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第25课:好莱坞早期歌舞片(二)

(2008-10-26 20:17:03) 下一个
30年代,美国政府对电影中的暴力、色情、醉酒等场面进行严格限制,人们经常引用“在卧室镜头中男人至少有一只脚站在地上”来说明当时审查制度的苛刻。影片凡是出现了不符合道德准则的对白、姿势或是行为,轻者禁映,重者惩以巨额罚款。歌舞片一来可以避免与制片法则对“性、暴力”等内容的限制相抵触,二来可以为制片发行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避免审查机构找麻烦。在叙事模式上,这一时期的歌舞片是“稳中求变”,大多沿袭了“歌舞+戏剧”的叙事模式,Berkeley式的歌舞虽然在视觉上非常壮观,但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频繁重复带来了观影经验的单调。又一批更加生动的歌舞片营造的“欢快”、“温馨”的景象和浪漫甜蜜的爱情故事,奠定了后世歌舞片的发展走向。
阿斯泰尔在参加招聘由人扮演米老鼠的演员面试时,这样介绍自己:“不会演戏,不会唱歌,有点秃顶,只能跳点舞。”这一年,他与罗杰斯同时出现在《飞往里约热内卢》中,他们并不是影片的主角,但是当他们跳起卡利欧克舞时,很多人意识到,在电影舞蹈领域里,将要发生重大事件。
 
生卒:
1899年5月1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
1987年6月22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死于肺炎,时年88岁。
 
成就:
l         一生在49部电影中演出,由于阿斯泰尔卓越的舞蹈艺术技巧和他对歌舞片的贡献,194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特别奖;1970年获得柏林电影节UNICRIT Special Award。
l         1951年和1975年,他以《三个小单词》Three Little Words和The Towering Inferno 两度获得金球奖;1960年,又获得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授予的西席·地密尔奖;
l         他的许多电视节目也多次获奖。他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舞蹈家”。1960年他出版了自传《合拍的舞步》。
生平:
l         4岁便会跳舞,后与其姐姐阿黛尔一起进入当地的一所舞蹈学校学习。结业后,姐弟二人组成剧团赴纽约、伦敦等地演出轻松喜剧,以舞蹈为职业,1917年,他们终于在百老汇取得首次成功。一位评论家写道,弗雷德跳起舞来似乎全身都在运动。直到阿黛尔1932年结婚,才退出舞台。
l         弗雷德·阿斯泰尔于1933年参加演出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飞往里约热内卢》Flying Down to Rio(Thornton Freeland导演),与金杰·罗杰斯Ginger Rogers搭档,从此走上了影坛。从1934年的《柳暗花明》The Gay Divorcee(Mark Sandrich导演)起,他俩搭档一共演出了十部歌舞片。他和罗杰斯的舞蹈一时风靡全国,形成了美国三十年代歌舞喜剧片的风格,对美国歌舞片的发展很有影响。阿斯泰尔和罗杰斯的歌舞片,美术布景简单、故事情节平平,但是只要他们翩翩起舞,观众就立刻为之着迷。他们的舞蹈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佳交际舞”。他们的影片因循着相对固定的情节线:两个陌生人偶遇,刚刚萌发的爱意偏又被巧妙安排的小矛盾困住。舞蹈评论家亚利安•克洛斯写道:“阿斯泰尔和罗杰斯已成为电影界最受欢迎的一对舞伴。他们的舞蹈表达了男女之间真诚感人的交流,在电影界将成为后继无人的绝技。”
l         其后,阿斯泰尔又和罗杰斯的表妹丽塔·海华斯Rita Hayworth、莱斯利·卡农Leolie Caron、蓓蒂·赫顿Betty Hutton、维拉·埃伦Vera-Ellen、埃利诺·鲍威尔Eleanor Powell、朱迪·嘉兰Judy Garland、希德·查里斯Cyd Charisse等人合作了一批高质量的歌舞片。代表作有:《大礼帽》 Top Hat 1935、《摇摆时代》 Swing Time 、《与我共舞》Shall We Dance1937等;1946年,他曾一度宣布退休;50年代是他的又一个黄金期。代表作有《三个小单词》There Little Words 1950、《甜姐儿》 Funny Face 1957。
l         60年代,弗雷德·阿斯泰尔一身优雅的舞艺无用武之地,转向电视发展。
 
