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眼白 海心明

故事像飞鱼般 从时间的静深中闪过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爱:如此颠覆世俗——“奇特的爱情”观后

(2008-07-25 13:52:00) 下一个
作者:罗博学 http://my1510.cn/article.php?b6083403e186d811

只有爱会产生爱与爱的完全形态。

——盖恩夫人

【1:爱情原生态 】

21日晚浙江卫视公民行动的主人公是一对常人难以理解的情侣组合:三十而立的李玉成和年过七旬的妻子马玉琴。马玉琴四十多岁演出二人转时,李玉成还在读小学。当年马玉琴在舞台上的风采给小玉成留下不能忘却的记忆,马玉琴极具民间艺术风格的二人转,深深吸引了对艺术同样怀有梦想的李玉成。从此一种奇特爱恋的火花开始在男人心中蔓延,谁能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竟然在爱中相遇,在爱中彼此建立,任何世俗的反对与蔑视,至亲的疏离与邻舍的恶意谩骂,似乎在他们情比金坚的爱情面前都已黯然失色。他们为了爱付出一切,被家人当作怪物一般逐出家门。他们在村头搭起了一座茅草屋,既不通电也无水源。唯一的照明是一秉灯烛,饮水时需要步行去村里的深井里打水喝,最困难时以乞讨和捡破烂为生。两个人就这样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辛的十年。那间小茅屋,最新鲜而颇具含量的也许就是李玉成和马玉琴结婚时的婚纱照。

当李玉成偕妻子马玉琴作客《公民行动》,我无法相信自己的感官直觉。这是我第一次收看东方月主持的浙江卫视名牌栏目《公民行动》,也是第一次在主人公的叙述中陪同他们经历了一场现代社会的奇异爱恋与个体的内心变革。按着我对异性的审美观,马玉琴无论如何也算不上绝色佳人,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可以在大脑中简单勾画出一个乡村老太的真实轮廓。他爱她,她说谁也不能够阻挡彼此爱的努力。他们的微笑与喜乐是真实的,源自东北人内心的对爱情的执着也无比动人。纵然马玉琴已沟壑纵深,她在爱情的力量下通过系列美容,依然对青春与美丽存在简单的幻想。她思想的开放与大度也显然与一个乡村老太迥异。她在节目中的穿着耀眼且颇具后现代风格。她有一个最平凡的心愿:让自己保留生命中最后的美丽,为他积攒一些存款,等她离开人世,玉成也可再觅新爱。

节目的末尾,李玉成和马玉琴再度携手演绎东北二人转。在毫无掺杂的爱的氛围中,他们拥抱在一起。

我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感动。

我从前为了弥补持之以恒的爱的冷漠,只能通过阅读穿越人类沧桑,企图在爱的遗失与追逐中寻觅人类精神成长的痕迹。我先后被人类渴望爱而没有爱,最终杜撰虚拟爱情的梁祝感动;被人类寻求光明与不朽,却颠覆爱与邪恶的聂小倩感动;甚至被超越生死,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而终结的《神雕侠侣》中的殉情白雕感动……但我如今在李玉成和马玉琴身上,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感动。

这是一次毫无渲染与包装的徒步旅行,甚至复原了爱情的原生状态。两个人在小茅屋中与世隔绝的十年生活,如未曾放逐的伊甸般是一道纯粹的风景。

【2:爱情必须被信仰】

这个时代真实的东西不多,到处都被假象与谎言充满。节目刚开始,我窃以为这又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或阴谋,无非是借以出名的手段。事实上,他们现在的确成了大众意识与公众舆论中的“名人”。当了解两个人极为真实的内心表述和生活经历,我认同他们的“出名”被各自在爱中的走向已经赋予了积极与崇高意义。他们在坚贞的爱情道路上,共同走向了天堂。

《公民行动》摄制组将此传奇爱恋命名为“奇特的爱情”。

当我们环顾身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氛围,我们会深感讶异!也许,李玉成和马玉琴的爱情奇特之处并不应定位在违反常规的“老妻少夫”。当下的老夫少妻也屡见不鲜,却鲜有对爱情极为忠贞的结合,人在私欲的促动下亵渎真爱的事例屡见不鲜,若是论奇特,此辈当是最奇特的组合。李玉成和马玉琴的“奇特”之处体现在他们面临生存的压力、生活的艰辛、世俗舆论的围攻……仍旧坚持对真爱的信仰。这在这个时代无论如何都是罕见的,甚至让常人无法理解。他们超越了物质层面对爱情的肤浅拥有,他们深入爱情的围城,但真正做到了攻而不破。法学家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在他们身上,其实也应验了如此一种相似的价值定位:“爱情必须被信仰,否则围城必败。”

