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小筑

小小地方,贴着海姑娘我喜欢的文章和帖子 此博客为海姑娘的个人好贴转摘博客
正文

“中国制造”的风向标在哪里?(zt)

(2005-08-17 03:11:48) 下一个
从手可提拿的袜子到车载船运的彩电,从活泼可人的玩具到风情万种的睡裙,从玲珑剔透的打火机到轻便快捷的山地车……当一件件“中国制造”昂扬走进异国他乡时,将智慧和汗水浸入其中的国人无不为此击掌称快。然而,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步难。在一个充满怪异与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正在遭受着多种力量的阻击与挑衅。 遭遇隐性贸易保护阻击 三年前的“入世”曾带给我惊喜和期望,几乎所有的中国出口商都认为从此可以踏上一条充满阳光的康庄大道。但眼前的残酷事实却击碎了人们编织好的美梦。的确,在一个污浊横流、良莠难分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急需类似于WTO的全球化贸易组织,以拆除贸易壁垒,抑制贸易保护,进而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是,WTO并不是可以主宰万物的神灵,其规则的例外条款也使某些贸易保护具有了合法的外衣和可操作性。在诸如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逐渐被消除或约束的同时,新型翻版的隐性贸易保护措施应运而生。 历史往往会留下许多遗憾。为了顾全大局,在最终签署“入世”议定书时,中国接受了欧美只在15年的过渡期后才正式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妥协性条款,以致中国成为欧美常常瞄准的“反倾销”靶子;知识产权——一种最富杀伤力的武器,如今也被发达国家频繁使用。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出口贸易总额中,高新技术出口已经占到了出口的28%,中国出口产品在实现结构升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将愈发频繁;商业行为被政治妖魔化在时下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被演化为一种趋势。与过去“中国制造”被看成是中国掠夺国外资本、分流世界财富的布道所不同,如今更多的矛头则指向了“中国制造”影响了他国国家安全和当地百姓就业问题。其结果,“中国威胁论”的政治乌云始终在中国企业的海外上空弥漫盘旋。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因为遭遇美国参众两院议员到政府高官的政治干涉而至今未果。而由于担心美国政治力量的刁难,中国海尔竞购美国家电公司美泰也无疾而终。 出口贸易多元化洗牌势在必行 因噎废食乃企业之大忌。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作为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美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盟,是不能因为双方频繁的摩擦而轻言退出抑或放松了事,相反更应该纵横深入。但是,“中国制造”再也不能延续那种“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和低端作业——低端出口的传统贸易模式,而应该重新谋划和主动调整自己的市场进攻策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的技术研发,以技术力量带动产品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以全面改写 “中国制造=低质低价=倾销”的贸易形象。 与此同时,通过资本层面的合作以分散出口贸易风险不失为中国企业拓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可行之道。这种推理的最新版本就是美国国际纺织集团日前联手中国香港永新集团在浙江省嘉兴投资建立康龙纺织有限公司。根据协议,该公司的产品将全部销售到美国。合作往往双赢,通过变“单打”为“双打”,“中国制造”走出海外御险的筹码也会随之加重。 然而全面地分析,决定中国企业贸易命运的“生死牌”并非只有一种打法。必须承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欧美国家的区域贸易保护之风还会甚嚣尘上,而且风险正逐步向中国集中。这种危急状态决定了“中国制造”应当快速进行出口贸易多元化的洗牌。其中东盟、非洲和拉美都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新的贸易对象。 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巨大的国内市场 不过,在笔者看来,“中国制造”的根应该还是在国内。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曾引导着中国企业在出口大道上不知疲倦地狂奔,以致快要撞破他国贸易的“天花板”还浑然不觉。但中国企业并非是国际市场上财富盛宴的真正大赢家。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目前中国企业绝大多数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间环节,参与全部利润分配还不到10%。也许少就少吧,但现在的问题是,当中国渐渐成为世界“加工车间”时,当我们为美欧等提供了廉价的物品时,当我们用赚来的微薄利润购买欧美债券时,却依然招来了他们蛮横的贸易制裁。也许我们能与对手分庭抗礼,然而,地盘在别人手里,指望他们不断地开放市场、不断地让出那些已经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显然只是痴人说梦。 梦总有醒来的时候。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在于它巨大的、潜在的国内市场。因此,中国企业在练好自身“内功”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国内市场的开发。 经济结构升级从而推动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已成为中国城市的亮点。资料表明,在城市,未来对数字家电、通讯产品、汽车等高档商品需求将出现年均约10%左右的滚动增长;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由2000年的30.4%提高到45%,城市人口将由2000年的4.46亿人增加到6.28亿人,10年内将有1.5亿~2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从而构成了对日用消费品和耐用商品的强大需求拉力。 随着国家区域战略重心逐步转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将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而且将培植出强大的消费引擎。资料表明,2004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1732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东部地区的49.2%。有专家作过计算,如果人均消费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那么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将增加消费需求5120亿元;如果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将增加消费需求12960亿元。对于如此庞大的消费潜力,谁能够将其率先拢入怀抱,谁就能够控制未来中国市场的“制高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