特点:
l         舞者的快乐:阿斯泰尔的舞蹈给人的感觉就是活力,人们可以从他的舞蹈中感受到舞者的快乐,阿斯泰尔有时在一些影片中独舞,花样百出。他在墙上跳,在天花板上跳,在屋顶上跳,穿着溜冰鞋跳,甚至边跳边放鞭炮……
l         境界:他的舞蹈似乎不加思索,这些表演看起来好象轻而易举,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曾说:“跳舞是非常吃力的工作。要跳好一个舞,要创造值得纪念的东西,就得花功夫。一切动作都应有条理。因此,我总是力图熟悉所要跳的舞,这样用不着考虑下一步,手脚就能运动自如。到了这个境界,我就知道我的双脚已完全征服了地板。”
l         全景和长镜头:在拍摄影片之前,阿斯泰尔和他的舞伴往往要用6周之久的时间来设计每一个舞步和动作。过去出现在画面上的往往只是局部的舞蹈动作。阿斯泰尔却不容这么做。他要观众每时每刻都看到他的全身;他也不允许用任何摄影技巧来夸张处理他的舞蹈,影片一般会用长镜头地记录下他大段的舞蹈。
l         唱歌:美国许多伟大的流行歌曲作家(如罗姆·柯恩、欧文·柏林、科尔·波特以及乔治·艾雷·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等)都要为弗雷德和罗杰斯谱写歌曲。他们喜欢弗雷德的唱法,吐字清楚、毫不矫揉造作。弗雷德在《快活的离了婚的人》一片中,给罗杰斯唱“日以继夜”,就是科尔·波特创作的。
好莱坞歌舞片辉煌时期,吉恩·凯利和阿斯泰尔被称为歌舞片的大脑和心脏!
生卒:
1912 年8月23Eugene Curran Kelly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Pittsburgh。
1996年2月2日在洛山矶Beverly Hills, Los Angeles去世。
 
成就
l         一生主演了51部、导演12部电影;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其导演才能也十分出色,1956年曾因导演《舞会请贴》Invitation to the Dance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l         1985年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生平:
l         从小酷爱跳舞,曾做过舞蹈教员、加油站服务员和沟渠挖掘工。1938 年进入百老汇,未来他与导演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的多次经典合作就是从此次开始的。
l         1941 年,他进入米高梅公司M-G-M。曾与朱迪·嘉兰搭档在《艺人丽影》For Me and My Gal(Berkeley导演)中演出。其开朗随和的性格、甜美自然的声调使其成为 40 年代米高梅公司歌舞片的明星。1945 年,他主演的《翠凤艳曲》Anchors Aweigh (George Sidney导演)使其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1949 年他主演的《锦城春色》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Berkeley导演)又大获成功,从此他成为好莱坞首席舞蹈大师。
l         1951 年的他主演的影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导演Vincente Minnelli,一举夺得第 24 届奥斯卡 6 项大奖,被誉为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歌舞片。1952 年自导自演的影片《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与Stanley Donen联合导演)更是大获成功。虽然因为1951 年在奥斯卡上获奖太多而没能得到大奖青睐,但这不能改变其在歌舞片历史上的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1956 年,他独自导演的第一部音乐歌舞片《舞会请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l         米高梅的歌舞片黄金时代没落后,他开始转入自导自演的非歌舞片。1962 年他执导了《冷暖心声冷暖情》Gigot描写好心肠的哑巴收留饥寒交迫的私娼母女的遭遇,悲欢交错,十分感人,是他导演中最佳代表之一。
 
特点:
l         全面:他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家。吉恩·凯利作为舞者的同时,也是很好的导演,他非常了解如何运用镜头来更进一步的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力量。他将舞蹈艺术与镜头的运用、影片剪接等电影艺术手段完美的结合,将好莱坞歌舞片的表现力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l         巧妙:结合角色的情绪与场景变化,吉恩·凯利的动作编排配合的天衣无缝、相得益彰,在他的那里,生活中的任何动作都能转换为舞蹈。
l         阳光男人:吉恩·凯利的电影总是洋溢着健康、乐观、诙谐的气氛,“Singin In The Rain ”无疑是歌舞片历史上最迷人的一笔。那种满溢出屏幕的欢快,让看着此片的人,都渴望去舞动去歌唱,去幸福于这个美丽世界中。

