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

探索生活, 感悟人生
正文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对死难者悼念的不同

(2009-05-31 11:12:40) 下一个

 

          转眼间来美已快五年了,由于中美存在较大的历史文化差异,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诸多的不便,与人交流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羞于与老板在薪水方面讨价还价、以及不习惯教会热心人士不断地传教等等。通过最初的不适应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逐步有了些体会和感悟,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是一个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多种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政治上采用民主议会和权力制衡制度,思想上以宗教文化为基础的神传文化和个人价值体系,经济上携现代西方文明和自由经济模式,以及科教文化方面近现代一直推行大科技大教育战略而领跑世界。

         在众多差异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美国对在历次战争和重大灾难中牺牲或遇难的国人都会给与隆重的纪念,特别是镌刻和朗读他们的名字。国家级的有在首都华盛顿的两次大战、越战韩战和海湾战争纪念碑,小型的有来自城市甚至小镇的遇难者纪念碑,还有来自各大学的毕业校友几年墙,他们都永远地刻上他们的名字供后人悼念。记得几年前刚到纽约,在世贸遗址纪念911遇难者集会上,主要仪式是让遇难者家属大声朗读两千多名遇难者名单和随后的献花,没有官员的讲话,聚会及其简单而隆重。听说今年的国殇日,在加州有一个纪念活动,请百余名志愿者花了十多天时间就做一件事,朗读美国自独立战争以来历次战争中捐躯的士兵名单。因此,这就很好理解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宣扬的不惜代价捍卫正义良知和个人价值观的深刻含义。这看似平常的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她无论对逝人还是生者都是巨大的道义支持和人文关怀。遗憾的是在国内,我们鲜有看到在战争中牺牲和灾害中遇难同胞的大名单纪念碑,有的只是无名英雄纪念碑。同样,在美国国殇日前,正值中国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众多活动当属国家领导人参加的震中遗址的祭奠活动最为瞩目,看过直播后第一感觉是庄重肃穆,但比较之下还是有点不同的看法,第一是否有必要铺上长长的红地毯,我们知道铺红地毯一般是重大节日和高规格国家礼仪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它是礼遇逝者还是领导人;第二我们一贯性的领导讲话,如果一定不能少,能否少点套话多点具体的安抚;第三是否有能力和智慧在地震一年以后统计出有多少同胞遇难和尽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如果是这样的话,特别在这特殊的祭奠日子里,我想遇难同胞的在天之灵会得到更好的慰藉,也是对幸存者和他们家属以更大的人文关怀。

         诚然,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有其独有的人文价值体系,但其核心的个人价值观具有普遍的认同。悠久的中国历史融会了儒道思想和佛教文化,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和独特的人文价值体系,只是在近现代的百年文化碰撞和交汇中,有的被传承了、发扬了,更多的被割裂了、扭曲了。正如有识之士疾呼,要回归传统文化,重建儒道思想和价值体系。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更加开放进步的中国正向我们走来,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人有能力和智慧在建设强大国家硬实力的同时,必将构筑起新的人文价值体系,总有一天在我们的宪法里,也应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来是平等的,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人人都享有天赋的权利------。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同样可以镌刻或大声朗读名字的方式、或其它更加人性化关怀的方式,来悼念我们的死难同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