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点儿〈诗经〉之四 七月流火-----农事

(2008-04-09 07:26:57) 下一个

七月流火,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九月授衣。                      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一之日毕发,                    十一月北风哗哗响,

二之日栗烈。                    十二月寒气冷嗖嗖。

无衣无褐,                      粗布衣裳都没有,

何以卒岁?                      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

三之日于耜,                    正月里修好锄和耙,

四之日举趾。                    二月里举足到田头。

同我妇子,                      老婆孩子莫忘记,

饁(音夜)彼南亩,              晌午送饭村南头。

田畯至喜!                      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七月流火,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九月授衣。                      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春日载阳,                      三春太阳暖洋洋,

有鸣仓庚。                      黄莺儿欢唱在枝头。

女执懿筐,                      姑娘们手挽深竹篮,

遵彼微行,                      沿着小路向前走,

爰求柔桑?                      采下片片桑叶嫩又柔,

春日迟迟,                      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

采蘩祁祁。                      采蒿人多似水流。

女心伤悲,                      姑娘不禁暗悲愁,

殆及公子同归。                  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七月流火,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八月萑苇。                      八月里芦花满汀洲。

蚕月条桑,                      三月里桑树要整枝,

取彼斧斨,                      拿起刀锯和斧头。

以伐远扬,                      除掉高枝与长条,

猗彼女桑。                      轻采柔桑片片收。

七月鸣鵙(音局),               七月里伯劳对鸣,

八月载绩。                      把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

载玄载黄,                      染成黑色染成黄,

我朱孔阳,                      我染的大红颜色最艳秀,

为公子裳。                      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

四月秀葽(音腰),               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

五月鸣蜩。                      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

八月其获,                      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

十月陨箨(音拓)。               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

一之日于貉,                    十一月里打狗獾,

取彼狐狸,                      猎得狐狸取下皮,

为公子裘。                      为那公子做轻裘。

二之日其同,                    十二月农闲人欢聚,

载缵武功。                      继续练武耍戈矛。

言私其豵(音宗),               留下小猪自家吃,

献豜(音肩)于公。              大猪公家去享用。

五月斯螽(音终)动股,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

六月莎鸡振羽。                  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

七月在野,                      七月里蟋蟀鸣郊野,

八月在宇,                      八月里他在檐下唱不休。

九月在户,                      九月里他怕冷进了屋,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十月里他躲到床下不再走。

穹窒熏鼠,                      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

塞向墐户。                      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

嗟我妇子,                      干完关照妻与子:

曰为改岁,                      不久新年逢岁首,

入此室处。                      进入屋里歇个够。

六月食郁及薁,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

七月烹葵及菽。                  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

八月剥枣,                      八月里齐把枣子打,

十月获稻。                      十月里有将稻谷收。

为此春酒,                      新米新谷釀春酒,

以介眉寿。                      好给老爷去做寿。

七月食瓜,                      七月里好瓜吃在口,

八月断壶,                      八月里葫芦摘在手。

九月叔苴,                      九月里苎麻种子留,

采荼薪樗(音初),               多采苦菜多砍柴,

食我农夫。                      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筑场圃,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

十月纳禾稼。                    十月里喜把庄稼收。

黍稷重穋(音路),               小米高粱和谷子,

禾麻菽麦。                      粟麻小麦加大豆。

嗟我农夫,                      哎呀我们种田人,

我稼既同,                      庄稼活儿没尽头,

上入执宫功。                    又为公家宫室修。

昼尔于茅,                      白天野外割茅草,

宵尔索绹。                      夜里搓绳忙不休。

亟其乘屋,                      急忙上房盖屋顶,

其始播百谷。                    春要播种到田畴。

二之日凿冰冲冲,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

三之日纳于凌阴。                正月里藏进冰窖冷嗖嗖。

四之日其蚤,                    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

献羔祭韭。                      韭菜羔羊供案头。

九月肃霜,                      九月霜降天气爽,

十月涤场。                      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藏。

朋酒斯飨,                      满斟美酒敬客人,

曰杀羔羊。                      宰杀羔羊争献酬。

跻彼公堂,                      登上公堂同聚会,

称彼兕觥(音公):               牛角杯儿举过头:

万寿无疆!                      高声齐祝万年寿!

这首《豳风 七月》是《国风》里最长的一首诗,也是最有名的一首,因为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书很少有不引用它的句子的,有人从里头看到了阶级压迫剥削,有人看到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看的一本书上说,就连头一句“七月流火”历代学者都争论不休,总之这首诗的历史价值远大于文学价值。

这是因为据专家们考证这首〈七月〉创作于西周初期,远在周武王伐纣之前的公刘处豳(音宾)时期。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

在我看来这是当时所流行的一首民谣,或是几首民谣被人合并修改完成的,类似的简短的民谣或是民谚现在还在农村里流行,象“一九二九如何如何。。。。八九九九就该如何如何”,不知道西周初期有没有文字-------同期的殷商是有的,甲骨文就是,不过现在的观点是周和商根本就是两个部落,两个民族。

所以这首〈七月〉倒象是部落长老教导少年儿童的教材,可以想见长老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在前头,后头跟着一群黄口小儿,长老念一句,孩子们学一句,一边走长老还一边指给孩子们看,教给他们什么是黍,什么是稻,什么是葵菜,什么时候下种子,什么时候收割,还有什么是桑,什么是麻,布是怎么来的。。。等等,带他们看大人是怎么干活儿的,教给他们什么季节做什么农活儿。在那个时代,这首诗应该是涵盖了农耕社会大部分知识的百科全书了吧?

