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类十进位的由来及阿拉伯数字的起源(图)

(2009-04-04 14:37:54) 下一个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各国、各民族之间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比方语言就有很大的差异。至今各国、各民族之间对话还要有翻译。这是由早先各国、各民族之间少有来往造成的。而所以少来往则是由于交通阻绝和信息闭塞造成的。以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为例,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远隔大洋,千万年间互相不知道对方之存在,又怎么会说同一种语言呢!

  但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却有一个惊人的相同,就是在计数上,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十进位。

  咱们中国的度量衡,在秦以前,各个诸侯国之间并不统一。但统一的都是十进位。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度量衡。度是寸、尺、丈:十寸一尺,十尺一丈。量是升、斗、石(读DAN,去声):十升一斗,十斗一石。衡是钱、两、斤:十钱一两,但过去十六两是一斤。这是一个奇怪的例外。后来有了钱币,自然也是十进位:十分一角,十角一元。

  但是十进位主要还不表现在这里,而表现在计数到十,便进一位,然后二十、三十……再到十的时候,又进一位到百。百到十,进一位到千。千到十,进一位到万。然后十万、百万、千万,始终都是十进位。以笔者所知,咱们地球上的人类,好像上帝统一教了大家一样,计数上都是十进位。


秦度量衡。


  为什么会有这种惊人的相同呢?这同咱们人类的身体有密切的关系。咱们人类,皮肤有不同,语言有不同,但相同的都是两只手,两只脚。每只手、每只脚各有五个指头。两只手伸出来则有十个指头。想来最早我们人类计数的时候,最方便的就是拿自己的两只手来比画。伸出几个指头就是几。但最多只能伸出两只手十个指头,再多就没有指头了。怎么办呢?先把这十个指头的数记下来,重新再伸指头。这样一次又一次,自然而然就以十来进位了。可以想见,如果我们人类两只手不是十个指头,而是八个或者十二个,那就会是八进位或十二进位。如果我们人类是三只手,十五个指头,则很可能就是十五进位。由于伸出一只手是五个指头,两只手是十个指头,则很可能就是十五进位。由于伸出一只手是五个指头,两只手是十个指头,所以“五”和“十”这两个数很被我们所重视。即以年龄为例,逢五,特别是逢十,大都会隆重地庆祝的。

  或许有人问:我们人类是两只耳朵、两个眼睛,那为什么不用二进位呢?问得好。但是我要说,如果我们人类的耳朵和眼睛也像手一样灵活地可以向他人比画数字,那说不定就是二进位了。可惜它们远远没有手和指头灵活,所以只好让位于手和指头。

  中国的计数中还有一种以十二为单位的。计年中有“纪”这样一个量词,一纪是十二年。英语则有“打”(dozen),一“打”也是十二。为什么会有这种十二为单位的计数?显然同一年有十二个月这个数字有关。咱们中国因此还有十二属相,有“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但归根究底还是十进位。无论“纪”还是“打”,到十便进位,10纪、20纪,10打20打,不会又到十二才进位。惟独老秤十六两一斤,让人觉得困惑。肯定有它的原因,只是才浅学疏如笔者,不知道罢了。

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公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这些国家的科学著作。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毛卡把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十分珍爱这部书,下令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译本取名《信德欣德》。这部著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此,印度数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

  此后,阿拉伯人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来作为计算符号的28个字母,而广泛采用印度数字,并且在实践中还对印度数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于书写。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数字后,很快又把它介绍给欧洲人。中世纪的欧洲人,在计数时使用的是冗长的罗马数字,十分不方便。因此,简单而明了的印度数字一传到欧洲,就受到欧洲人的欢迎。可是,开始时印度数字取代罗马数字,却遭到了基督教教会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来自“异教徒”的知识。但实践证明印度数字远远优于罗马数字。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数学书籍《计算之书》,书中广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它标志着新数字在欧洲使用的开始。这本书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开头就写道:“印度的九个数目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随着岁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印度数字逐渐为全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这个错误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