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顾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争取实力转换的战略举措--解读隆中对兼与Snail兄商榷

(2007-07-26 13:51:04) 下一个
争取实力转换的战略举措--解读隆中对兼与Snail兄商榷

顾剑

Snail兄台质疑隆中对的一番议论,想前人所未想,而能自圆其说,遂成一家之言,实为高论。然在下有一些不同意见,觉得兄台似乎见其一而不见其二,因此不揣鄙漏,说出来向兄台与各位讨教。

先从战略原理出发:任何好的战略,必然首先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的清醒认识,和地理政治等外部因素的深刻了解。然后,结合自己的战略目标,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战略举措。

那么当时刘备集团的实力,是否能够直接向曹、孙两大势力挑战呢?我们大概大家都同意答案是否定的。但以刘备当时实力,攻击尚未底定的其他区域(趁乱占领荆州,益州,零陵,桂陵等地)还是可行。

这是现状。

那么战略目标呢?是平定天下。

显然,在现有实力和战略目标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落差。这才是隆中对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隆中对所提供的答案,也就是所制定的战略规划,是依据现有实力,先尽量占领西部作为根据地,然后“安抚夷戎,修明政治”,注意这八个字,实际上是要积蓄实力,等完成实力对比的转换以后,再图征服天下。

换句话说,隆中对的战略步骤,不是两步(占据荆益-平定天下),而是三步(占据荆益-完成实力对比的转换-平定天下)。这才是根据敌我实力对比,又兼顾终极战略目标的正确对策。忽视了中间这个步骤,就见不到隆中对的高明了。

基於以上对隆中对的解读,本人并不同意毛泽东对诸葛亮的批评:荆州对江南占有上游的地利,为将来平定天下打算,不可不占,但荆州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亦不能休养生息,以积蓄实力,完成转换,所以西蜀和荆州正好互补。这两个地方,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苏洵的见解,过于书生气,荆州固然可以逐鹿天下,但是四战之地,怎么能积蓄实力呢?凭借刘备已有的实力,又怎么能平定天下呢?再说汉中,汉中是西蜀和长安之间的门户,进是威胁长安的进攻跳板。在积蓄了足够实力开始向北方发动总攻势之前,这还不是当务之急,如果汉中在张鲁手中,刘备尚可接受。但是如果落入曹魏之手,不仅是失去未来进攻出发阵地的问题,而且时刻要感受来自北方的威胁,西蜀这才真的是被封闭起来无法进图天下,这是刘备所无法忍受的。所以,刘备一开始没有对汉中采取行动,但是当曹操伸出手的时候,汉中岂可不争?

毛所谓“分兵之误”,那是“事后诸葛亮”式的为后来的失败找原因。按照隆中对的本意,积蓄实力是完成实力转换的关键一步,如果实力积蓄到足够,不会出现兵力因分散而不足的问题。荆州之败,在于这仗打早了,实力未够,这是关羽的失误,而非大战略的失误。

顺便再说说“兵法思想的精髓”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现实。要实现这个理想境界,无非两条途径:古人的上策是王道,所谓“仁义得天下”“垂手而治,望风归服”,且不说这种“王道”是否现实,就算能行,难道曹魏,江东不能够通过休养生息,施行仁政来争取人心么?刘备集团能否取得足够的道德优势资源呢?

还有一个下策,也可以取得“不战屈人之兵”的目的,而且更为现实,那就是取势,以势凌人,兵不血刃。这个“势”,指的是政治形式和地利形势,成功的例子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和后来晋从荆州顺流而下征服东吴。如果以“取势”观之,隆中对所建议的占据荆州之地,向北可与益州组成对曹魏的钳形攻势,向东则顺流而下,东吴根本无长江天险可以依恃。隆中对的“取势”,实际是取足了的。

总结一下,我认为隆中对的战略举措是当时刘备集团所能采取的最佳方略,真正高明之处,在於兼顾到当前实力的不足,和大战略目标的要求。提出完成实力转换的最佳对策。注意,“转换”才是关键。后来的失败,并非隆中对战略指导上的失误,有其他的原因:关羽在执行上的失误,而且历史上诸葛亮本人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也不是一个一流的将军。但是在战略层面,隆中对是无可指责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