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uHua の Blog (部落)

心有灵犀不言而喻人间事 肚大能容海腾云沉天下物
个人资料
正文

彭大将军 - 彭真, 铁骨铮铮的好汉!

(2008-11-01 21:44:14) 下一个




彭大将军 - 彭真, 铁骨铮铮的好汉!














《庄子 · 渔父》中对 “ 真 ” 的界定: “ 真者,精诚之至也。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彭 真, 彭大将军,有胆有识,有理论能实践,有山东山西两位二哥的侠肝义胆,是共产党内的老资格,曾位居 陈云, 林彪,邓小平之前,是一位不被一般人认识的泰斗。

在下在此抛砖引玉,欢迎知者智者指点赐教。

革命家 彭 真,于 1902 年 10 月 12 日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一个从山东逃荒落户来的贫苦农民家庭,取名傅懋恭 , 在后来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用过许多化名, 1937 年第一次到延安后改名为彭真,直至终生。 1997 年 4 月 26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5 岁。高寿善终。

一般人都认为 1955 年 9 月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授衔。 其实,解放战争时期,彭真等人就成为我军历史上最早获得军衔的人。 1946 年驻东北苏军派员飞赴延安,要求我党中央迅速派负责干部去沈阳,协调苏军与我方的行动。 9 月 16 日,党中央研究决定由彭真、陈云、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六位同志担此重任。我方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伍修权少将军衔,。。。。。。

1945 年,出席党的七大,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并任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在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 8 月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实现党的七大作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决策,彭真同志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委员,位列 陈云,林彪,张闻天之前,【出于军事考虑,中央后来决定林彪任一把手,彭真改任东北局副书记】。

1950 年 10 月 27 日,任弼时逝世, 28 日上午 9 时整,哀乐齐奏,毛泽东亲视含殓。他深情地凝视着老战友,铭记任弼时的最后遗容。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抬任弼时遗体入棺,并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9时半,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李立三、罗荣桓、刘伯承、张闻天、蔡畅、聂荣臻、吴玉章、滕代远、徐特立、薄一波、邓颖超、罗瑞卿、李维汉执绋,将灵柩移至劳动人民文化宫灵堂。上午10时,开始瞻仰遗容和吊唁。

1956 年在党的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实际名列毛刘周朱陈林邓之后,排名八爷,“副总书记”】。








文化大革命前期,彭顶住上方批海瑞,批吴晗的狂飙,提出 “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吾信有其言】, “ 我管你是什么中央主席 ” 【吾疑其原委】搞得真真个 “ 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 。彭罗陆杨,首当其冲,游街示众,高帽纸牌,受尽屈辱, 惨遭迫害,失去党内外一切职务和人身自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关心、思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宣布: " 文化大革命 " 中 " 强加给彭真同志的种种罪名和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均应予以推倒 " 。







彭真恢复工作后,在 1979 年 4 月第一次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时,遭受了十几年政治迫害的彭真复出后第一次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就面对着全面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思潮。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彭真在这个大动荡的时刻勇敢地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否则,必然造成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整个革命战线的混乱,使亲者痛、仇者快。彭真在东北组发言时说,对毛泽东,应当全面地来看,所谓全面,就是历史的全面、现在的全面和未来的全面。展望将来,我们应该举什么旗帜呢?如果我们放弃了毛泽东思想,不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我们高举什么旗帜呢?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把它放弃了,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了马列主义的旗帜,那么,我们用什么理论来作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呢?我们必须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否则,必然造成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整个革命阵线的混乱。





【彭真为夫人张洁清推輦】





晚年张洁清


    张洁清老人今天起得格外早,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生日,8月1日。

    8月1日是个充满阳刚的日子——“建军节”。不知为什么,我总以为张洁清老人一定像这个日子一样刚强、硬朗。当老人坐着轮椅,身穿浅米色上衣,戴一顶浅米色草帽,一脸慈祥笑容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那种高贵、典雅的气质让我惊叹!

    面对老人,我不知如何将“革命”“坚强”这样的词汇与她联系在一起。这样一个柔弱、文静的女子,是怎样走过她艰苦卓绝的革命人生的?