歌舞片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演员的,像阿斯泰尔、吉恩·凯利这种歌舞明星,对影片的贡献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歌舞片在美术布景、音响音乐、摄影灯光、表演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对导演和整个团队的要求也相当高,成功的歌舞片往往和专营歌舞片的导演和专业团队有关。
生卒:
1924年4月13日生于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川。
至今导演过31部作品,
 
简评
斯坦利•多南是一位善于创作的舞蹈指导与导演。他最初参加纽约“Paul Joey”一剧的舞台合唱团;1942年到好莱坞,从合唱团员做到助理舞蹈导演。后来与吉恩·凯瑞合作拍了《翠凤艳曲》Anchors Aweigh(1945),然后又联合执导了那时期的两部重要音乐片《在城里》On the Town(1949)与《雨中曲》(1952),这些影片所具有的趣味性与创造性直到现在还令后来者难于匹敌。1954年他执导的《七对佳偶》Seven Birds for Seven Brothers一片获奥斯卡最佳音乐片。
生卒:
1903年2月28生于芝加哥,他的亲戚很多是艺人。
1986年7月25日在好莱坞Beverly Hills,死于老年痴呆症。
 
简评
早年组织兄弟剧团到各地巡回表演。在雷电华担任音乐剧《迪华利夫人》的美术导演。这时期的经验,使他以后对彩色特别敏感。1942年应米高梅公司之邀签下合同,当时恰是黑白片进入彩色的时代,歌舞片又是米高梅的招牌片,所以他一进米高梅如鱼得水,专拍音乐片。在好莱坞众多的导演群中,他该是个有天才的中坚分子。他以《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成名,再以《琪琪》GIGI得最佳导演奖,他的音乐片可算得上是好莱坞第一级作品。
米高梅的阿瑟·弗里德Arthur Freed领导的小组为一种专业化的歌舞片建立了声望。其最具新意的作品是1944年的《相会在圣路易斯》Meet Me in St. Louis和 1949年的《在城里》On the Town。前者的故事发生一个普通美国人的家庭而不是早期歌舞片中的演出业的人物身上,后者中的部分场景则离开了摄影棚,搬到实景中去拍摄。50年代伊始,弗里德的小组以《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雨中曲》成为歌舞片中的佼佼者。到 50年代结束时,弗里德的小组尽管已经告警,但一部《琪琪》GIGI(1958)却似乎成为他们专业技巧的缩影。这部改编自小说的歌舞片即便就好莱坞电影来看,也可说是十分精细,它获得了9项奥斯卡金像奖。
50年代,由杰克·卡明斯领导的另一个小组也在米高梅奋力拍摄轻松的歌舞片。它的高峰作品是《七对佳偶》,这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完全由舞蹈主宰的影片。之后,重新复出的阿斯泰尔与赫本联袂在派拉蒙主演了《甜姐儿》(1957)同样取得了取得巨大的成功。还有其它公司生产的《国王和我》(1956),《一个明星的诞生》等,都成为广受全球欢迎的作品。
 
 

  到60年代,由于成本不断加大和电视电影的大量出现以及好莱坞海外市场的衰落,歌舞片已经开始危机四伏。由于急欲收回哪怕是部分投资,好莱坞重复了其 50年代末所犯的错误: 全力集中于制造那些在舞台上获得成功的戏剧改编的“庞然大物”,并且不顾演员的特点让其演出不适合他们的影片。这使一大批包括歌舞片在内的巨型影片遭到票房惨败。
此时的一个最著名的例外是《西区故事》。它既不是舞台原作的豪华模仿,也没有大牌明星压阵,但却以充满动感的韵律在纽约贫民区的背景中演绎了一场现代的“罗蜜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获得了10项奥斯卡金像奖。这一时期获得成功的其它长篇舞台音乐歌舞片有《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它以奥黛丽·赫本取代了舞台本中的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不过,安德鲁斯却在另外两部歌舞片中一圆演员梦,并获得观众广泛的认可。它们一部是交融着幻想与现实的《玛丽·波平斯》Mary Poppins1964,另一部则是同样获得奥斯卡金像的《音乐之声》196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