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uHua の Blog (部落)

心有灵犀不言而喻人间事 肚大能容海腾云沉天下物
个人资料
正文

缘定三生 三生有幸 与 三生石

(2008-10-26 15:27:02) 下一个




缘定三生 三生有幸 与 三生石




缘定三生 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传说冥海之畔有石曰三生石, 凡有情人到那里诚心的祈拜 就会有三生三世的缘分, 而且不拘于爱人恋人,只要下辈子还想再见面的人都可以去祈拜许愿, 亲朋好友间亦可如此, 而三生石缘正是人们的美好的祈愿,真诚的许诺,与理想的寄托。彼岸花开开彼岸, 三生石上写三生。

三生石 的最早由来应该是在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家破人亡,夫妻阴阳两隔,后有仙人托梦:只要在梦中所指的地方将地狱之门石山凿碎便可与家人意中人相见;许多失去恋人或丈夫的女姓便毅然离家千里迢迢,终于找到了梦中的石山,日以继夜凿山为石却未能如愿,话说就在凿剩下最后一巨石时,可怜的女人们终因劳累过度相继尽亡;但这些女子虔心笃志凿石之举深深感动了上天,故准许所有凿石觅夫的女子都可与她的男人三生不弃不分。缘定三生,缘证三生 便由此而来。



缘定三生 三生有幸 与 三生石

吾身佛门外,亦非三教徒,寺庙观堂殿, 无教有觉悟。



 

缘定三生  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传说冥海之畔有石曰三生石 凡有情人到那里诚心的祈拜 就会有三生三世的缘分, 而且不拘于爱人恋人,只要下辈子还想再见面的人都可以去祈拜许愿, 朋好友间亦可如此, 而三生石缘正是人们对美好的祈愿,真诚的许诺,与理想的寄托。纬帛伊妹三大家,非歌不雅就是哈,石铭线牵百年身,何须铁鞋觅天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彼岸花开开彼岸, 三生石上写三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天本有情天不老,相逢竟是曾相识。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抚子之肩共凭栏,闲看庭前花开落,执子之手齐踏浪,何意天边云舒卷

  三生石 的最早由来应该是在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家破人亡,夫妻阴阳两隔,后有仙人托梦:只要在梦中所指的地方将地狱之门石山凿碎便可与家人意中人相见;许多失去恋人或丈夫的女姓便毅然离家千里迢迢,终于找到了梦中的石山,日以继夜凿山为石却未能如愿,话说就在凿剩下最后一巨石时,可怜的女人们终因劳累过度相继尽亡;但这些女子虔心笃志凿石之举深深感动了上天,故准许所有凿石觅夫的女子都可与她的男人三生不弃不分。缘定三生,缘证三生 便由此而来。穷追不舍者,打破沙锅纹到底者请 网查 缘定三生及三生有幸与三生石 以求其详。

 

6. 【嘴里芹菜的香味】

 

 

 1、【三生石的传说】  

 

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   传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   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2、【现实中的三生石】  

 

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钦奇磊落的巨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杭州的三生石 《红楼梦》 再生缘 在杭州灵隐下天竺法镜寺右侧后而的山坳里,走过香林茶园,翻过小桥,由山脚刚往上走几步就看到右手边的几丛乱石中的三生石。

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钦奇磊落的巨石。三个红色的篆字——“三生石”碗口般大小,刻在内侧很不显眼。石头较光滑的一面,镌刻上一段东坡居士之《僧圆泽传》,使三生石名扬四海,千古不衰。

三生石来源于佛家故事。唐代袁郊作《甘泽谣》,其中有一篇《圆观》,实为故事觞源。其后北宋朝时,苏东坡删略袁郊旧篇,又写成《僧圆泽传》一文,故事大致未变,只是将主人公圆观改为了圆泽。

 

3. 【缘定三生的故事 】

 

三生石来源于佛家故事。唐代袁郊作《甘泽谣》,其中有一篇《圆观》,实为故事觞源。其后北宋朝时,苏东坡删略袁郊旧篇,又写成《僧圆泽传》一文,故事大致未变,只是将主人公圆观改为了圆泽。

