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第八课: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2008-07-09 12:15:08) 下一个
Wyler 是缔造好莱坞电影王朝的最大功臣,在他执导电影的 45 年里,很少拍过平庸的影片,从《呼啸山庄》、《黄金时代》一直到《罗马假日》、《宾虚》,回顾他的作品,就是一次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经典、最美好的 “ 全面回忆 ” 。 William Wyler 至今仍然保留着奥斯卡的诸项纪录。

生卒

l 1902 7 1 日出生在法国的 Mulhouse 1981 7 27 日在美国洛山矶去世。

成就

他共导演 69 部影片,曾 12 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 3 次获奖, 3 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他将 12 位演员送上了奥斯卡影帝、影后的宝座。 1965 年他获得了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撒尔伯格纪念奖, 1976 年又获得了这个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奥斯卡 最佳导演

Ben-Hur (1959) 宾虚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The (1946) 黄金时代

Mrs. Miniver (1942) 忠勇之家

金球奖 最佳导演

Collector, The (1965) 收藏家

Ben-Hur (1959) 宾虚

戛纳电影节

1957 金棕榈 最佳电影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Friendly Persuasion (1956) 四海一家

威尼斯电影节

1952 提名 金狮奖 最佳电影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Carrie (1952) 嘉丽妹妹

1938 获奖 特别推荐 最佳电影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Jezebel (1938) 红衫泪痕

提名 墨索里尼杯 最佳电影 (Best Film)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1946 获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The (1946) 黄金时代

国家评论协会奖 ( 美 )

1955 获奖 国家评论协会奖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Desperate Hours, The (1955) 危急时刻

1946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The (1946) 黄金时代

经历

l 进入好莱坞: 1922 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经美国明星制的创建人卡文·莱默尔的介绍来到到美国环球影业工作,美国的电影工业已经出现了繁荣之势。

l 起步-西部片: 1925 年开始担任导演,他一开始导演的大都是西部片,代表作是 1929 《地狱英雄》。

l 立足-名著改编: 30 年代是美国经济衰退时期,有过一个大萧条,但是给大众营造梦想的好莱坞的制片业,却并没有衰落,相反却十分繁荣。这个时候,他主要是根据一些文学名作改编拍摄成电影, 1937 据海尔曼的话剧,改编拍摄了影片《死胡同》, 1938 同样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吉萨贝尔》,这两部影片都是讲述爱情伦理的生活片,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一年,他拍摄的电影《红衬泪痕》,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一个美国南方姑娘的生活悲剧。主演蓓蒂·戴维斯因为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了第 11 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1939 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主演是英国杰出的演员劳伦斯·奥立佛,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l 成熟期: 从 1941 年电影《小狐狸》开始惠勒显示出了非凡的叙事能力和精致的风格, 1942 年影片《忠勇之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这个时候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已经对日本和德国宣战,影片的诞生真是恰逢其时。影片塑造了一个高尚勇敢的英国妇女形象,这部影片在二战期间,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写信给制作这部影片的米高梅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说这部影片“是最好的战时动员,抵得上 100 艘战舰。”而拍摄完这部影片之后,威廉·惠勒立即以空军少校的身份参加二战、奔赴前线了。在奥斯卡的颁奖仪式上,是威廉·惠勒的妻子代替他领奖,她告诉大家,这个时候,威廉。惠勒正在德国的上空,冒着敌人的炮火,拍摄着一部空战纪录片。

l 重回黄金时代 :二战结束以后,威廉·惠勒回到好莱坞继续拍摄电影, 1946 年,他导演的影片《黄金时代》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 8 项大奖。这部影片讲述二战结束以后,三个士兵回到家乡,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的故事,因为触及了美国的当代现实,反映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欢迎和共鸣。

l 遭到迫害: 1947 年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开始在美国文化艺术界进行清洗,把威廉·惠勒列入了黑名单,认为他同情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威廉·惠勒对他们的指控进行了批驳,认为他们这是对宪法的破坏和侵害。最后,他遭到了暂时停止导演电影的处理。由于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十分强势,所以好莱坞电影在政治运动和电视冲击的双重夹击下,开始出现衰落。

l 逆境中的辉煌: 50 年代,是好莱坞面对电视的挑战最为严峻的时期。 1953 年,威廉·惠勒执导了影片《罗马假日》,发掘出了杰出的演员奥黛丽·赫本,这个天使般的女人从此大放光彩,让世界观众为之倾倒,新一代明星诞生了。 1959 年他导演的巨片《宾虚传》,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 11 项大奖,创造了奥斯卡影片中的获奖纪记录。

l 后期 :惠勒拍摄的有代表性的重要影片有 1965 年的《搜捕者》, 1968 年的《滑稽女郎》和 1970 年执导的《琼斯的解放》。

完美主义者和明星制造专家—— “拍 99 次的惠勒”

