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世界

“蟋蟀哥周游列国记”是自己写的旅游“报告”。里面是蟋蟀旅游过的二十几个国家的游记,介绍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也展示了大量的照片。
正文

怀念篇之比利时1994

(2005-06-23 13:32:30) 下一个

 

1994年5月,是我来德国留学的八个月。几位同学相约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当时大家都是穷学生,我们中间有位“老李”有驾照,因此大家租了辆大众“中巴”,带上帐篷,老李驾车,就这样大家一路欢天喜地的去旅游了。这也是我来德国后第一次“出国”旅游。那会儿“申根协议”还没有生效,但是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间的国界已经没有了。从法律角度讲,那会儿我们是一群非法入境者^_____^

在非法入境期间我们非常愉快,笑语欢天,这也是我唯一一次与国人一起在国外同游,后来再也没有过了。回想起那几天的快乐时光,让我怀念至今,虽然好些人的名字已经忘记,但他们的笑容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非常可惜的是,当年留下来的照片实在太少...

5月13日,我们从卢森堡出发进入比利时王国境内,我们的第一目标是寻找Camping Platz。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野营地,在营门口一位五十多岁笑容可掬的老太太接待了我们。她骑着自行车在前,我们的车跟着她来到了一个巨大的绿地边。这里什么都有,有淋浴室,充电设备。草地上已经有好些房车了,我们选了个看上去象穆斯林的一家人做邻居。这个穆斯林很瘦,嘴唇上留着一撮小胡子,他的妻子非常肥胖,头上裹着白色头巾,五六个孩子在相互追逐。只弄懂了那个穆斯林叫阿里,阿里很健谈,但是我们没有明白他说的任何一句话。安顿好以后,一行八人步行进入了布鲁塞尔市区。

 

国王阿尔贝二世与王后

这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王国不大,国土面积才3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千万。但是别看这么小的国家,她却是世界人均出口量第一的国家。首都布鲁塞尔更是“欧洲之都”,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组织都在这里设立了总部,因此可以说布鲁塞尔是欧洲的政治心脏。但是对于蟋蟀来说,滑铁卢昔日战场的吸引力更大,那是位于布鲁塞尔以南18公里索瓦尼森林尽头的滑铁卢小镇附近,古战场的纪念物主要有山丘雄狮、全景画馆、蜡人博物馆和当年拿破仑的司令部所在地卡佑农庄。

 

 

 

 

 

 

 

 

1862年人们在盟军奥华乔治亲王受伤的地点堆成一座小丘,山顶上竖立一头长4.5米、高4.45米、重28吨的铁质巨狮。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的滑铁卢纪念碑,是为纪念1815年6月在滑铁卢战役中阵亡的数万名将士而建造的。相传此狮是用拿破仑军队丢弃在战场上的枪炮铸成的,经226级陡峭的石阶直达山顶。驻足于此,当年滑铁卢古战场可一览无余,布鲁塞尔市也历历在目。

在滑铁卢有一座小山丘,那是一座万人冢,据说在战死滑铁卢上共有2万多名军兵,比利时人将这些战死士兵不分国籍,同葬在这座万人冢。从平台上鸟瞰滑铁卢周围的景色,或许会让人联想起昔日的惨烈战况。

 

说起布鲁塞尔不能不谈联合国和北约。1949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 “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当时的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国政府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这个倡议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6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共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最初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

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 20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

 

 

当年蟋蟀为了在布鲁塞尔市区找那位比利时“第一公民小于连”可算是煞费苦心了,问了很多过路人都摇头。在布鲁塞尔人们说着两种语言,荷兰语和法语,难怪他们听不懂蟋蟀在问啥。结果走了不多远发现一群人围着一面墙在看,蟋蟀也上去凑个热闹,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大家看的不是别的,正是可爱的小于连。

在13世纪的一场战火中,小于连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尿尿扑灭了敌人的导火索。就这样,城中避免了一场涂炭。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小于连的救命之恩,特地为他塑了铜像。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还要给小于连穿上盛装,那会儿你可以带个杯子去接小于连的尿尿,然后可以咕咚咕咚全部喝掉,而且保证味道好极。

这里蟋蟀埋个伏笔,到底喜庆之日小于连撒出来的是什么,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布鲁塞尔,自己可以看个究竟,还可以品尝一下那黄黄的,冒着泡泡的“童子尿”:)