爱情必须被信仰。信仰,关于永恒的爱,关于爱情的坚贞操守。唯有信仰,人的世界就是天的境界,人的心灵才被上帝赋予呼吸的契机。爱情如果建立于任何世俗的价值体系,那根本难以维系,甚至可以酿造人间悲剧的缘起与幻灭。李玉成和马玉琴没有任何世俗的推断与猜测,他们从俗世的罩子中跳将出来,他们只有爱。冰心说:有爱就有了一切;耶稣劝慰人们:住在我们里面的比这个世界还要大。

如此,便有了诗意的永恒;有了李玉成马玉琴超常的爱情形态。却仍然有很多实质上非正常的爱情形态以隐藏的方式逐步瓦解人的尊贵。在媒体的报道与眼目所及之处,我此前断定这是一个毫无真爱的世界。人们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枉自逍遥,自由思想的云涌以及后现代思潮对传统的解构,让人们一次次面临爱的遗失与人性的失落:年轻一代盛行三角恋爱、一夜情、多性伴侣、傍大款、包二奶……等等名目繁多的享乐盛筵。我们很难分清楚人类究竟步入文明还是走向野蛮,似乎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早已遍体鳞伤而自身毫无所知。我们的整体基因被下了“毒”,毒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隐藏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细胞中,等到集体毒发,便毁灭殆尽。我想起了林治平先生在“找人”旅途中的感慨:在历代的盛世狂欢中,“人”不见了,人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明天我们就要死了,所以今天吃喝快乐吧!”。

对比李玉成和马玉琴的爱恋,我变得无语。这对人类自认为正常的情爱观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警告。

【3:两种错位的审美观】

这个世界其实一直存在两种错位的审美观在历史的战场上激烈交战,它们演绎出动人或悲凉的故事情节。一种是世俗的审美观,一种可以命名为凌驾或超越世俗的审美观。

当李玉成向垂垂老矣倾慕不已的马玉琴求爱时,他无形中主张的是超越世俗的审美观。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她的长子比李玉成还要年长,在李玉成的心中,却如此美貌动人赋有风采。如果按心理学分析来看,李玉成也许有严重的恋母情结。在节目现场,他亲自推翻了这样的猜测。因此他对马玉琴的爱是真挚诚恳的。只有超越世俗的审美,能够让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有勇气为一场被世俗严重打压的爱情付出一切。在这样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面前,一切不可能的都将变为可能,一切荒诞的也都变为顺其自然并且有理可循。

圣经中的话很恰切的分离了世俗与超越世俗的审美观:“人看的是外表,神看的是内心。”

一切外在的美丽终将消散,每个人都以不同方式塑造属于自己的不朽。

我同时与父亲一起收看这期《公民行动》。我把一切思索隐藏于内,在父亲与我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下,我们很容易产生思想的分歧和冲突。他非常难以接受李玉成对马玉琴毫无保留的爱,对李玉成关于异性的选择与审美也难以认同,他甚至开始怀疑《公民行动》本身的取材和选题意义。父亲关于艺术性的审美其实仍然属于世俗的审美,他没有很好的完成超越世俗的审美定位。这也让我同时质疑艺术如果不与信仰联姻,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如果不透过“上帝的眼”看世界,我们永远不可能明白一些真相,也永远无法解释这个世界存在的合理与反常。就好像我们无法理解耶稣为什么会为仇敌祷告,为什么在受难前嘱咐祂的门徒要爱人如己,为逼迫他们的人祷告——耶稣被人们看作荒诞的人,却在历史上做出了并不荒诞的举动;我们同样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李玉成对马玉琴有着如此真挚而刻骨铭心的爱——李玉成是荒诞的人,在平凡困苦的生活中却自得其乐,在爱中行走。我认为:正是这样一种超越常规的爱恋,才值得当代人警醒并有所觉悟。这也是本期《公民行动》倡导奇特爱情的意义所在。

【4:向《公民行动》致敬】

看完了这期《公民行动》关于奇特爱情的叙述,下期预告中关注的是处于一个边缘群体的失落少女,她同样有自己的故事和辛酸,有青春的痛和迷茫。每一期《公民行动》其实都在践行并塑造爱与爱的完全形态。《公民行动》的取材与定位合理并且充满人道主义关怀。当代中国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急需的是在爱中唤醒公民意识的觉醒,在爱的行动中召回被社会遗忘、抛弃、冷落的生命与群体。不仅仅是512地震中的受难家眷需要爱,仍有很多生命流浪在“精神地震”的后遗症和恐慌中。他们需要天的感召,需要人的拥抱;就在你的身边,也在我的身边。如此,一个被“天道”成就的大写的中国,才会抵达日新月异之境而不自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