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锦绣江南之七:国清讲寺(图)

(2007-02-03 16:51:47) 下一个
宁波天童寺回来的第二个早上,大家一起去天台县的国清寺。清寺坐落在天台山南麓,北离天台县城3.5公里。寺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座国清寺。因为从建筑学角度看,国清寺非常有特色。它主要表现在风水与传说的融合,独特的建筑布局,庄重朴实的艺术手法,明快的空间变化和过渡空间等方面。

中国的佛寺一般分为三种:即禅寺、律寺与讲寺。国清寺属于佛教讲寺。

寺院的选址一般都很精心,它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如环境、水源、交通和其它社会因素。国清寺也不例外,而“清、奇、古、幽”则基本上可以反映它的概貌。

天台山脉蜿蜒至国清寺外围,有五峰耸歭,形成一道环形屏障。寺西灵芝峰;登峰可遍览国清寺全景。寺前祥云峰,山中有历代高僧安息的墓地。寺后八桂峰,国清寺即布于八桂峰脚南向山坡上。寺西北面映霞峰,为五峰之最。东北方向为灵禽峰。

五峰的山势位置与国清寺的关系十分协调、和谐。北面山峰高耸,山势陡峭,特别是西北方向的映霞峰,作为国清寺的天然屏障,抵御着冬季的寒风。险峻的八桂峰延伸到山脚处,生成一片比较平缓的南向山坡,作为建寺的基地,此处朝阳开敞。在东南方向灵禽峰与祥云峰之间,有一条相当开阔的山谷,成为引风道。使国清寺在炎夏能得到东南风的吹拂。西南方向,即县城通向寺院的进口方向,有一片开阔地.开阔地前方有一小山,曰“木鱼”,为进入国清寺的第一道大门。



国清寺址的优越,还在于寺院两侧有溪流相夹萦流.东溪发源于龙王堂,此水常年清澈见底。西溪溯于黄泥岗,水质混浊,沿八桂峰与映霞峰之间向南直泻,与东溪汇合于寺前丰于桥下。两溪一清一混,合流几十米,形成“双涧回澜”胜景,既是国清寺的生活水源。又是天然“护城河”。



寺与塔象是孪生的兄弟,但寺与塔的位置在总体上各有各的摆法.因清寺与国清寺塔的总体关系别开生面.极富节奏感。从天台城至国清寺一路行来;塔影忽隐忽现,直至步近国清寺前第一道大门木鱼山,塔的雄姿才全部扑入游人的眼帘。寺塔矗立于祥云峰西麓,寺前干道右侧的山坡上,塔身高59.6米。而一式七座相轮宝塔排列在寺塔的下方,好象在迎候远道而来的贵宾。



寺塔和七佛塔一高一矮,一竖一横。竖的简洁挺拔,直耸云霄,红砖与蓝天相映;横的连绵起伏,绰约多姿。绿树与白石互衬,在体量、造形,线条、色彩上都形成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穿过七塔,至国清寺的第二道大门--“五峰胜景”亭。国清寺土黄色围墙在树荫里隐约可见。穿过一段依山傍水的卵石路,走过一座块石砌筑的单拱桥--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豁然横陈于前。此时,寺门在何处,还不得而知。从寺塔至山门不过250米,却移步换景。目不暇接。



一般的寺庙大门正开,但国清寺的大门却不是正开,而是朝东侧开,不同寻常。这样做,有着多种道理。这里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解说。

国清寺的中轴线,正对八桂峰顶,与山脊一脉相承,这是一条“风水脉”。据《地理直指原真》载:寺院的开门之法“亦依《八宅周书》例。然坎、艮、震、巽、离、坤、兑七山可开正门,惟乾山一局、辰、巽、巳三向不可开正门,或从青龙首己位出入,或从白虎首已上开门”。国清寺大门的开法,正是“风水”对寺院开门规定的典型体现。

国清寺山门的开法,作用不仅于此,更重要的在于增加了空间的变化。它在形式上虽然只是转了一个弯,多走了十几步步,但在感觉上就不同了,使寺院更具含蓄幽深之特色。



国清寺建筑共有四条轴线,中间为主轴线线,西面一轴线,东面二轴线。全寺主要建筑30余座殿、堂、楼、室,分别置于四条轴线上。每条轴线上,又有一系列横向轴线。

主要建筑如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大雄宝殿前设一横向轴线,东为观日楼、西为祖堂;雨花殿前设一条横向轴线,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大雄宝殿是因清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殿宇,也是全寺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顶棚为方形藻井,四周二层斗拱,下层为一斗三升斗拱、上层为五重翘斗拱。这样设计,更突出了主空间的气氛。



西轴线为次要建筑。有藏经阁、讲经堂、罗汉堂、三圣殿及安养堂、讲经堂前一横向轴线,东为三贤殿,西为栖霞殿;三圣殿前一横向轴线,东为延寿堂,西为塔碑楼。



东面二条轴线则为接宾、生活方面的建筑,东一轴线上布置有迎塔楼、方丈楼、斋堂、田房寮;东二轴线上布置修竹轩,禅堂及客堂等。



从建筑的结构、布局看,轴线的主次安排明确。在各条轴线上的建筑功能清楚,但在具体布局上却又自由灵活。全寺建筑布局虽在原则上受轴线制约。但全寺建筑平面随地形而高低起伏,每条纵曲线上的建筑物由前至后逐步长高。尽端则以一座主要建筑物作为收尾。



