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韵楼

闲斟龙井寻诗读, 醉折梅花抱月眠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菩萨蛮》声韵二题

(2008-01-18 18:02:17) 下一个



一,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先读韦庄的一首词:

红楼别夜堪惆怅,
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
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
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还家,
绿窗人似花。

这 可以说是《菩萨蛮》的经典作品了。引人注目的是词的上下片结尾一句, 都是“仄平平仄平”。照一般诗词的习惯格式, 人们很容易随便地把它通融成“平平仄仄平”。后人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是, 在早期温韦作品中, 虽不是全部, 确实占绝大多数,都按“仄平平仄平”。除了上面所引, 韦庄还有: 画船听雨眠, 满楼红袖招, 酒深情亦深,此时心转迷, 忆君君不知。温八叉则有:弄妆梳洗迟,雁飞残月天,玉钗头上风,送君闻马嘶, 绿窗残梦迷,背窗灯半明,燕飞春又残,泪痕沾绣衣,燕归君不归,驿桥春雨时, 此情谁得知等等。

仄平平仄平, 不必去说它和乐曲有什么奥妙关系, 就文字本身, 读起来就不同凡响, 有一种跌宕, 坎坷,不寻常的美。就这么五个字,自成世界。 每两个字平仄相对:“仄,平”, “平,仄”; 前四字又两个两个当句对:“仄平, 平仄”;开始的“仄平”又和结尾的“仄平”相呼应:“仄平”平“仄平”。拿仄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平相比, 觉得平平仄仄平真是又平庸, 又俗气。

这个“仄平平仄平”的声韵音节之美, 又是和前一句互相关联,相映成趣的。前一句的最佳格式是“平仄仄平平”。“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就是“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除了韵脚 之外, 上下两句平仄完全对称。不是一三五不论的粗略对称, 也不是“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那样两字一组的呆板对称, 而是每个字都独立作战, 真正讲究到每一个字眼。韵味当然大不相同。试读:

灯在月胧明,
觉来闻晓莺。

春梦正关情,
镜中蝉鬓轻。

门外草萋萋,
送君闻马嘶。

花落子规啼,
绿窗残梦迷。

珍重主人心,
酒深情亦深。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

声调的深浅低昂特别婉曲和谐,如对舞的飞天仙女。

虽然有些词谱上都标明可以通融,但是我觉得在写《菩萨蛮》 时候, 可能的话,应尽量保存温韦创造和坚持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的格式。因为它蕴含着美。通融, 有时候伴随着损失。


二,同声压韵


继续以韦庄那首词做例子:

红楼别夜堪惆怅,
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
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
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还家,
绿窗人似花。

这首词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同声压韵:韵脚属同一声部。“怅、帐”同是去声,“ 时、辞”同是阳平,“ 羽、语”同是上声,“ 家、花”同是阴平。词是两句一韵, 平仄交替。同声压韵后使压韵的两句念起来特别带劲儿,咬得特别紧,后句紧跟着踩在前一句的脚印上。 再举一首牛峤的例子:

舞裙香暖金泥凤,(去声)
画梁语燕惊残梦。(去声)
门外柳花飞,(阴平)
玉郎犹未归。(阴平)

愁匀红粉泪,(去声)
眉剪春山翠。(去声)
何处是辽阳?(阳平)
锦屏春昼长。(阳平)

不仅同声压韵,而且上下片均严格依“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作结,一字不差。

平仄韵转换格的词牌同声压韵很常见。 由于通首平仄韵交替, 所以平仄各自同声压韵不会有单调的感觉, 而是显得步伐更整齐,双脚一起跳。词谱虽然没有如此严格规定,但是作者心窃爱之。 在诸如《虞美人》, 《减字木兰花》,《清平乐》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同样, 因为蕴含着美,就有人追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