在中午休息时,蟋蟀买了一个烤肉饼,在市政厅前的广场边找了一个座。刚想饱餐一顿,突然面前出现了一群吉普赛人。大约有五六个中年妇女,还有一大群孩子。他们衣衫破旧,吉普赛人的突然出现还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我站起身来想弄清他们想干什么,结果一群小孩子抱着我的腿摇。几个背孩子的妇女做着要吃东西的手势,我看看这群孩子又看看自己手里的肉饼,于是把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的大肉饼给了那位妇女。一时间,这群吉普赛人闪电般地就消失了。我还挺纳闷,心想,怎么连谢谢都不说一句呢...

饥饿的蟋蟀又原路返回肉饼摊,准备再买一个。还没等把钱包掏出来,一个吉普赛小孩又拽着我的裤子摇。我心想,完了,这顿午饭是没指望了。那个吉普赛小男孩满脸是泥,头发乱蓬蓬的,一双大眼睛非常可爱地望着我,他的手里举着一个钱包。我一看,不禁一惊,这不是我的钱包吗?! 觉得自己错怪了孩子,蟋蟀一边从他手里接过皮夹一边准备去摸摸小孩的头。小孩却象在闪棍棒般地躲开了,他跳在远处做要钱的手势。蟋蟀那会儿本来就穷,钱包里的现金只有20马克。正准备给他10马克,那个卖肉饼的人把我叫住了。他操着比我还糟糕的德语说:“他们是贼,你的钱包就是他们偷的,看里面没什么钱,为了避免警察的麻烦才送还给你的”,说完就冲着小孩叫喊了几声,小孩撒退就跑掉了。这件事我至今还常想起,因为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吉普赛人,也是第一次钱包被人偷,而且居然一点没有感觉有手伸进自己的裤兜。我在想,是那个卖肉饼人说的对,还是吉普赛人觉得我把还没吃的肉饼送给了他们觉得心中亏欠才叫小孩把钱包给我送回来呢? 总之,钱包里有我的银行卡,学生证等重要证件,小孩的行为让我省去了很多麻烦。小时看过电影“巴黎圣母院”,“叶塞尼亚”和印度电影“大篷车”,吉普赛一词深深地刻在了心里,那么究竟吉普赛人是怎样一个民族呢? 今天在蟋蟀的这篇网页里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海外文摘的一篇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吉普赛人:

据说,目前有300—600万吉普赛人散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家园,生活与那永无止境的道路一起不断向前延伸。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坐着颠簸的大篷车;而乡下的吉普赛人干脆把衣物和孩子背在背上,步行前进。他们的理想是充分享受漫步的自由与快乐、在无尽的星光下安然入梦。这个神秘的民族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引起了人们无穷的兴趣:他们来自何方?哪里曾是他们的故乡?关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个谜。

一种观点认为,吉普赛人的故乡在埃及,英语“吉普赛”便是“来自埃及”的意思。这主要源于两个民间传说。一个是在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彻底消灭基督教,决定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命令一位埃及铁匠打造铁钉。铁匠拒不从命,罗马统治者恼羞成怒,下令把他驱逐出境。于是,一大批信仰基督教、同情耶稣的人和这位铁匠一起离开埃及,到异乡流浪。他们就是吉普赛人的祖先。另外据法国人记载:1427年冬天,一些吉普赛人来到巴黎,他们自称祖籍在埃及,原来信仰基督教,后来因为阿拉伯人入侵,被迫改信伊斯兰教。这种行为引起了当时欧洲有权势的基督教徒的不满,认为这是背弃上帝。后经欧洲统治者协商,决定除非有教皇批准,吉普赛人不得在国内拥有土地,并勒令他们到罗马朝觐教皇,祈求宽恕。后来教皇又要求他们必须在欧洲流浪7年,途中不得在床上休息,以表示对上帝的虔诚和忏悔。从此,本已失去家园的吉普赛人再次离开了他们的立足之地,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学术界一种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吉普赛人来自印度。德国学者鲁迪格、格雷尔曼和英国学者布赖恩通过比较发现,吉普赛方言中的许多词汇和印度梵文及印地语非常相近,吉普赛人人的祖先很可能居住在印度。后来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了吉普赛人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发现它与早先居住在印度的多姆人很相似。比如他们都以卖艺为生,没有固定的职业;大多数人能歌善舞,精通占卜术,并有制造金属器皿的技能。还有,他们使用的风箱简直一模一样,都是皮革做成的两个口袋,用脚踏鼓风。由此断定,吉普赛人应该是多姆人的后代,但他们为何远走他乡,流迹天涯,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无庸置疑的一点是:不管走在哪里,吉普赛人都备受歧视,命运坎坷。历史上,西班牙君主曾限定他们在60天内放弃流浪生活。菲利普三世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名字、服装和语言,“以便于这种生活方式永远毁灭和被人遗忘”。在菲利普四世和五世时期,西班牙的法律更加严厉,到1783年,吉普赛人被禁止从事传统行业、养马、甚至离开住所。17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干脆驱逐吉普赛人,用火烧他们,甚至在他们喝的水里下毒。在罗马尼亚,一些吉普赛人被当成奴隶一样买卖。几个世纪的迫害与歧视在二战时的大屠杀中达到顶峰:近50万的吉普赛人和犹太人一起死在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

