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眼白 海心明

故事像飞鱼般 从时间的静深中闪过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历史那些事儿(二)

(2009-09-13 20:26:14) 下一个

类似的轻松说史成了一种潮流,最近又读了一本《孟子他说》。语言上,《孟子他说》也是循着《明朝那些事儿》的套路,“深入浅出说历史”。 就好像自认为相貌英俊的导演当仁不让演了主角,熊老师也不甘寂寞,时不时出来跑跑龙套,扮个鬼脸什么的。有时更成了小品主演,山南海北,那叫一个乱侃,孟子老先生充其量只是他的配角。可叹如今孟大师的版权早已过期,形象没有商业价值,所以实在是也插不上嘴了。 

平心而论,熊老师的小品比春晚还是好看许多。不仅山东快书唱的响亮,股市投资策略也是急人所需,与时俱进。作者有言“用历史擦亮思想“,光说小品品味不够,就算是再谈笑,也还得点睛吧。于是常常需要跳出传统的儒家框架,校正历史教科书后遗症。 

书中提到的两件事在我看起来很有意思,似乎可以产生某种对比,。其一是“扬州十日”。扬州城在清军夺城之后,曾经被屠城十日。“据焚尸薄记载的数字,扬州城内总死亡人数有八十万上下。这还不包括投井投河,闭户自焚,以及在偏僻处自缢的死者。”南京大屠杀是三十万,可见扬州屠城的惨烈。 

清军入城之前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温软悠闲的扬州,也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繁华城市。一场浩劫,城市尽如鬼城。 

然而,如此的惨象,不久就被人遗忘了。仅八年之后,诗人吴梅村途径扬州,只见一派莺歌燕舞,楼观亭台,处处繁华生平。Life will go on. 似乎没有谁好怪罪的。而残暴清军后来也演变成了当之无愧的祖国大清。四百年之后,有无数的满清子民为了保卫辫子而奋战,而清初的一部“剃发令“,曾使同样志高胆壮的民族义士人头落地。这之间的反讽,恐怕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么简单了。 

满清一度的强盛和版图的扩张,特别是康乾盛世那说不尽的风光,也使得无数子民心生骄傲。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民族大融合吧。可是,假如,当年清军未能成功攻城略地,被汉人扫回了老家,那他们在史书上/电视里,也就不过是些面目可疑的蛮夷贼寇罢了,哪里来的皇家气派,呼啦啦一片扑倒山呼万岁,皇上顺势来个优美的转身——

音乐达到高潮。。。(——此处插入广告)

闲话少说,说起外族的统治,蒙古人在南宋末年不是也有过惨烈的屠城之举吗。不过蒙古王成吉思汗如今堂堂成了我中华民族一位英雄人物,实在归功于当年的版图无敌威风凛凛。至于杀了多少南宋子民,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谁让他是伟人呢?我们对伟人总是格外宽容的。

至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可以跟着蒙古王风光一回。

事件之二是睢阳守城。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城内粮草断绝,张巡杀了自己的小妾,许远杀了自己的书童,给大家做肉汤喝。不知道滋味怎样,大概比饿着肚子强。后来据说守军坚贞不屈,城内人易子而食,前后吃了三万人,守城两年,最终寡不敌众,城破。晚唐韩愈大师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所欲忠者,国与君耳“,在忠君爱国的大旗之下,吃人也是要吃的。

如此极端的忠君爱国,成大义而废人命,怎么就挺不过那扬州的八年,将家国恨轻易地抛弃了呐?是因为这城人和那城人的不同?

孟圣人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凛然正气,和“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被流传膜拜千年以后,居然产出了这么一个爱国以至于吃人的怪胎。封建王朝不必提,当下偶尔到个论坛看相关话题,留言大多对守城英雄表示无上敬佩。大家对这悲壮而大义的事件非常理解,不得已而为之呀。这足以说明,我们中华民族一贯是很爱国的,而且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继续这样爱下去。

草民,自己是草,也视人如草。

只是这晚唐气数已尽,虽然安史之乱得以平息,不过又苟延残喘了那么一二百年,终归江山易主,大唐王朝烟消云散。仁人义士们只好接着充满理想地为大宋鞠躬尽瘁了。

中国历史上清风明月的事实在是太少,而明着吃人、暗着吃人和为吃人喝彩的,倒是满篇皆是。 如果戏说或者大什么帝国的电视看多了,倒也会产生出美好的幻像。觉得我们煌煌大国,五千年文明;上亲下慈,忠孝节义;古有明君,今更辉煌。

前途不可限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