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签儿

种瓜得瓜 种HAPPY得HIGH PAID
正文

我在月牙上走边边

(2008-01-28 19:53:41) 下一个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From Rigi Kulm Luzern

真的好别致啊,阿海,你感觉到了么?

【请点击这里下载音乐】

作者: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A.D.1770-1827)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三段体,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的柔和抒情曲。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透出淡淡伤感。这也是这部作品最美丽的部分,让人想起月光。
                         
第二乐章:行板,降D大调,3/4拍,三段体,采用清快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本乐章结构精妙,旋律急促,技巧较为复杂,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圭查蒂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