    一

    1912年,张洁清出生在河北霸县的一个大家庭,在10个兄弟姐妹里她排行老二。 7岁时,“五四”运动爆发。张洁清的姑姑张秀岩是李大钊的学生,受李大钊的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成为一名早期的共产党员。在张秀岩的影响下,这个家庭有十几个人先后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在延安“七大”期间,曾赞扬张秀岩说:“你改造了一个家庭。”而张洁清,就是这个家庭中最早随姑姑投入革命洪流的一个。

    回忆起少年时代就接受革命教育,参与革命活动的经历,张洁清记忆犹新。那时家里生着一个洋铁炉,每到晚上,孩子们便围坐在一起,吃着水萝卜、花生,听姑姑讲红军领导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张洁清觉得既新鲜,又惊奇。在姑姑的指挥下,大家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跟着她学唱国际歌。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张洁清便知道有一种社会叫共产主义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她向往那个社会,希望那个社会早点到来,也想为那个美好愿望的实现做一些事情。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张洁清开始在姑姑的指导下参加一些地下交通工作。因为还是个中学生,不太引人注意,张洁清成为传递情报文件、和地下党员联络的最佳人选。深夜,张洁清还和兄弟姐妹们悄悄地将一些革命标语贴到大街小巷。不仅张洁清与兄弟姐妹加入了革命行列,就连张洁清的母亲与姥姥也都支持孩子们的活动。每次送情报时,为了躲过敌人的搜身,妈妈和姥姥会把情报缝到被子里。有时候,张洁清坐火车来往于京津传递情报,她会把一些漂亮衣物放在箱子上层,吸引警察的注意力,保证情报的安全。就这样,少女时代的张洁清没有在家里做大小姐,而是认定共产主义才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并选择它作为自己的理想。从此,张洁清开始了她充满坎坷荆棘但又绚丽多彩的人生。

    1930年,18岁的张洁清考取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在那里,她参加了“左联”影响下的一个剧社——新兴剧社,剧社的导演是当时还在国立剧专上学的学生崔嵬。剧社每次排出新剧目,都要到清华、燕京等学校去演出。另外,他们还在学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把一些进步青年组织起来,阅读和宣传进步书籍和刊物,并进行学习讨论。张洁清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并逐步成长了起来。

    1933年5月的一天,在女师大的一间宿舍里,张洁清和几个同学秘密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利用演出来宣传抗日救国。突然,校园里传来一阵刺耳的警笛声,随后,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宪兵包围了学生宿舍,张洁清和正在开会的同学全部被捕,并被关进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监狱。与她关在一起的,还有不少女共产党员,像帅孟奇、何宝珍、夏子胥等。张洁清虽然年龄最小,大家亲昵地称她幺妹,但有什么事和狱方交涉,却都让她出面。就这样,在这些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大姐们那里,张洁清学到不少对付敌人的办法。后来,张洁清通过儿时好友,当时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徐诵明的女儿向她父亲求救,才得以出狱。

    出狱后,张洁清没敢直接回北平,而是先到天津避了一段风,然后才又回到女师大读书。

    1934年,张洁清毕业后到了天津,住在姑姑张秀岩家,与姑姑一样,用教书做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她经常来往于天津和北平之间,为党传送情报及宣传品。同时,她还参加了北平和天津等地妇救会的领导工作,并负责联系学生中的党员和“民先”队员,还经常到工厂做女工的宣传工作。除此之外,她还通过社会关系,邀请进步的话剧团在中国大戏院演话剧,进行募捐,以支援抗日。那时候的张洁清充满革命的激情,正是这种火热的战斗生活的磨炼,使她像《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林道静一样,逐渐从一个单纯、幼稚的青年学生,一步步成长为坚强、成熟的革命者。


    张洁清与彭真最初相识是在1935年,那时彭真刚刚从国民党的监狱里释放出来,暂住在北平的大义社。当时,与彭真有工作联系的是张秀岩。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姑姑常常让张洁清担任交通员,从那时起,张洁清开始与彭真有了初步的接触。那时的彭真,虽然仅三十多岁,但已经是一个有着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职业革命家。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彭真当时化名“魏先生”。每次送信,张洁清与彭真很少说话,但她对这个长得瘦瘦高高,穿着一件大褂的魏先生印象很好,觉得他人很智慧,反应灵敏,一张坚毅、朴实的脸不仅透着稳健和成熟,还有一种农民似的淳朴和诚实。在张洁清眼里,彭真不仅仅是领导,更是一位兄长。不久,彭真离开大义社,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而张洁清继续留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

     1939年,张洁清结束了几年的白区生活,来到了晋察冀根据地,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并十分注意思想改造的她,主动向领导表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和白区,对党的方针和精神学习得不够,对农村工作也不熟悉,希望能够学习一段再安排工作。于是,领导将她送到晋察冀党校进行学习。

