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眼白 海心明

故事像飞鱼般 从时间的静深中闪过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线之间

(2008-08-17 22:43:08) 下一个

《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子》(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Prince Caspian)是根据鲁益师(C.S.Lewis)名作改编的纳尼亚传奇第二部。迪斯尼公司动用了不俗的动画制作,复现森林中的精灵世界,讲述了关于信心、忠诚、帮助和勇气的故事。整个精灵世界的视觉效果虽然不如第一集《冰雪女王》所带来的惊艳,故事还是相当好看的。比起第一集,情节和人物都逐渐复杂,人性的善与恶参差登场,动画效果自然流畅。其中有两个场景很有意思:

【场景一】四兄妹在森林中赶路,却找不到尽快进入纳尼亚的道路。这时最小的露西看见狮王阿斯兰现身给她指路,但是彼得、苏珊和埃德蒙认为那是露西的幻想。于是一行人仍旧按原计划前行,直到发现无法在敌人(勋爵)部队之前到达,而露西这时证实了狮王所指示的道路。苏珊很惊奇,问露西:“你怎么看到的?我们为什么看不到?”露西说:“你不相信,当然就看不到了”。最后,在千钧一发的两军对峙之中,纳尼亚部队因着有了狮王阿斯兰的帮助,大获全胜。而这时只有露西才能寻找到狮王。

【场景二】第一次突袭失败,纳尼亚世界损失惨重,凯斯宾王子几乎丧失了信心。魔鬼们蠢蠢欲动,在地宫中勾引他。而冰雪女王这时阴魂回归,以帮助凯斯宾王子夺回城堡为诱饵,诱惑他出卖自己的灵魂。

像《魔戒》一样,这个精灵王国和童话世界的故事,捧出的并不是简单无味的儿童快餐。每个成人都可以在这两个场景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苏珊等人为什么看不到狮王现身?因为他们没有露西的那种信心;凯斯宾王子与冰雪女王的交易,也就是无助的人希望丧失而欲望坚挺时随从恶而行的一刹那的堕落。

 

人只能看到自己所相信的

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其实并不客观。对于同样的情境,不同的人会做出差异很大的解释,罗生门的故事每天在不同的头脑和言语境界中上演着。人们接触信息的过程,不自觉地过滤掉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而重视那些自己已经相信或愿意相信的;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先前所持的观点。

至于人是如何建立起自己最初的观点和信心的,则是个有关心理,利益环境和许多其他微妙因素,无法轻易解释的过程。

这种似乎是无意识的取舍使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寸步难行:观点不同,视角有异,导致对信息的取舍不同,因而差距越来越大;而观点相近的,则会在一次次相同的取舍中验证彼此,而坚固了凝聚力。因此,看起来世间人人都在讲理,却理理不同,无法沟通。能够给对方一个说话的机会已经是些有风度的了,很多时候则是党同伐异,相互诟病。没有人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冷静。

所以,如果你没有看见狮王,那可能是因为你不相信它的存在。 

 

信与不信在一线之间

回想起我刚信主的时候,会非常激动地和别人“探讨”信仰问题。谁都知道,这实在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是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也是心理问题,还可以是考古问题,文化问题,逻辑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爱好讲理的我总能碰上这样的机会。不过探讨探讨就碰到死结,十句下来难免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双方只好在战火昭彰之前偃旗息鼓,以免伤了和气。

我当时很不明白的是:耶稣的事迹是这么的显而易见,处处都有证据,为什么很多人就是不能认真研究,以客观的态度承认呢?《圣经》是这么好的一本书,为什么很多人都不为之感动,而轻易否认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对从逻辑上,实证上证明神感到有些倦怠了。倒不是对神的存在存疑,而是随着信仰的深入,渐渐地对生命经历的繁杂体验有了多方位的视点,以前那种理直气壮的血气方刚,夹杂些真理在我手的骄傲,都渐渐温柔下来,平静下来了。

信与不信,其实是站在两个完全不可互容的原点之上的两个非常世界,从一开始,就无法相互沟通。对于信这一原点生发出的世界,“神是否能造一块祂自己也无法举起的石头”这类问题从不可能存在;而对于不信这原点支配的世界来说,先让神显示给我看才信也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去年ABC电视台曾给出了20分钟深夜黄金时间让两名基督徒和两名无神论者辩论。其实这种辩论是不可能分出个胜负高下的,顶多也就是给了某些人展示口才的舞台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信所看见的是信的眼睛所造成的幻像吗?

不是的。虽然对于另一个世界的不信者,可能看起来是如此。但是信心所对应的不是物质和现实世界,而是一个奇妙又真实的灵魂领地。信的眼睛所引领的也是对这个领地的关照和探索。它存在于以科学为经纬的物理世界之外,对它的表述和体验也不能以纯粹科学、数学和逻辑来统领。事实上,科学所织造的恐怕只限于物质和现实世界。而习惯于现实中生活的人们,对于不同于科学的体验方法,总会感觉有些别扭。可是科学至上的人们,谁能够完全否认或证伪灵魂的存在呢?至多也只是不相信罢了。在灵魂的王国,科学主义自然要从宝座上暂时隐退了。

我们的世界过于重视科学,而轻忽灵魂。但圣经上说:神是个灵。所以神不以物质的方式展现祂自己。祂透过心灵与人们沟通。祂并非不可能显现于现实世界,不过祂的本质使祂更多地以另一形态介入人们的生活。这种心灵感动的介入并非那么令人不安,总需要科学来验明正身。

耶稣说“我不属于这个世界”。不仅祂的形体,祂的生命和价值都在物质世界以外。耶稣奇妙的一点就在于祂的“不可理喻”。这个世界崇尚公平,付出和回报的均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是耶稣却近乎软弱地说:爱你的敌人。他也在同一个讲求强势充满竞争的世上说:我的心里柔和谦卑。谦卑和软弱通常是遭人厌弃的,然而泰戈尔说:当我们最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We come nearest to the great when we are great in humility.

站在两个世界的原点,信与不信只在一线之间。

对于曾经认真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来说,这世界很多时候看起来令人沮丧甚至绝望:真正的公平摇摇欲坠,良善和恶毒似乎也随时可向对方倒戈。每人都需要寻求精神支撑,来完成今世的旅程,可是人们却获得不同的答案。有人问本世纪著名的无神论者Richard Dawkins:如果没有神,我们哪儿来的希望?“If there is no God, how can we keep a sense of hope living in this world?”他回答说 “The Universe doesn’t owe you a sense of hope.”

无神论者选择了没有希望的宇宙,因此不可能看到希望。也许他经过有限的思考,认为这样的生活更为冷静和理智;或者,只是顺习一种惯性。而相信的人,就站在了另一个原点,可以没有遮拦地看见信仰世界的风景。在这里,神是最终的仲裁,最良善的化身,最高的道德,最完满的智慧。祂的存在使人看到希望,在世界之外的更恒久的盼望。

然而,这两样选择的起点并没有什么头脑智商的高下之分,甚至没有性格和品格的高下之分。分别只是,你相信,还是不相信最终的希望。你相信,就看见,像露西一样。

 

多马的故事

对于耶稣,人类常有多马的疑虑。

多马在耶稣向其他门徒显现之后,表示怀疑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总不信。”后来耶稣果然出现在他面前,说:伸过你的指头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怀疑,总要信。多马:“我的主!我的神!”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