全寺30余幢建筑计12620平方米,分别由50多个大小不同、形式不一、格调各异的院子组合而成。而这些院子又用各式各样的廊厅、穿堂联系成一个整体。国清寺建筑中用以联系各个大小院落的“廊”,也是浙江民居建造中通常采用的处理手法。全寺不同形式的廊。归纳起来,全寺廊的形式有:
①桃檐廊,如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等。
②连檐柱廊,如禅堂,祖堂的外廊。



③重檐柱廊,如观音殿、罗汉堂的前廊。



④双层柱廊。如法堂、方丈楼、迎塔楼前廊。



⑤连檐双层房单层柱廊。如观月楼前廊。



⑥骑马廊,如大悲楼东廊,返照楼前廊。



⑦挑楼骑马廊,如方丈楼与修竹轩的后廊。
⑧挑檐廊,如观音殿、罗汉堂后廊。



以上八类均为外廊,从平面形式上还有回廊以及穿堂,过厅等过渡交通联系的形式。

建筑、柱廊、围墙以及踏级等,均可构成空间,人进入建筑--包括室外庭院,所体验到的不同感受--亲切的、庄严的、轻松的、舒畅的,就是靠不同空间的构成而产生的。

不同的建筑需要不同的空间气氛。寺院殿堂部分需要肃穆有神秘感的空间,僧居部分需要宁静有居住气氛的空间,接待部分需要明亮亲切的空间。



一个院子围以实墙,是空间的封闭,便与相邻的空间截然分开。寺院中的僧居部分多为封闭空间。如静观堂是封闭式空间,而与之紧邻的妙法堂则为噪杂空间。静观堂内清静、幽雅、不受妙法堂鼓、钹、诵唱的干扰,加上屋面形式的高低错落,空间组合上大小、明暗的搭配,使之内部居住气氛十分浓厚。



墙上开以漏窗,门洞等是对相邻空间的渗透,如三圣殿与安养堂以半开敞的漏室围墙相隔,两个空间彼此渗透。在围墙的敞开部分,设以水池,使两个空间之间视线相通,而又不能走通。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似一个大空洞,在具体处理上却又似两个空间,这是建筑模糊性的一种处理手法。

在空间四周围以半敞廊,是空间感觉上的扩大,如雨花殿至大雄宝殿之间,四周围以半开敞柱廊,使主空间更感扩大,也增加了空间气氛的热烈感。



如在空间之间隔之全开敞廊,即为空间的延伸。如弥勒殿至大雄宝殿之间,虽然在中间隔了一个雨花殿分为两个空间,而实际上由于雨花殿两侧的空廊,使这两个空间通连成一个大空间。



人在一定的空间中,总是沿着一定的路线活动着,随着时间与距离的延伸,运用不同的手法、可以构成给人以不同感受的空间。这些空间在整个活动路线上又互相贯通,是随时间与距离变化的空间变异与流通。

国清寺四条纵向轴线,能够沿轴线方向贯通的就是中轴线,这是全寺宗教活动的最主要部分。沿着这条轴线一路前进,随着地形、踏级、墙垣、建筑及柱廓等的不同组合,这就使空间感觉产生了维妙的效果。



在整个国清寺的各个空间,都可“借”环抱国清寺的五蜂胜景。在灵芝蜂顶灵芝亭可鸟瞰国清寺全景,而在国清寺的各个院落里也可抬头见这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灵芝亭。迎塔楼位于东一轴线的最后部,地勢最高,站在迎塔楼走廊上,挺拔的隋塔上半身姿影历历在望。隋梅园中,隋梅的上半身俯卧于围墙上,探身于月桂寮空间内。使月桂寮借到隋梅之景。



在弥勒殿前右侧,西轴线最前面,布置了一个“鱼乐园”,以圆形放生池为主,周围环以花木。



西侧高台上建一清心亭,北面紧邻的是安养堂,西望灵芝峰,前对祥云峰,园中之景又借了两峰之景,清心亭居高临下,全园景色尽收眼底。



国清寺建筑是风水与传说融合的产物,国清寺的选址,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风水所说的选择方法.其所处地形五峰环抱,双涧回流,是风水中的最佳地形,即风水家们所谓的“四灵”式地形;从建筑来看,国清寺山门外的七佛塔,在风水中象征着七星之象,丰干桥是风水所说的水口关锁,而殿堂的布置亦是风水干预的结果。
国清寺的许多殿堂和景观,如雨花殿、伽兰殿、锡杖泉等,几乎都有美丽迷人的传说。更增添了国清寺的无限魅力和佛教所宣扬的神秘性。



国清寺建筑的空间变化是明快的,有着抑扬顿挫的旋律。在整条中轴线上,如果把进入大门前的空旷地,也称为一个空间的话,那么沿中轴线一路行来,在空间效果上,就有扬--抑--扬--抑--扬的节奏。第一空间的“抑”是为突出弥勒殿空间的“扬”。而雨花殿后空间的“抑”更增强了观音殿主空间的“扬”。



国清寺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座大型佛教建筑群,李白曾有“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普照寺》)之誉。它的选址,总体构思、平面布局。空间变化、艺术特色及许多独特的处理手法,对现在和将来的建筑艺术,均有借鉴意义。

非常希望有机会到天台的朋友好好欣赏一番这座多姿多彩的国清寺。

(注: 本文大量采用剪辑了来自网络的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