    也许是天意,张洁清在这里竟遇到了几年未见的“魏先生”。此时的“魏先生”已经改名为彭真,是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和晋察冀分局书记,同时兼任晋察冀党校校长。再一次的相逢让彭真感到十分意外。从面前这位才貌出众、温文尔雅的女学员身上,他看到那个几年前还是小通讯员的女孩儿已然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战士,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很快彭真便被张洁清特有的魅力深深吸引,并坦率地向她表露了自己的心思。原本就对彭真怀有敬慕的张洁清接受了这份真挚的感情。

    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彭真与张洁清的爱情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越磨越浓。不久,张洁清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彭真到党校去看望她。看到被疾病折磨的张洁清,彭真心疼地说:“搬到我这儿来,咱们结婚吧,让我来照顾你。”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充满了彭真对张洁清的深情厚意,也是彭真对她一生的郑重承诺。正是这句质朴而实在的话,深深打动了张洁清的心。于是,病中的张洁清做了新娘,躺在担架上的她被抬进了洞房。

    婚礼非常简单,两床被子放到一起,就算完成了她的终身大事。不过,简单归简单,热闹还是蛮热闹的。没有一点积蓄的彭真,预支了两个月的津贴,从老乡那里买了一些瓜子、花生。贺龙、吕正操、黄敬、关向应等人都参加了婚礼。大家让彭真介绍恋爱经过,他总结了三句话:在地下工作中认识;在战争年代里恋爱;在艰苦环境下结婚。

    婚后,组织上安排张洁清到晋察冀中央局机关秘书处工作。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那份工作,还要照顾丈夫的起居生活,除此之外,她还常常帮助丈夫整理文件,抄写材料。

    1940年的冬天,敌人的又一次大扫荡开始了。此时的张洁清已身怀六甲,而彭真正好去了延安。晋察冀分局的同志把一些病人和女同志组织起来进行反扫荡,就要临产的张洁清也挺着大肚子出现在反扫荡的队伍里。一天,部队到了盂县,张洁清突然觉得肚子阵痛起来。还没从分娩的痛苦和疲惫中缓过来,日军就来了。当地的老百姓和民兵不顾自己的家人还没有安排转移,抬起张洁清就上了山。那一天是11月28日,天上下着雪,就是在这雁北的大山里,刚刚生完孩子的张洁清蜷曲在临时扎起的一副又短又小的担架上,此时的她是多么想念丈夫啊!北风在身旁咆哮,干枯的树枝发出尖利的叫声。前面有山路崎岖陡峭,后面有敌人步步紧逼,张洁清被老乡们抬着,艰难地行进在弯曲的山路上。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她不顾大家的劝阻,将盖在身上的棉被扔掉了。这一扔,让她与疼痛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严重的关节炎伴随了她一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彭真担任北京市市委书记。以张洁清的资历与能力,本可以安排一个好一点的工作和职务,但张洁清考虑到北京刚解放,一切秩序还未正常,好多情况还很复杂,她选择做了机要秘书。

    我曾在张洁清老人的家里看到过许多笔记本,那是几十年来老人写的工作日记。翻开写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我们看到从彭真每日工作、活动的安排,到他体温和脉搏的变化的完整记录,数十年如一日,从来没间断过。它记录了一个党务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倾心尽力的投入,以及一个妻子对丈夫细致入微的关爱。

    在彭真、张洁清的家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彭真屋里的那张大办公桌,家里所有的孩子和亲属都不能靠近,因为,那上面放着许多党和国家的机密文件,孩子们从小就知道那是一块“禁地”。彭真与张洁清这对做过地下工作的夫妻,深知纪律就是生命,哪怕夫妻之间也都要自觉地遵守这条纪律。

    1964年初夏的一天,彭真一进家门就嚷嚷着要酒喝,张洁清觉得奇怪,因为丈夫平日是不喝酒的。随后,彭真告诉妻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洁清说,这么大的事怎么自己事先一点都不知道,彭真说这是绝密,只有相关的人员与领导知道,所以没有告诉她。然后,他歉意地笑着说:“咱们喝点酒庆祝庆祝吧!”

