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uHua の Blog (部落)

心有灵犀不言而喻人间事 肚大能容海腾云沉天下物
个人资料
正文

【柴柯夫斯基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 -- 萧潇

(2010-04-26 13:41:58) 下一个










最近玉树震灾的怆痛,使我想起了一部同样命题的伟大的交响曲,那就是柴柯夫斯基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在这里就向朋友们介绍这位我酷爱的伟大的作曲家的这部不朽的交响作品。

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之作。这部创作于1893年的作品被誉为最杰出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甚至有人将它与贝九相提并论。这是一部思想内涵极为深刻的作品,1893年10月28日首演这部作品的时候,甚至由于观众未能理解其中的涵义而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以用梦魇来形容,幼年的他神经极易兴奋,少年时代又经历了丧母之痛和家道中落,年轻的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学习法律,他性格孤僻,内心充满着矛盾却又十分的内向敏感.







在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婚姻之后,柴可夫斯基依靠着梅克夫人的帮助过上了14年的安定生活,但是他与梅克夫人却始终未曾谋面。随着1890年梅克夫人的破产,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部《悲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精神濒临崩溃的柴可夫斯基始终认为死神一直在追随着他,他把这种体验深深的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这里面有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有着对命运的凄叹,充满着对死亡的预感,如果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散发的是生命最纯粹的光辉,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所揭露的便是死亡最纯粹的质地,其实,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惶恐并非此曲主旨。人称:“哀莫大于心死”。内心的绝望、孤寂,和落寞才是它所要表达的,“悲怆”令听者莫不为之掬泪。为之深深的恸动。柴科夫斯基在这部有四个标题乐章的交响曲中展开他一生的命运:热情、爱情、失望、死亡。

1893年11月6日,在这部作品首演后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在这部伟大而恢弘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柔板中,缓慢的引子,由独奏大管阴沉地吹出后来成为第一乐章主题的音型,这一章是柴科夫斯基生活常态的写照,他是一个生活在内心的作曲家,不善与人交往。从他与梅克夫人的恋情来看,他宁愿与她在信纸上见面,他们之间的书信可谓是音乐史、文学史上的杰作,——也从没有(不愿?)单独约会过。速度加快时第一乐章主题被肢解,并从一乐器转到另一乐器,越来越焦躁不安。激动渐渐消退后,第二乐章进入。优美的快板,这一乐章是痛苦时的甜蜜回忆:和法国歌手热烈的爱情,在梅克夫人的弗罗洛夫庄园享受美好时光,在欧洲轻快潇洒的旅行这一切像满山遍野的阳光一样在第二乐章里铺开。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爱情。

第三乐章急板,开头似乎是一堆印象,远远有进行曲作为暗示,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它的力量背后潜伏着恐惧。这个乐章是对黑暗丑恶和恐惧的表达,是前几部交响曲所没有的。1890年,资助了柴科夫斯基十三年之久的梅克夫人断绝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来的绝交从灵魂上陷柴科夫斯基于死地。接着,在第四乐章悲哀的柔板里,弦乐开始像是悲怆地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乐章隐隐若现。似乎是含情脉脉的告别,再会了,家乡的树木;再会了,母亲的呼唤;再会了,亲爱的兄弟;再会了,圣母般的梅克夫人!








最后的高潮不是像传统交响音乐的向前冲,而是无能为力地向命运低头,金属的管弦乐器像一朵蔫了的花。这个乐章几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如果你想在《悲怆》里听到什么勇气、超越之类的东西,但是没有,他能给你的就是这么多了。这里是悲怆而不是悲壮。当一个人能面视自己的体伤和血泪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他悲剧地思索?这一点我们更敬佩和敬重柴可夫斯基的单纯和真诚。

《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作品。这是一部遗书,在这里面他留赠给世界的是他的天才的光辉和他悲痛的异彩。交响曲是完成了。这时俄国正发生一场常见的霍乱时疫。柴可夫斯基粗心大意地喝了一杯受污染的水。他得了病。他极端痛苦地躺了四天,第五天,他就此长眠不起。

在此和大家一起聆听和感受柴柯夫斯基的这部伟大的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是由Ljubjana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指挥: Anton Nanut. (肖萧 2010年4月26日)


谨向音乐快递的古典交响音乐的朋友们致意,让我们一起感受音乐中那深沉凝重的美,感悟生命的真谛。快乐精彩和充实每一天!