故事大意是:唐时李源与僧人圆泽相友善。一日二人相约同游蜀中峨眉山,圆泽主张从长安走斜谷路,而李源则坚持从荆州走水路前往。圆泽拗不过李源,于是两人走荆州水路,当二人走到南浦时,遇到一个怀孕三年却没有生育的女子,圆泽大哭说这女子只所以三年不育,正是要等他前来投胎,他不想走荆州水路,正是想避开,如今遇上了便不能避开了。李源很后悔,但也没有办法。圆泽三天后就死了,临终前与李源相约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于杭州天竺寺外再相见。十三年后李源如期赴约,中秋月夜下只见一牧童骑牛作歌而来,两人遥谈数语,略证前生后,牧童却道俗缘未尽,后会有期,说完复又扣牛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而去。故事讲了两位友人一世相谊,相约二世;二世一逢,又隐约三世的友情,含意隽永,很是耐人寻味。 “三生石畔悟三生,真性不朽思永恒。今生知遇来世盼,幽魂一缕证前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所谓死生契阔,感情再深,也莫过于此。 这样的深情厚谊,自然会被后人引申到相通的爱情上。影响最大是曹雪芹把宝黛的爱情写成从三生石畔的前生开始的。红楼梦》小说写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赤霞宫中有位神瑛侍者常在灵河边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就每日用甘露灌溉它。后来,神瑛侍者下凡出去了,成为荣国府贾政的公子——贾宝玉。这受过神瑛侍者恩惠的绛珠仙草因得甘露滋润,脱胎成人。只因要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下凡来了,这就是江南苏州林家的女公子——林黛玉。作品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由来原是为了还前世的情义债,把“三生石”边的友情延伸到了爱情。之后清代杭州才女陈端生创作了七言长篇《再生缘》,为女主人公孟丽君经历的一段曲折姻缘。“再生缘”的寓意,就有隔世的爱情。(郭沫若推崇《再生缘》之文“乃一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人说夫妻要纠缠个九世,然后姻缘散尽成为陌路,现在人们希望美满姻缘九生九世还不够,生生世世永结良缘。 “阿侬不信浮萍客,须结三生石上缘” 现在“三生石”的意义已成情人间的许愿盟誓证物了。

 

4. 【真有 「三生石」吗? 】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玩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   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吼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所以,“三生石”应该是有的。   

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做爱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的做仇敌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   

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很能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   

另外,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这种对轮回的譬喻,真是优美极了。

 

5.【圆泽和尚三生石迹

 

碑文:[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知是,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第一次知道这故事,初次听到三生石以为是讲爱情的,没想到是友谊.是哦,有时候友谊远比爱情来的更让人感动,下次去飞来峰一定要去找一找三生石.  《僧圆泽传》,使三生石名扬四海,千古不衰。三生石来源于佛家故事。唐代袁郊作《甘泽谣》,其中有一篇《圆观》,实为故事觞源。

其后北宋朝时,苏东坡删略袁郊旧篇,又写成《僧圆泽传》一文,故事大致未变,只是将主人公圆观改为了圆泽。故事大意是:唐时李源与僧人圆泽相友善。一日二人相约同游蜀中峨眉山,圆泽主张从长安走斜谷路,而李源则坚持从荆州走水路前往。圆泽拗不过李源,于是两人走荆州水路,当二人走到南浦时,遇到一个怀孕三年却没有生育的女子,圆泽大哭说这女子只所以三年不育,正是要等他前来投胎,他不想走荆州水路,正是想避开,如今遇上了便不能避开了。李源很后悔,但也没有办法。圆泽三天后就死了,临终前与李源相约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于杭州天竺寺外再相见。十三年后李源如期赴约,中秋月夜下只见一牧童骑牛作歌而来,两人遥谈数语,略证前生后,牧童却道俗缘未尽,后会有期,说完复又扣牛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而去。

故事很简单,却讲了两位友人一世相谊,相约二世;二世一逢,又隐约三世的友情,含意隽永,很是耐人寻味。相传他们隔世相会之地,天竺寺外,今存一石,称"三生石”。 三生石畔悟三生,真性不朽思永恒。 今生知遇来世盼,幽魂一缕证前盟。


这是一个谈轮回的故事,和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山谷的亲身经历。
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这故事就出自修水县志。   黄山谷中了进士以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的知府,就任时才二十六岁。   
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女儿死去多久了?”   “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编辑本段《三生石》  

作者:日暮  

三生石上望三生,流水年年江月横。   曾是天家仙人客,只随江流无痕迹。   别来春月无数山,春江有水春江潸。   春江山水难慰我,春月无边空婀娜。   我望远山数芳菲,远山望我似依稀。   几番追光春愁尽,一瞬年华相思引。   金乌流火只无名,魂随汗发何其轻。   时来秋风勾叶落,秋风萧杀只漠漠。   莫道红叶好相思,无数相思难载词。   思来飞雪似可待,落红纷纷无人采。   苍山可怜白云深,戚戚无声恨无心。   死去来生犹不易,别是春风又一夕。   三生石上三生缘,底事年年不见还?   只今风做三生石,生生相望不相识。

  