我们很难归纳威廉•惠勒作品的特点,如果一定要下一个结论,那就是“精致”,每个镜头、每一场戏都相当完美,威廉•惠勒超出很多导演的地方还在善于发现明星、善于引导演员的表演,很多默默无闻的演员经过惠勒的“调教”可以一片成名,他是个标准的明星制造专家。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名字往往湮没在那些明星后面。威廉•惠勒以追求完美著称,他拍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经常反复拍摄,有一个“拍99次的惠勒”的称号。每次拍片都把演员们指挥得团团转,他的精益求精的确“折磨”出了很多奥斯卡金奖大明星。

优秀作品赏析: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l 轻松、自然而富有情趣的文艺片,一个温馨悦目的浪漫爱情故事,一部历久不衰的轻喜剧。好莱坞爱情喜剧的经典。从叙事模式上,继承着好莱坞的“传统”,从《罗马假日》大约再往前追溯另一个 20 年—— 1934 年,正是开创了这个神话时期的《一夜风流》公映的那一年。对比这两部喜剧风格的影片,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基本剧情上有着惊人的巧合。都是富家女简装出逃,都是半途偶遇英俊的青年记者,都是爱情与身份选择两难。

l 《罗马假日》是不可复制的,它是一部糅合了悲剧与喜剧的全部要素,却又把感情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影片。他们的相逢喜而不俗,他们的离别哀而不伤,增之一分减之一毫都会过火。惠勒用一种很有节制的笔触,令这段爱情逐渐走上高潮,然后就让它停留在最美的一个点上。 70 年代,曾经有人想拍摄《罗马假日》的续集,让两位主人公的后代来接续他们的情缘,但最终没有成功。这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幸事,因为自那个点后,一切美丽都会不可阻挡地消逝。相爱的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却永远相望而不能相见,这是“刻骨铭心”的最好注解。派克和赫本这对黄金组合再也没有在银幕上搭档,只是偶尔成为颁奖台上的合作者。因为《罗马假曰》,他们成为终生的挚友,赫本的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勒便是经派克介绍认识的。赫本逝世后,他出高价买回了自己送给她的胸针留做纪念。他深情地说:“我非常喜欢赫本,事实上,我非常爱她。”

l 在《罗马假曰》的演职名单中,赫然印着——原著剧本:伊恩·迈克兰·亨特;改编剧本:伊恩•迈克兰•亨特和约翰•戴顿。但是直到几十年以后人们才知道“亨特”只是挂名而已,达尔顿•特伦波才是故事的真正作者。特伦波是好莱坞卓有成绩的著名编剧,代表作有史诗巨片《斯巴达克思》等。 1947 年,由于美国掀起反共浪潮,由美国国会成立所谓“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在好莱坞进行一次针对共产党的秘密审讯。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好莱坞十人案”,而特伦波就是这赫赫有名的“十君子”之一。 1950 年,他被投入大狱,监禁了一年多。虽身陷囹圄,但他在狱中坚持创作,竟一连完成了 18 个剧本。 1952 年 2 月 6 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睡眠中去世,伊丽莎白公主准备继承王位,美国民众对英王室的关注程度突然间大了起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特伦波投入了大量精力,很快就完成了《罗马假曰》的原著剧本,并以五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派拉蒙电影公司。被遗忘的特伦波,直到四十多年后的新版拷贝中,才将他的名字放进了职员名单中,而那尊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奥斯卡小金人,直至 1992 年才追加给他,此时离他逝世也已 16 个年头了。

l 制片公司开赴罗马进行实景拍摄,但条件是预算必须控制在 100 万美元之内。为了节约成本,惠勒不得不做出改拍黑白胶片的决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初他坚持要去罗马拍摄的主要原因,就是想用彩色胶片展现罗马的旖旎风光;另一方面,他远离美国本土,可以就此避开当时已经对他不怀好意的“非美活动委员会”。