    无论是过去那个风华正茂的张洁清,还是现在这个耄耋老人的张洁清,给人的印象都是温柔贤惠、高贵典雅。但这个女人味十足的张洁清,却是坚韧而刚强的。且不说她几十年与病痛做斗争需要怎样的毅力,仅说“文革”中她对信念毫不动摇的意志,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文革”开始后,张洁清被关进了秦城监狱,一关就是7年。“四人帮”想从她身上打开突破口,将彭真定为反革命,但7年间,无数次的审问都让对手落了空。他们让她揭发彭真的“反革命罪行”,她就从“魏先生”说起,从晋察冀党校说起,从建国以来,彭真勤勤恳恳为党工作说起,直至最后,“四人帮”也没有从她这里捞到任何“口供”。

    张洁清的女儿傅彦大姐曾经告诉我,1972年,他们接到通知,允许孩子们去探监。在这之前,孩子们对父母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妈妈,因为妈妈一直体弱多病,他们怕她熬不过来。可当他们在监狱里见到妈妈时,不禁为她的坚强而惊叹。站在他们面前的母亲,头发虽然白了,但意志并没有消沉,脸上仍然带着平静、从容的微笑,只是眼睛里更多了几分坚定。张洁清告诉孩子们,要相信他们的父亲,父亲没有罪,相信党一定会把事情查清楚。短暂的探监就要结束,当看到母亲往回走时,想到不知什么时候母女才能相见,傅彦忍不住大哭起来。已经走到门口的张洁清听到女儿的哭泣声,停下脚步回过头,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女儿。透过泪光,傅彦读懂了妈妈眼睛里的话语:“女儿,不许哭,坚强些。”傅彦止住哭泣擦干眼泪,她从妈妈的目光中得到了一种特别的力量。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傅彦突然觉得此时她才明白,母亲瘦弱的身躯里,原来是怎样钢打铁铸的傲骨和信念!

    1975年,彭真、张洁清终于走出秦城监狱,到了陕西商洛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两条长凳支着一张木板,就是他们的家。由于战争年代造成的身体损伤,张洁清浑身的关节疼痛难忍,生活十分不便,彭真毅然担负起照顾妻子的责任,承揽了全部家务。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张洁清先于彭真解放,担任商洛地区副专员。于是,在家暂时赋闲的彭真,除了照顾妻子的生活,还主动帮助她起草讲话稿、看文件、摘文件,成了妻子的私人秘书、“贤内助”。在他们看来,对方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当张洁清双腿疼痛不能行走时,彭真便是妻子的腿,推着坐着轮椅的妻子到处走;当张洁清两手无力提不起暖壶时,彭真就是妻子的手,为她端茶倒水送饭;当张洁清十指关节肿痛拿不起笔时,彭真又是妻子手中的笔,替她抄写文件起草讲话稿。看过《彭真画册》的人,都会记得有一张照片十分引人注目:彭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张洁清行走在绿色的草坪上,轮椅中的张洁清幸福而满足。它让人想起多年以前,彭真的那句“让我来照顾你”。几十年来,张洁清就是在丈夫这深切和细致的关爱与呵护中度过的,她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得到了一个女人最想拥有的。有了丈夫这份爱,还有什么沟沟坎坎走不过去呢!

    深爱无言,这几个字用来形容彭真与张洁清之间的感情是最恰当不过的。张洁清喜欢兰花,她的衣襟上经常别着几朵白色的小花,那是彭真每天清晨在院中散步时,从自家花池里摘下来,为腿脚不便的妻子送上的一缕清香。多少年后的今天,张洁清老人回忆起这些往事,脸上仍然有一种甜蜜的微笑。

    彭真与张洁清是1939年11月24日结婚的,也就是张洁清坐着担架被抬到彭真窑洞的那一天。解放后,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自己悄悄地喝一点酒,以示纪念,这成了夫妻俩的一个小秘密,可孩子们并不知道。有一年的11月24日,彭真向女儿要酒喝,傅彦觉得奇怪,平时父亲是不喝酒的。望着女儿不解的目光,彭真脸上浮现出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容。

    1997年4月26日,彭真在妻子的凝视中,在儿女们的千呼万唤中,带着对爱妻无限的眷念离开了他的亲人们,离开了他热爱了一生的人民,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终身的事业。在失去丈夫之后的日子里,每天早晨,张洁清老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身边那印有丈夫画像的瓷盘。在她默默地与丈夫互相凝视的时候,家人都静悄悄地不去打扰她,他们知道那是父亲与母亲穿越时空的相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yijuhua 回复 悄悄话 感谢冰心MM读评。 的确感人, 追溯历史,回首往事,斯人尤伟!本篇也是俄收集资料后的原创, 正史传世, 以慰英灵谢天下!
一片冰心 回复 悄悄话 坚贞的气节,感人的情操,让我含着泪一读再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