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千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个人资料
正文

且行且走:5.“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2005-03-28 16:01:50) 下一个

 

        苏州是个精致的城市,精致在它满城错落的江南私家园林里,精致在它温宛细腻的吴侬软语里,精致在它阡陌交叉的水道里。 

        而它的园林,毋庸置疑,是这个城市的菁华。千年的古韵深锁在这一座座几近完美的城市山林中。徜徉在白壁黑墙里,漫步在曲径通幽处,不管墙外是如何的喧嚣烦闹,墙内满世界弥漫的,永远是:吴门的迷蒙烟水,迥异于红尘的花影流动,和仍旧存留于空气中那本应淡然远逝的岁月。 

        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私家园林的兴建,其实更象是失意于官场的文人,意图去秉承魏晋时代归隐之风,却又取折中之道的一种避世方式。这些文人在将所有心得倾注于他们的城市山林的时候,似是企图再现陶潜 “结庐在人间”的意境,以得到“小隐隐于朝,大隐隐于市”的精神安慰。他们欲隐还留的尴尬却为后人留下了园林这独特的融建筑、景观与文化于一身的儒家艺术。      

        因着读书的缘故,口中碎碎念叨着借景,障景,框景,移景换步,一路走过苏州所有的园林,看过那么多亭台楼阁,厅堂榭廊之后,我独独无法忘怀那个位于拙政园西园里的小轩:与谁同坐轩。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名气之大用不着我赘述。楚天单单只表“与谁同坐轩”,谁让它没来由地教我魂萦梦牵。       

          与谁同坐轩依水而建,整个轩的形状呈扇形,而轩内所有的摆设和物件比如门、窗、桌、凳、扶栏皆为扇形,所以它又被称为扇亭。因为其造型别致,楚天对它印象极深,这扇形的建筑自有来历。 

        清末,苏州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现在的西园,当时称为补园,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而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用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轩,在园林中必为一高敞和安静的场所,往往藏而不露,隐于花木深处。而这个小亭临水屹立,在树木和花丛的掩映下,与水中的倒影虚实互衬,别有情趣。 

        园林里所有的题词、对联和匾额的撰写,都不会脱离于主人的心境。这个小轩的名字和其他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一样,也有其出处。离它不远就有一个名为“留听阁”的赏花之场所,来源于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而此轩则取自于苏东坡的《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其实从我坐在课堂里听教授提及这个名字初始,便对它神往了起来。与谁同坐?明月伴清风,还有我。按照此句出处,此轩似乎只应坐一人,何等孤傲,何等自得;可还是同样的与谁同坐?这个反问的背后却又是何等的寂寥。谁能和我同坐呢?我又能与谁同坐呢?如此耐人寻味的轩名,让我心心念念,不能自已。 

        这种感觉随着岁数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朋友似乎越来越多,可是能让你敞开胸怀诉说心事的却越来越少。爱一个人似乎越来越容易,可是要让你把一生托付却越来越难。谁能与你秉烛夜谈,把酒赏月,共品清风?谁又可以与你 相爱相知,相对一笑尽在不言?   

        依旧记得当时坐于轩内听课,身旁一位关系很铁的男同学与我开着轻松的玩笑:哎,十年之后如果我们都找不到那个谁,咱俩带着酒结伴而来吧。。。如今,这十年早已逝于弹指一挥间。他已是孩子的爸,而他是不是带着他的那个谁去了与谁同坐轩,却已是不得而知。        

        景致雅人,而景致里的蕴意勾魂摄魄。整个苏州不知有多少处这样的地方,所以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尽折腰,连楚天我一凡尘俗子,也在这儿为赋新文强说愁。 

        可是,我确实又向往着某天与某个谁,同在那儿一坐,了却我平生宿愿,然而又有点胆怯,怕梦想成真后,更会怅然若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楚天碧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谢谢!什么时候教我如何加友情链接,我不明白怎么做?
先谢谢喜欢您啦!:)
喜欢就捧捧场 回复 悄悄话 恭喜博客开张! 这就加到小五的友情链接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