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退休前的计算

(2015-04-25 07:02:26) 下一个
退休前的计算

年轻时听老人讲,人生有三大悲哀,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但这种说法现在好像有了改变,几年前我与一友人讲起这些时,他的妻子在旁边插嘴说,他才希望中年丧妻呢。可见这种说法已经不够与时俱进了。网上的新说法是只有两大悲哀了,人死了,钱没花光;或人未死,钱已花光。我个人觉得后者好像更严重一点。如今,我也快退休了,为了避免这两大悲哀,不得不把今后的生活开销计算一番。

退休后,由于没了工资收入,社保金又一般不够应付全部的生活开支,那就需要从往日的积蓄中拿钱出来贴补。这样,问题就来了,要避免那两大悲哀,每个月应从积蓄中拿多少钱出来,才能在临终时差不多把积蓄用完。前一段时间,许多网上的文章说每年如果从积蓄中拿出百分之四,则积蓄可以保证用一辈子。近来又有文章讲,每年只能拿出百分之二,才可保证用一辈子。看了这些文章后,觉得很不得要领。积蓄是越拿越少,如果每年拿百分之四出来,几年后的百分之四比今天的百分之四就要少。我想,写这些文章的人要么是他们自己也没搞清楚,要么是有其他用意,想引诱你去找他们来帮你安排你的积蓄,他们好从中赚你的服务费。其实在一定的前提下,要算出每年可从积蓄里拿多少钱出来并不是太复杂的事。

这里的第一个不定因素是到底还能活几年。美国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八岁左右。就算一个人能活得更长,毕竟也有个极限,退休后再有三十年该差不多了吧。最简单的计算就是做乘法。如果每年要拿出两万,有六十万元的积蓄,这一辈子就够了。但这个计算既没有把积蓄的投资回报加进去,也没有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由于通货膨胀,到明年,两万元可能就不够了,如果要保证生活质量,必须拿出更多的钱。这样一来,六十万的积蓄可能就维持不了三十年了。

如果只把投资的回报考虑进去,这可以用房屋贷款的公式来计算每年应取多少钱出来。房屋的贷款是有利息的,就像把积蓄投资后有回报一样。
房屋贷款的付款公式是这样的:

P=(L * K) + ( L * K ) / ( ( ( 1 + K ) ^ N) – 1 )

其中,P是还给银行的钱,用在这里就是每年能拿出的钱,L代表退休时积蓄的总额,K表示投资回报率,N是有多少年,*是乘法符号,^是指数计算符号。如果L=600000,K=0.05,N=30,则计算出的P是39030. 也就是说如果有百分之五的投资回报率,60万的积蓄可以在30年里,每年提供3.9万元的生活费。换句话说,如果每年的生活费只要2万元,则只要有30万出头一点的积蓄就够了。

有时常会这样想问题,我有了一定的积蓄,每年拿出一定的钱,这笔积蓄可以维持多少年呢?这个计算可用下面的公式:

N = -lg( (L / P) + 1 – ((L / P) * ( 1 + K )) ) / lg( 1 + K )

这里lg表示以10为底的对数计算,其他符号与前面的公式意思相同,公式的推导略去了。

如果L是200000,每年要拿P=20000元出来,K=0.05,计算出的N是14.2,可以维持十四年多一点。

以上的计算都没有把通货膨胀率考虑进去。如果把通货膨胀率考虑进去,每年拿出的钱就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安通货膨胀率每年递增的数字。加上通货膨胀率,计算年份的公式可由下式算出:

N = ( lg ( W ) – lg ( W – 1 ) ) / ( lg ( M ) – lg ( J ) )

这里,M=1+K, 如果用 i来代表通货膨胀率,则J=1+i,W=P/(L*(M-J)),其他符号的含义与前面相同。
如果L=200000, 第一年要拿出P=20000,通货膨胀率i=0.03,投资回报率还是0.05,则计算出的N=11.6,可以维持11年半多一点。

有趣的是以上公式只有当投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同时才可用。如果投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同,则分母(lg( M ) - lg( J ))等于零,公式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可用以下公式,

N=10 ^ ( lg ( L ) + lg ( M ) – lg ( P ) )

如果M=1.05 (投资回报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是0.05),则算出的N=10.5,正好十年半。如果积蓄是六十万,每年取出两万,计算下来是三十年多一点。这样,我们又回到了刚开始的情况,60万的积蓄,每年取出2万,可以维持多少年。答案是30年,但是这里把通货膨胀以较坏的形式考虑在内了。一般说来,投资回报率总要比通货膨胀率高一些。

需要指出的是,推导公式时假设每年的钱是在年终取出。如改为年初取钱,应将计算结果减1.

通过这些计算结果,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退休前需要有的积蓄应该是每年要花的钱,P,乘以年数,N。这样的估算已经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投资策略的问题,上面的例子假设每年的投资回报率是0.05. 投资策略就是要保证每年能达到这个回报率。不过,关于如何投资的问题以经超出本文的范围。

以上所用公式都是本人自行推出。因推导过程冗长,在此省略。如发现公式有错误,欢迎指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