编辑本段《三生石赋》  

作者:秋硕  

川江水碧东流急,上有白鹭双展翅。   抵喙对鸣盈盈语,吻颈相戏绵绵意。   举翅欲飞还徘徊,留连嘻戏又迟疑。   双双高飞望巫山,巫山道远阴云雨。   巫峡枫叶红如火,欢啼双飞隐秋荻。   日暮双栖在江边,江边石上理细羽。   羽细如锦白如雪,交喙互理诉情意。   双眸凝视情意久,江石有灵记三生。   蜀江水碧蜀山青,巴山蜀水蕴灵气。   巴男手巧苇做笛,巴女歌喉婉如水。   妹骑牛背唱竹枝,郎吹竹叶声相随 。   少小不曾弄青梅,自幼牧牛偕同归。   同慕天边双飞鸟,共觅石间并蒂枝。   巴山高远人迹少,两心相许有天知。   曾向青天立重誓,地老天荒不相离。   家中阿爹怜阿女,富户豪门觅佳婿。   欲嫁巴女出巴山,山高水阔远别离。   震雷惊碎鸳鸯梦,长跪门前哀求乞。   此生愿同尘与灰,天踏地陷死难离。   生难双飞何惜死,来世为弟伴阿姐。   瞿塘浪高蜀水恶,断魂悠悠无归期。   巴山秋雨细如织,梧桐叶落孤雁栖。   独对蜀山空垂泪,猿啼声哀泪沾衣。   来年家中添阿弟,眉目宛似断魂人。   喃喃私语诉前事,默默凝视叹今生。   前世悠悠堪可叹,今生漫漫空遗恨。   堪羡江上双飞鸟,双飞双栖两情深。   愿化双鸟续前缘,岂抱孤枕了残生。   日隐云间不忍看,江涛拍岸猿啼紧。   三生石空江自流,魂魄不见水悠悠。   俄见双鹭出江面,循江绕石久盘旋。   低飞低鸣诉三生,惊天泣地三生恋。   生难相拥共枕眠,死亦同飞比翼展。   生生世世不相离,笑煞七夕长生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ijuhua 回复 悄悄话
缘定三生 三生有幸 与 三生石



缘定三生 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传说冥海之畔有石曰三生石, 凡有情人到那里诚心的祈拜 就会有三生三世的缘分, 而且不拘于爱人恋人,只要下辈子还想再见面的人都可以去祈拜许愿, 亲朋好友间亦可如此, 而三生石缘正是人们的美好的祈愿,真诚的许诺,与理想的寄托。彼岸花开开彼岸, 三生石上写三生。

三生石 的最早由来应该是在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家破人亡,夫妻阴阳两隔,后有仙人托梦:只要在梦中所指的地方将地狱之门石山凿碎便可与家人意中人相见;许多失去恋人或丈夫的女姓便毅然离家千里迢迢,终于找到了梦中的石山,日以继夜凿山为石却未能如愿,话说就在凿剩下最后一巨石时,可怜的女人们终因劳累过度相继尽亡;但这些女子虔心笃志凿石之举深深感动了上天,故准许所有凿石觅夫的女子都可与她的男人三生不弃不分。缘定三生,缘证三生 便由此而来。










  三生石 是一块状貌奇钦奇磊落的巨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缘定三生的故事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事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
  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
  这个故事歌颂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情义。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 “三生石”。


  真有「三生石」吗?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玩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
  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吼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所以,“三生石”应该是有的。
  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做爱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的做仇敌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
  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很能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
  另外,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这种对轮回的譬喻,真是优美极了。





碑文: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第一次知道这故事,初次听到三生石以为是讲爱情的,没想到是友谊.是哦,有时候友谊远比爱情来的更让人感动,下次去飞来峰一定要去找一找三生石.
  《僧圆泽传》,使三生石名扬四海,千古不衰。三生石来源于佛家故事。唐代袁郊作《甘泽谣》,其中有一篇《圆观》,实为故事觞源。其后北宋朝时,苏东坡删略袁郊旧篇,又写成《僧圆泽传》一文,故事大致未变,只是将主人公圆观改为了圆泽。故事大意是:唐时李源与僧人圆泽相友善。一日二人相约同游蜀中峨眉山,圆泽主张从长安走斜谷路,而李源则坚持从荆州走水路前往。圆泽拗不过李源,于是两人走荆州水路,当二人走到南浦时,遇到一个怀孕三年却没有生育的女子,圆泽大哭说这女子只所以三年不育,正是要等他前来投胎,他不想走荆州水路,正是想避开,如今遇上了便不能避开了。李源很后悔,但也没有办法。圆泽三天后就死了,临终前与李源相约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于杭州天竺寺外再相见。十三年后李源如期赴约,中秋月夜下只见一牧童骑牛作歌而来,两人遥谈数语,略证前生后,牧童却道俗缘未尽,后会有期,说完复又扣牛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而去。 故事很简单,却讲了两位友人一世相谊,相约二世;二世一逢,又隐约三世的友情,含意隽永,很是耐人寻味。相传他们隔世相会之地,天竺寺外,今存一石,称"三生石”。 三生石畔悟三生,真性不朽思永恒。 今生知遇来世盼,幽魂一缕证前盟。


  嘴里芹菜的香味

  这是一个谈轮回的故事,和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山谷的亲身经历。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这故事就出自修水县志。
  黄山谷中了进士以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的知府,就任时才二十六岁。
  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女儿死去多久了?”
  “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
  “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
  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
  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
  “全是我女儿的书。”
  “可以开吗?”
  “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
  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