值得庆幸的是,如此悲惨的境遇,丝毫没有改变吉普赛人乐观开朗的性格,他们天生不懂得忧愁。就像谚语里说的:“今天我们大吃大喝,明天我们忍饥挨饿,后天我们又饱餐一顿。”相传在很久以前,吉普赛人用石头建了一座教堂,塞尔维亚人用乳酷建了一座教堂。建好后,双方决定交换,吉普赛把自己的石头教堂送给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人把乳酷教堂送给吉普赛人。结果怎么样?吉普赛人立刻吃掉了乳酷教堂。这充分反映了他们随遇而安、及时享受生活的天性。

文学家们从吉普赛人独具魅力的性格中汲取了无数灵感,在世界艺术长廊中塑造了许多熠熠闪光的形象。《巴黎圣母院》中美丽善良、命运凄惨的艾丝梅拉达;《叶塞尼亚》中能歌善舞、聪明勇敢的叶塞尼亚;《卡门》中为追求爱情不惜牺牲生命的卡门都令人难以忘怀。吉普赛人健康活泼的身影、自由奔放的个性给这个世界增添了特有的光彩。

据说在开天辟地、上帝造人时期,上帝用粘土造了一个男人,又用男人的肋骨造了个女人。后来上帝觉得这个世界太沉闷了,一天晚上,趁男人睡觉的时候,上帝取走了他的牙床骨,一眨眼的工夫就造好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吉普赛人,从此,生活变得有趣多了。

还有一个和上帝有关的传说是这样的:从前,圣乔治骑马到耶路撒冷去朝拜上帝,路上遇到了几个吉普赛人。他们说:“请你问问上帝,我们该怎样生活。”见到上帝后,圣乔治转达了吉普赛人的问题。上帝说:“吉普赛人从不来打扰我,让他们按自己的法律生活吧。这是他们的事。”看来,连上帝都这样偏爱吉普赛人,谁又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呢?只要有平坦的大路、阳光和空气,没有人能阻止他们快乐地生活。

 

 

 

在布鲁塞尔的那一天给蟋蟀感触很深,感觉到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的活力。虽然这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但是由于民族的多样化,语言的多样化,更显示出比利时的魅力。

今天的比利时在十五世纪中期还属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1793年法国大革命帮助比利时脱离了哈布斯堡的统治。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中,将今天的比利时划归了荷兰王国。可是不久在那里便出现了分裂运动,最后终于在1831年,一个新生的王国诞生了。因为比利时王国比较小,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力求在经济上与荷兰和卢森堡形成一个统一体。

天色很晚时,蟋蟀回到了露营的。大家七手八脚地将帐篷支开,几个女孩率先钻了进去,里面传来唧唧喳渣笑声。那一夜风高月黑,我和老张将睡垫铺在草坪上,看着黑暗中的乌云滚滚而过。我问老张将来打算干什么,他说明年争取回一趟家,去看分别了三年的老婆,还要生个儿子。一年以后,老张的愿望圆满实现。前阵子一个朋友还讲到了他,说现在在德国某个地方安居乐业了,老婆孩子也来了。这曾经是这位上海老大哥的梦想,但愿老张一切都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