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Beautiful

今天、昨天、明天,生活始终是美丽的……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翻译这活儿

(2006-04-23 06:46:57) 下一个

小时候曾经有过一个模模糊糊的理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翻译,那时觉得翻译是一份挺风光的活儿……

考大学的时候,由于实力、运气均不佳,只能进入一个三流大学读了一个不怎么会有出路的专业,跟语言没有任何关系,自然翻译之梦也不敢再做了。只是觉得不能就此放弃外语,或许外语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拼英语四级、六级,同时还学日语。

没想到那点外语真的让我在毕业时找到了一份台资企业的活儿,可惜进了之后,看到和自己同期被录用的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纷纷辞职,我也坐不住了,便去人才市场碰碰运气。也没想到那一逛竟让我拿到了日资企业的翻译职位,于是硬着头皮、连猜带想地做起了翻译。

多年之后,在日本见到那时决定录用我的上司时,我问他,当初为什么选我这个非日语专业出身的人做翻译? 他说,因为他相信了当时另一位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日本人的话了,尽管我那只有半瓶子醋的日语不足以胜任翻译这份工作,但却有潜力可挖…… 噢,多亏他相信了我的潜力,我才能歪打正着成了公司的小翻译,给了我提高日语的机会,也给了我必须提高的压力。可以说日后自认为比较流畅的口语与文笔都是通过做翻译练出来的,没有那两年的锻炼,我对语言的感觉不可能变得敏锐,我也不可能与专业出身的人平起平坐。

在企业做翻译,口译是日常工作的一个大块,夹在中日双方之间,会不停地被唤来唤去,做得不好,两边都不讨好。再则能否与其所服务的对象取得一种默契也会是干得是否开心的一个因素,总之低调谨慎为好,而不是狐假虎威,必须力争公正、客观,且要避免挑起事端或恶化事端。由于夹在中间的缘故,翻译可以知道双方都在想什么,却不可以什么都说或到处乱说,嘴一定得紧一点,有些事情只能到己为止。站在翻译边上的双方有时候说话会前后矛盾,甚至思维混乱,但翻译却不可以思路不清,否则就更不能传话了。所以口译要求的是记忆力与归纳整理的能力,需要脑子高度集中,不停地转,在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的词汇中在短时间内找出合适的组合来应付现场,说话的人不会顾及翻译的词汇量,也不会想到自己说的话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够很好地被人理解,但翻译却不得不立刻就翻。

口译需要你不停地说,说到你不想说,相对于以前做翻译的那段日子,我总觉得我在日本能正而八经地说话的机会不多,除了在念书时需要发表报告的时候,或是偶尔做做口译的时候。虽然整天都处在日语环境里,到处都能听到日语,也需要说那么点儿日语,但那和做口译时需要说话完全是两码事。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口译的事可干,笔译却成了主活儿,刚开始看着那一本本技术说明书从自己的手上出去,还颇有点成就感,总认为那是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可是当整天面对电脑,从早到晚默默不语,思维只能体现在自己的十指上时,慢慢地就会有点厌了。

笔译不需要开口,只需要十指不停,当人不怎么开口时,思维会变慢,我相信嘴的语言功能一定是有所退化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也一定是变弱了。更何况技术翻译不需要漂亮的词藻,也不需要任何想像的空间,只需要准确的专业词汇,于是有时为了一个词或一句话,不得不与技术人员反复沟通切磋,以便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口译的时候,说错了问题还不是太大,可以立刻纠正,但技术文献翻错了,已经落笔为字,就可能酿成事故,这会时时让自己感到译者的责任,不得不严谨再严谨。作者在编技术说明书时往往不一定考虑到译者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惑,再加上日本人说话原来就有暧昧不清的习惯,所以遇到原稿的表达不够清楚时,就会令人头痛,好在自己翻的是自己公司的产品,还可以有直接问作者的机会。若是翻译公司雇用的翻译时,就无法联系到原稿作者,对一些东西只能猜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专业人员看翻译过来的文献时会摸不着头脑。隔行如隔山,做一个好笔译真不容易,其背后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与体会?

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都是一份不能表现自我的活儿,只能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做一个传递,不然太表现自我,就会喧宾夺主,这是翻译难以把握的地方,也是会令翻译比较苦闷的地方,特别是在一个企业做翻译做得久了,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了。也许翻译这活儿更适合自由职业者,做一段时间换一个项目,这样可以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可碰,也会逼着你去了解新的东西,始终保持思维活跃,而不至于对在一个地方永作嫁衣而生厌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