顺便抄录一些上古时代人们衣食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先说上衣。

短上衣叫襦(音儒),这襦还有长短之分,长襦到膝上,短襦到腰,还有一种叫深衣,深衣是连衣与裳为一体,下面垂到踝部。襦为一般人(包扩奴仆)平时所穿,深衣则是“士”阶层以上人的常服,也是庶民的礼服。

古代上衣也有单夹之分,单衣叫禅,夹衣叫祫(音峡)和複(音复)。

贴身穿的上衣叫亵衣,有叫“私”,衷衣也是内衣,后来写作中衣。

古人御寒的衣服有裘,袍,(还有一个字是衣补旁加一个茧,字典里都没有)。

裘是皮衣,毛向外,兽毛外露通体一色,不好看,因此贵族在行朝,祭之礼或待客是要罩上一件裼(音习)衣。

袍是絮了乱麻或是旧丝棉的长衣,“衣茧”絮的是新丝棉。

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带有大带,革带之分,大带束衣,革带上栓有佩物,然后在系到大带上。大带通常用丝制成,诸侯,大夫用素丝带,士用练(漂煮过而较白的丝)并饰有黑边。

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部分下垂,称为绅。因为绅是下垂部分,可以临事提起来当记录本。缙又可写作搢,是插的意思,指插笏于带。笏又称手板,是君臣相见是臣手里拿的狭长的板子,用以记事或指指画画,不用时就插腰间,因而缙绅就成了高官的代称。

以上所说的大多是贵族有钱人的衣着,一般平民通常只穿褐,或“布衣”。上古没有棉花,衣服都是丝,麻,毛或是皮革做制。丝制品统称帛,是上层人物穿的。褐是麻,毛织品,当时的麻毛纤维的加工梳理都很粗糙,而褐又是手工编织的,这样的衣服当然既不轻暖又不好看,怕是连现在的麻代片儿都比不上。

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只是比褐为细,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者的常服,于是“布衣”成为平民的代称。

再说下衣。

下衣有裳,绔,褌(音昆)。裳就是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现在的套裤。纨绔是有钱人做穿(纨是织造较细的生绢),所以后来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者。

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绔”,穷绔的通行名称为褌。

再说说饮食和器皿。

主食有五谷或六谷:黍,稷,麦,菽,麻,六谷再加上稻。麻之所以也算做谷类是因为麻子也是充饥之物。

黍又叫黄米,色黄而粘,状似小米。

稷就是小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稷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代用“社稷”代表国家。

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大麦古代叫麰(音谋)。

菽即豆,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称。

麻指麻子,是贫苦人的粮食。

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体,富贵之家以一些蔬菜为配料,贫贱之人只能以野蔬菜充饥了。〈七月〉里提到的葵,瓜,壶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菜,郁,薁(音欲),荼便是野果野菜。菜多粮少,不及肉味,是劳动者饭食的普遍情况。

古人以牛羊猪为三牲,祭祀或享宴是三牲齐备的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羊和猪是较普通的肉食,古人还喜欢吃狗肉。

具体吃法有炙,就是烤肉,还有脍(音快)是细切的鱼,肉。醢(音海)是肉酱,一般是先把肉制成干肉,然后铡碎,用粱米制成的酒曲,盐搅拌,再用好酒渍,密封在瓶子里,经过一百天就成了。由此引申,对人施以剁成肉酱的酷刑也叫醢。

还有羹,羹是以肉叫五味煮的肉汁,所谓五味是醯(音西)就是醋,醢,盐,梅和菜,菜只用一种,如葵,葱,韭等。

古书里还常提到脯,就是现在的腌咸肉。

上古的炊具有鼎,鬲(音力),镬(音或),甑(音憎),甗(音演)等。

鼎是煮(盛)肉的,当时的肉食并不像后来那样切成小块,而是把牲体解成若干部分,也有不解体而煮全牲的,因而鼎都比较大,鼎圆腹三足或方腹四足,鼎口处有两耳,可以穿进杠子以便抬举,腹下受火。

鬲是煮粥的,其形与鼎相近,三足是空的,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

镬是专门煮肉的,镬也是大腹,但没有足,因为鼎受火过烈容易使足部受损,所以用镬煮肉更为常用。古代有一种酷刑叫烹,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煮烫而死。

甑是蒸饭的工具。类似今天的笼屉,直口或口边翻卷,立耳,底部有空以通气。甑放在鬲上,鬲中放水。上下合成一套就叫甗。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音雍),第二顿饭叫餔(音补),又叫飧(音孙)。古人的晚餐只是把朝食吃剩下的热一热吃掉。

吃肉是有工具匕,柶,叉等,肉在镬里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一块案板上,这块板就叫俎(音祖),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吃饭则主要用手捏。

由此可见,生活在古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即使是公侯那日子过得也远不如当今的平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