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平诗稿

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
个人资料
正文

曲未平律诗自选集(八)

(2015-07-02 11:37:33) 下一个

故乡溱潼纪游(2013

一.
溱潼古镇是吾乡,六秩归来趁晚阳。
三地堂亲迎远客;一厅笑语慰离肠。
呼来簖蟹尝苏酒;啖罢风菱待粥香。
更喜广场同散步,健身歌舞看徐娘。 

二.
汉瓦秦砖失旧家,犹从小巷觅芳华。
地灵竟碧无根树;气暖真催万朵茶。
李氏门庭瞻业绩;高家笔墨走龙蛇。
沉吟我亦同乡里,忝向琼枝缀一花。
(镇内有唐代古槐,几无根,然枝荣叶茂。有宋代茶树,逢春花开万朵。李氏,中科院院士李德仁李德义兄弟。高家,书法家考古学家高二适故居,都在镇中)

三.
湿地湖光入眼中,蒹葭蓬岛色葱茏。
波迎丹鹤来云翳;篙点轻舟入彩虹。
十里长桥浮碧浪;一尊高塔顶天风。
登临几顾垂杨岸,欲卜新楼作舍翁。

四.
还乡闻说水云楼,小径寻来适仲秋。
风雨飞檐悲劫难;烟霞画阁费吟讴。
词章俊彩堪传世;寺院空明未解愁。
莫道新容非古貌,江山文藻自风流。
(水云楼建于宋。宋吏部尚书储巏曾在此读书,清代词人蒋春霖久居于此,其词集即名《水云楼》。楼毁于文革,现重建。楼旁有古老的寿圣寺)

五.
楼名聚景对江天,屋顶铺泥小种田。
菜碧鸡毛微浥露;藤缠虎耳半遮椽。
贮将清雨肥葱韭;摘得新蔬奉客筵。
难舍临岐劳馈赠,叮咛重聚待他年。
(堂亲乃当地名厨,家有小楼临湖,镇上文人赐名“聚景楼”。堂亲屋顶平台种菜,饶有情趣)

参加友人葬礼归来(2013 

难堪春日送归人,青帐灵棺恍未真。
旬日病床犹把手;今朝天壤竟离分!
悲怀旧事萦新事;泪眼珠痕若雨痕。
自此年年当祭扫,好将温语慰秋坟。

早秋,和望兄韵(2013

赖有清风消溽暑,偷闲小圃步新凉。
花怜色淡犹依萼;叶恋青葱未染黄。
饮露寒蛩初自语;习飞劳雁待南翔。
疏篱喜见含苞菊,未及凝霜已散香。

马年述怀(2014

几番马到说成功,学海于今数转篷。
因爱求知劳晓夜;时防失察误杯弓。
酬勤天道珠能串;照眼声名业未空。
忙却此年当解辔,古稀门里作诗翁。

感怀(2014

去国卅年近,频惊岁月除。
他乡终入俗;故里未生疏。
室小驰心远;天高悯雁孤。
九旬父老在,时有盼归书。

北欧草(2014

劲草生欧北,秋冬色拒黄。
敢凭天性暖;可敌九霄霜。
质洁偕松柏;心齐得远长。
谁言青叶细,不改是芬芳。

沪上客教有感(2014

一.
邀来天外远,客教到江关。
自度半瓶水;唯传一片丹。
登堂谈体会;把卷察毫端。
觅得莘莘子,殷殷盼著鞭。

二.
无计逃劳碌,诚知鬓已斑。
穷经真白首;致远待新贤。
卖老防遗祸;交流莫记年。
青枝如劲挺,自可薄云天。 

上海浦东陆家嘴 (2014

漫步陆家嘴,高楼竞举天。
放观皆白领;入耳有洋言。
星暗灯如海;车豪各有钱。
唏嘘金茂下,曾是捕鱼滩。 

七十初度(2014,二选一)
果真七十到华颠,往事非烟聚眼前。
一世所凭唯进取;寸心无奈是维艰。
鬓斑未负青青髮;室陋能消日日安。
料得人谋谋已定,且随天命度天年。

(律诗整理就此带住。谢谢跟读的诗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曲未平' 的评论 :

知道“泡饭”,但如不是您解释,还真不知道在上海话里和“稀饭”同义。汉语方言,有些细微的区别只有当地人才知道。
曲未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阿留' 的评论 : 谢谢阿留!刚看了,了解了不少典故。溱潼也称存(读如群)中,一直知道,但小上海从未闻也。 待回上海时问问老爸。
曲未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阿留' 的评论 : 上海话里粥和稀饭还是不通用的。稀饭也叫泡饭,饭加水也。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关于您家乡地名的来历,也颇有意思。网上有篇文章,总结了一下各种说法,仅供您参考:

http://gxlb.guangxinet.cn/k/m/g_3.html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哈哈,看来各地用词还是略有区别。我有一位英语老师,江苏连云港人士,他说刚到东北上大学,在食堂指跟大师傅说:“师傅来份稀饭”。大师傅用看外星人的目光瞅了他一眼,朗声说道“这叫粥”。: ) 东北人一般不用“稀饭”这个词,而连云港当地则多称“粥”为“稀饭”,俺老爸的江西吉水方言也是如此。我查了下字典,好像也是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东北各地,方言也小有区别。比如我刚结婚,到大连LD家里,出去溜达时她姐姐给别人介绍我:“这是我小妹的对象”。我听了很诧异,因为根据哈尔滨的方言习惯,“对象”一般是没有结婚的男女朋友才这样称呼,而大连人则是无论结婚与否,只要是年轻夫妇,都可称对象。
曲未平 回复 悄悄话 小镇史倒没有考证过,有机会可问问当地文史馆的先生。粥和稀饭还是不一样的。一般说,粥是米慢慢熬出来的,稀饭是饭加水很快烧出来的。江浙吴一带两者都常食用。问好!谢谢留言。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再赏曲师珠玉,非常喜欢故乡游那几首。不知为何江苏小镇,却名“溱潼”,仿佛是关中地名?莫非和历史上战乱迁徙有关?

还没有想到的是,“粥”居然是入声字!好像南方话里用“稀饭”多一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