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绍兴民谣 (图)

(2007-02-03 16:51:46) 下一个


本来琢磨着马兰头拿来拌豆腐乾的,但是进了亚洲店也忘了买。年纪大了,脑子有时候不好使。於是拉了芦笋垫背。味道当然没法比,但是好歹也算吃了回马兰头。

以下为转载:

马兰头:又称马郎头、路边菊、红梗菜、鸡儿菜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摘其嫩茎叶头作为蔬菜,故有此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超过营养丰富的菠菜。马兰头维生素A的含量超过番茄,维生素C含量超过柑桔类水果。中医学认为马兰头性凉味辛,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消肿的功效。经常吃马兰头,对高血压、咽喉炎、急性肝炎、扁桃体炎等许多疾病都有好处。既可炒食或凉拌,也可晒成干菜备用。用嫩马兰头与嫩笋片同炒,其味清香;马兰头氽后切末,与熟鸡肉末、熟火腿末,加入精盐、白糖,浇上麻油拌匀,其味更佳;红烧肉或红烧丸子,将熟马兰头垫底,有荤有素,色、香、味俱佳;马兰头洗净后,挤干切末,加入肉馅,包蛋卷,馄饨或饺子,鲜美爽口,清香诱人。

--------*---挑荠菜马兰头---*------

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这首绍兴人耳熟能详的歌谣,由一代又一代的绍兴儿童传唱至今。歌词首名“荠菜马兰头”系绍兴的两种野菜,前者叶小而细,花白
色,后者学名马兰,叶较阔,边缘有粗锯齿,花紫色。越地之人在孩提时代大都有在春天到郊外采荠菜、马兰头的经历,这一风俗在绍兴当地叫“挑荠菜马兰头”。即使是耄耄之人,只要一听到这首儿歌,不少人就会陶醉于儿时的生活情景之中,有的甚至还会瘪嘴缺牙地跟着吟诵起来。
挑者,用尖器挑出之意也。唐代杜荀鹤《山中寡妇》诗有”时挑野草和根煮”之句,可见“挑”字倒也并非十足的土语方言。但此字绍兴人读tido,与煮开水用“铫子”之“铫”同音。荠菜和马兰头为一年、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习性喜温也较耐
阴,春天一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便篷蓬勃勃地到处生长出来。有的在路边拥成几簇,有的在地头连成一片,因其嫩叶可食,所以它们就成了绍兴人春日饭桌上的一道佳肴。
仲春二月,春风吹佛纸鸢,柳枝绽出新芽,被寒冷禁锢了—个冬天的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变得日甚一日。冬日取暖用的铜火熜捧在于中已变得过于沉重,屋檐下的几缕阳光也已显得过于纤细,乍暖还寒季节的锋面雨更是过于绵长。于是,有了到郊外走一走的动议。春天的日历是挂在田野里的,最先想去翻功这张日历的往往会是少女。但少女是个敏感的年龄段、她们心中小藏着太多的奥秘,她们也最怕大人窥破奥秘。那就去怂恿弟弟妹妹,理由是采荠菜马兰头。相比之下,父母对弟弟妹妹要宽容得多,会说,去吧,去吧!让姐姐带着去。于是静态的田野里多了一道动态的风景。
脱下臃肿的冬装,换上艳丽的春服,拎一只小扁篮,拿一把小剪刀,姑嫂结伴,妯娌同行。向阳的河堤上,戽水埠头,田垄里,处处可见争先恐后挑荠菜、马兰头的人。弟弟妹妹早已忘了出行时的初衷,一直到日头西斜他们还在草籽田里忘情地翻着筋斗。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到“二月朔谓之中和节。民间尚以青囊盛百谷瓜果子种,互相遗送,为献生子。禁中官女以百草斗戏。”同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挑菜》中也说:“二月一日谓之中和节。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这些记载,或可间接地证明挑荠菜马兰头之类野菜这一风俗,连禁中宫女都得到时应景,足见其源远流长。
荠菜、马兰头食用非常简单。洗净后在清水里一煮,迅速捞起,挤干水分,与柯桥豆腐干一起切成细丁拌和,放上盐,浇上几滴麻油,食用起来鲜洁爽口,一家人围坐一起尝鲜,真可以说是“秀色可餐”了。
过去也有专门挑荠菜、马兰头换钱的农家妇女。春雨初霁,绍兴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听到“卖荠菜马兰头哉!”的吆喝,越语古韵古声,远远近近,此起彼伏,很能使人想起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