柴柯夫斯基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 (四乐章) 联播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Adagio. Allegro non tropp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Allegro con grazia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Finale. Adagio lamentoso












柴氏交响的欣赏和理解: 没有梅克夫人也就没有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在彼得堡他哥哥的寓所里去世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身边的所有近亲好友都赶出了房间。他是一个十分讲究仪表的人,平时衣冠楚楚,他不愿意人们看到自己被霍乱痛苦折磨的情景。三位亲人把耳朵贴在房门上,听到了柴可夫斯基万分痛苦、疲惫不堪,却又极其清晰的临终遗言。他反复呼唤着梅克夫人的名字:“纳杰日达,纳杰日达……”最后咬着牙,心里充满复杂的情感说道:“冤家……” 

对于柴可夫斯基来说,梅克夫人的出现是他一生的巨大转机。梅克夫人是大资本家梅克的遗孀,拥有万贯的家财;而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音乐教授,贫困潦倒,为生机四处奔波,天才受到了极大的戕害。梅克夫人发现,柴可夫斯基像一个靴匠一样勤奋地工作着,但是“这个高大同时又很脆弱的躯体中有什么地方被摧毁了,破坏了”。她痛心地意识到,俄罗斯连一条保护创作家们的法律也没有:为什么丹特斯能够开枪打死普希金,玛尔丁诺夫可以枪杀莱蒙托夫?天才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但是,为什么他们被钉在生活贫困的十字架上,可以任人践踏、欺凌?有时生活的艰难比枪杀更能致人于死地。谁来帮助可敬又可怜的柴可夫斯基呢?






于是,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梅克夫人张开她温暖的羽翼,为柴可夫斯基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她定期给柴可夫斯基寄去数额不小的生活补贴,让伟大的音乐家在“谎言、欺骗、伪善、市井的卑鄙、马群般的喧嚣、野兽般的巧取豪夺”中得以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梅克夫人把柴可夫斯基当作她永生中最重要的挚友和“精神开支”的对象。她认为是柴可夫斯基给予自己的多,而自己给予柴可夫斯基的少。金钱对梅克夫人来说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她井井有条地管理着庞大的家业,她的精明让狡猾的管家也自愧不如。但是在对待柴可夫斯基的问题上,她超越了世俗的商业准则——柴可夫斯基不是她投资的对象,她从柴可夫斯基的身上得不到任何物质的收益。这不是买股票和债券。当然,她一定会有回报的,除了在与柴可夫斯基的通信中获得了精神世界的纯粹的愉悦以外,她的举动还将被载入人类的文明史——历史将给予她永恒的回报。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通信汇集成了一本厚厚的书。这两位终身没有见过面的精神恋人,在书信中向彼此袒露了纯真的灵魂。有一次,他们都到了意大利,梅克夫人在散步的时候经过柴可夫斯基居住的旅馆,而柴可夫斯基恰恰走到阳台上,两人的目光相遇了,他们的心灵撞击了,相互感觉到对方的存在。但梅克夫人是高度近视,她很快摘下眼镜,匆匆走开了。他们已经融合,却又保持着绝对的纯洁。柴可夫斯基在佛罗伦萨给梅克夫人写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钟情的人之所以爱,并非因为他钟情的对象以其美德吸引了他,而是因为出于本性,因为他不能不爱。”这里,柴可夫斯基所谈的“爱”的对象是俄罗斯。而他心目中的“俄罗斯”的化身,既是“静静地注入大海”的伏尔加河,也是梅克夫人这样高贵的女性。他在许多信件中把自己创作的乐章说成是“我们的乐章”。这没有丝毫的俯就之意,这是一颗圣洁的灵魂向另一颗圣洁的灵魂表示最热烈的敬意。而梅克夫人在一封未发出的信里曾经这样说:“我爱柴可夫斯基,作为一个女人,一个身心都很完美、有能力去爱的女人爱着柴可夫斯基,在我的一生中没有比这更美的事物了。我会找到力量把我的爱向他倾诉……”






世俗世界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后来,梅克夫人的财产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大的损失,她的子女亲属们召开家庭会议,强迫她停止资助柴可夫斯基。面对着自己亲手带大的子女们厚颜无耻的攻击,梅克夫人的精神垮掉了。失去了柴可夫斯基的梅克夫人迅速地被忧郁症所淹没,她在精神病院里走完了她的生命之路。柴可夫斯基失去资金后,很快熬过了经济上的难关,而精神上的创伤一直都没有愈合。

当我们阅读两颗在寒冷中慰藉的心灵的时候,尤其会怀想梅克夫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克夫人比柴可夫斯基更加伟大。正如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卢梭,没有梅克夫人也就没有柴可夫斯基。当我们倾听着柴可夫斯基不朽的乐章的时候,愿向梅克夫人这位圣洁的女性表示我们十二分的敬意。

(Xiao 根据网络资源编辑并推荐理解赏读)










柴柯夫斯基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赏析简介





柴柯夫斯基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四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


第二乐章它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片段4)。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片段5)。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XIAO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本贴属四月古典交响特播, 祝您快乐聆听,Enjoy Lif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