l 《罗马假曰》拍摄简直就是一个苦难的历程。首先,助理导演和制片主任碰到的就是控制街上行人的问题。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摄摄,得清除人行道,竖起路障,汽车改线,有轨电车停驶,大楼腾空,赶走游人……为做到这一切,要向每个有关的人行贿。而最伤脑筋的还是连续不断的嗓音。影片中有许多镜头表现美国记者和公主约会,他们应该在僻静之处见面。有趣的是,在拍摄这些镜头时,似乎半数的罗马人都来到了现场,连警察也无能为力。派克和奥黛丽就像是身处一个巨大古罗马竞技场,当着一大群人做现场表演一样。不过当派克问她是不是觉得难以适应时,她的回答倒是十分坚定:‘没有,一点都没有。’她就像一个真正的公主那样安静沉着。意大利人却是天生的好演员,决不放过任何表现自己的机会。导演说这一条拍得不错,能通过了,围观者会嚷嚷起来:‘不不不,重来一遍吧 ! ’导演说不行要重来时,他们又会起哄说:‘不不不,这次拍得实在太棒了 ! ’不过通常情况下惠勒也都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剧情要求演员们装出清闲舒适的样子,而实际情形却是热得要命。 1952 年的夏天酷暑难挡,是罗马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派克和赫本在人群的包围之中,承受着暑热进行拍摄。汗水常常冲掉他们脸上的油彩,他们不得不随时停机来补妆。大家热得都吃不下饭,只是为了保持体力勉强吃一点点,赫本则只饮一点香槟。另外,那年夏季意大利刚刚进行了五月选举,政治局势很紧张,派系斗争持续不断,发生了一些流血事件,街上时常传来爆炸声或枪响。在摄制组第二天即将拍戏的一座大桥上面竟发现五名恐怖份子在放炸弹。再者,工人的罢工也不断威胁着拍片工作,火炬游行往往把拍摄曰程打乱。工作进展很缓慢,有时为了拍摄一个镜头要反复 60 多遍,赫本有点受不了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l 获奖情况

奥斯卡奖 最佳女演员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奥黛丽 赫本 (Audrey Hepburn) 最佳编剧 (Best Writing, Motion Picture Story) Ian McLellan Hunter,Forenzo Semple, Jr. 多尔顿 特朗博 (Dalton Trumbo) 最佳服装设计 ( 黑白 ) (Best Costume Design, Black-and-White) Edith Head 提名 最佳电影 (Best Picture) 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埃迪 艾伯特 (Eddie Albert)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威廉 怀勒 (William Wyler) 最佳编剧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Ian McLellan Hunter,John Dighton 最佳摄影 ( 黑白 ) (Best Cinematography, Black-and-White) 弗兰克 普兰纳 (Franz Planer), 亨利 阿勒岗 (Henri Alekan) 最佳艺术指导 - 布景 ( 黑白 )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Black-and-White) Hal Pereira,Walter H. Tyler 最佳剪辑 (Best Film Editing) Robert Swink

金球奖 最佳女演员 ( 剧情类 ) (Best Motion Picture Actress - Drama) 奥黛丽 赫本 (Audrey Hepburn)

英国学院奖 最佳英国女演员 (Best British Actress) 奥黛丽 赫本 (Audrey Hepburn) 提名 最佳电影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最佳外国演员 (Best Foreign Actor) 格里高利 派克 (Gregory Peck) 最佳外国演员 (Best Foreign Actor) 埃迪 艾伯特 (Eddie Albert)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女演员 (Best Actress) 奥黛丽 赫本 (Audrey Hepburn)

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 1999 获奖 国家电影名录

宾虚 Ben-Hur (1959)

这部影片是一部史诗,他讲述了古代罗马一个犹太青年最后战胜敌人、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给好莱坞重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宾虚传》是威廉·惠勒达到的一个高峰,也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高峰。

好莱坞历史上拍过 3 个版本的《宾虚》, 1959 年的惠勒版是公认的最好的一部。在 1959 年的奥斯卡上曾荣获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男配角、摄影、艺术指导、录音、配乐、剪辑、服装设计、特技效果等 11 项金像奖,是奥斯卡历史上获奖最多的一部影片。至今没有别的影片能够打破这个记录,也使好莱坞找到了对抗电视的法宝,重新使观众涌向电影院,那就是大公司如果集资几百万美元用来拍几部质量上乘的影片,不仅可以赚到数额可观的钱,还可以防止电影帝国被日趋强盛的电视新军蚕食鲸吞。巨大的投资可以换回了极高的票房价值,使陷入财政困境的米高梅公司起死回生。

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 (1939)

惠勒早期的代表作。

本片被五次搬上银幕,改编自勃朗特同名小说,影片气氛阴森,色调灰暗,摄影立了很大功劳,充分显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使它成为二十世纪银幕上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在第12届奥斯卡奖(1939)评选中获得最佳摄影(黑白片)奖。本剧后来多次重拍,但均未达到1939年版的高度。

黄金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本片在二战结束的次年推出,荣获第19届奥斯卡7项大奖,其中扮演断臂军人的演员是真的残疾军人,他除了获得最佳男配角,还因“把希望和勇气带给退伍军人”得到特别奖。 精湛的场面调度显示出导演非凡的艺术才能。 本片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它描述了三个社会背影不同、在二战后归家的军人退伍后的经历。虽然这部影片全力表现的是人性、各种人物,并试图反映战后美国社会中的重新适应与转化的问题,但是《黄金时代》仍然小心翼翼、不偏不倚,并且处理巧妙地颂扬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既像小城镇、自由资本主义、家庭这类社会机制,也颂扬了好莱坞的信念:爱有着拯救世界的巨大力量。影片描写了战后归来的士兵普遍遇到了重新适合社会的问题,使人们瞥见了战后美国社会的真实生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