都有。因为文章标题比较“标新”且有些不知其意,故找来读读,读完之后,还是朦朦胧胧,故只好做点解刨,看看这几篇文章到底要批判什么,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 怎样“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人民日报》的第三篇署名为唐宋的文章是“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文章不敢批经济上的消费主义,并指出“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文章只是想批评“庸俗”的消费主义,即那些甘做“车奴”、“卡奴”甚至是叫嚷要“卖肾买iPad”的“搞消费崇拜”的消费观念或意识形态。

                文章提倡做一个“理性经济人,”强调不是要求人们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可是如何让人们去做一个“理性经济人”?文章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例子,却拿出一个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的例子。其实,这个例子是不消费主义的例子, 是“非经济人”的例子。所以,按照文章的逻辑,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其实就是要告别消费主义。如果是这样,中央管经济的领导就不乐意了。由此看来,中央意识形态部门根本就没有找到建立价值观的立脚点,换句话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路在何方。

                消费主义没有什么“庸俗”和“高尚”之分。消费主义本身就是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如果说在前工业时代是需求决定供应或生产的话,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则是生产创造消费,并通过现代媒体鼓励消费,用中央管经济的部门的话说,用消费来拉动经济。这种消费往往是一些不必要的消费,或额外消费。这种鼓励过度购买的政策是现代消费主义区别以往的消费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种消费异化。

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来看,消费主义就是浪费人类有限的资源。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看,消费主义创造更多的“异化劳动”和产生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人民日报》这篇署名文章的作者去读读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理论,他或他们就应该明白,马克思主义是极力反对消费主义的。 但是《人民日报》的作者不敢批评消费主义,也就是说他们也不敢坚持马克思主义。

经济上消费主义也会带来人们生活观的改变,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甚嚣尘上。《人民日报》的这篇署名文章举出了这些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或浪费主义的一些例子。《人民日报》文章所指出的“庸俗的消费主义”就是指的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或浪费主义。

可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或浪费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不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任何时代拜金、享乐、或浪费都存在。可是,在消费主义发达的美国欧洲,乃至于后发达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如同《人民日报》举出的那些非理性的消费现象其实并不严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在餐馆吃饭后将剩下的“吃完打包”带走。可是在中国,这个现象很晚在才被部分中国人接受。

在西方,为什么人民在经济的消费主义下并没有堕落?原因是西方社会确立了一套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包括公平、自由、法治、尊严等等。宗教的自由也是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在美国餐馆吃饭,大家对餐馆服务生(waiter or waitress)都很尊重。可是在中国,餐馆的客人可以对服务生呼三喊四,极其不尊重。有一个北大的知名教授在纽约一家中餐馆吃饭时,其呢子大衣被服务生送上来的菜油了,那位教授硬是对服务生不依不饶,还要找餐馆经理等等。同桌的在美国生活的学者无地自容,恨不得钻到地下去。这个故事好像与消费主义无关,可是,一个社会连最基本的对人的尊重和谦让都没有,一个理性的消费观念如何建立的起来?中国的《人民日报》连基本的“普世价值”都要去批评,那个社会如何不变的庸俗?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人民日报》举出的“庸俗的消费主义”在中国与腐败、权利或权贵是孪生兄弟。能够像《人民日报》点出的那样“裸活”或“以卖肾买“iPad”的人在社会上毕竟是少数。大量暴露出来的腐败例子是《人民日报》这篇文章说涵盖的“庸俗消费主义”的范畴,比如“三公消费。”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茅台酒就是党的生命,”因为茅台酒是高档贡品和礼品。中国杂志《财新》报导,真正的上品茅台酒通常是不拿到市面上来卖的,它们被留下来供应北京人民大会堂、部队机关、电信巨头中国移动和其他有身份的嗜酒者这才是中国当代“庸俗的消费主义”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中国要想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首先要确立普世的价值观,其次,要狠批腐败和权贵资本主义。

附《人民日报》原文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三

 

2012061907:17

车奴卡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从,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 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肾购新苹果。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 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 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 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 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 了赌注;有人把职位官阶明码标价出售,用信念做了交易……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 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 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异化的危机。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 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