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农民收藏屋

新新农民的收藏屋,一切有关家居园艺修车种菜宠物理财教育音乐摄影等等有用资料都扫进来:)
正文

构图篇zt

(2008-12-03 10:53:58) 下一个

摄影构图的作用


对于一位刚刚起步的摄影者来说,构图尤为重要。只有经过 精心的构图,才能将构思中的主体加以强调、突出,舍弃一些杂 乱的,无关紧要的景和物,并恰当的选择陪体,选择环境,从而 使摄影作品达到使你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更为集中,更完美。
要想初步掌握构图的规律,只有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拍照 才能逐步做到。例如有一天,你来到一片茫茫的大森林,苍天挺 拔的大树高耸入云,雄伟无比,这时你的脑海马上会产生的直觉 是森林的雄健和肃穆崇高。当你踏上山间的小路悠悠漫步使,那 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曲线,更是妙不可言,你的心情将会是又一 番感受。这一切的直觉、体会,再加上自己的艺术修养,体现在 画面上的就是:大森林…垂直…向上,山间小路…弯曲…动感, 这就是很好的构图规律,在拍摄时再进行艺术加工,便可使自己 的照片拍得更为满意。
摄影离不开构图,一张构图好的照片与一张构图糟的照片会 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构图,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意译为构成,结构和联系,在 中国画的理论中也称为“布局”“章法”等。构图也是一切造型 艺术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摄影构图通俗地讲:就是为了表现摄 影构图画面的主题思想,而对画面上的人或物及其陪体、环境作 出恰当的、合理的、舒适的安排,并运用艺术的技巧、技术手段 强化或削弱画面上某些部分,最终达到使主题形象突出,主体和 陪体之间的布局多样统一,照片画面疏密有致,以及结构均衡的 艺术效果,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这就是构图在摄 影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

摄影构图

一、构图的概念
1、什么叫“构图”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这个术语中包含着一个基本而概括的意义,那就是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上对作者所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借以实现摄影者的表现意图。总之,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构图还需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在我国传统艺术里叫“意匠”。意匠的精拙,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概括地说,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则作品中全部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2、构图的目的
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人、树、房或花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作是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通过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视觉美点。也就是说,构图要具有审美性。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作为摄影者,不过是善于用眼睛渤视大自然并把这种视觉感受移于是画面上而已。
但构图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因为构图的基本任务,是最大的可能阐明艺术家的构思。
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话可真切地表达了构图的目的。
3、构图的性质
构图和设计可以通用,因为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设计的精确概念和它的原始含义是构思,即艺术家为了明确而动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适当安排各种视觉要素的那种构思。
构图不仅指具体操作,而且还意味着把整个形态作为与复杂的摄影规则相联系而描绘的对象,把自然物象引入到一个现实的境界,成为不同于自然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艺术的统一体。作品的复杂性是由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的。然而在画面处理上贴切自然,五彩缤纷,浑然天成,绝少斧凿痕迹,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在就在于摄影者在创作时,就象“工师之建宅”,经过一番选择提炼,筹划安排,组织结构上下了功夫,在“经营位置、置阵布势”中体现了摄影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匠心独运。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安排,巧思结构,精心布局,突出主要的方面,强调出本质的东西,并把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到鲜明的形象组织中去。
构图学就是要研究一切构图的结构形式和规律,研究构图结构的原理和原则,研究构图和各种思维形式的对应关系。构图学必须建筑在全部思维科学的基础上。
但构图是否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至今人们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画无定法”,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情感思想内容更是纷纭复杂,所以谁也讲不出构图结构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因此可见,规律就是普遍性的形式。实践证明,构图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中国画论时的“经营位置、布置、布局、结构、光色”等都是有关构图规律精辟论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
因此构图称为画面总要,所谓总要就是纲要、概要的意思,画面构图象写文章一样,做到有章有法,有次有主,相互呼应,虚实对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疏密无间等的构图规律,服从于主题表现的要求,同时又要取得整体形式感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这就是构图最终的目的。

二、创作与构图
摄影创作是一种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规最多变化的精神劳动。当一个摄影者的头脑被一个真实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又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里并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时,他就会创造一个好的构图。摄影创作离不开构图,就象上面所谈的和写文章离不开布局和章法一样,它是作品能否获得成功和重要因素之一,创作与构图的关系就是那样密切。
1、主题的形成
创作原意是艺术家形象的活动,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生活的复制主要饮食着创造和想象,包含着摄影者观的激情和创造力,包含着形象思维力和概括力。无疑地,每个摄影者在他生活的任何瞬间,都有可能被某种思想感情所占据或激动,有时候这些思想感情使他难以摆脱。于是就开始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热心地寻觅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摄影者在生活的瞬间中创造出摄影艺术作品来,这是一种奇特而高涨的激情形式。因此有些人把这种激情称作为“灵感”的东西。这种灵感,心理学家认为是在创造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是因思想高度集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创作能力。但灵感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出现的,灵感的来临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是在无意之中被触发的。激发灵感的机缘很多,各种启发因素的作用实际上是促使摄影者在想象中流动的,瞬间的未定形的思想感情明朗化并找到感性显现的美的形式。周恩来同志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他解释,“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唯独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够发现美创造美”。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只有真诚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发现它”。生活和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一切无不饮食着美的因素,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敏感和想象力。艺术家的高于常人的敏感来源于不断地努力观察生活和艺术修养。
摄影创作的主题挖掘是来自于生活的。主题的形成引起摄影者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主题是灵魂,是属于思想性的东西。“意在摄先”是说在摄之前必须立意,意也就是主题,主题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主题一是摄影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二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2、主题与构图的关系
主题确立后,艺术构思是形象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虽有形象,但不是实践阶段。因此,事实上还有若干细节或人物形象可能尚有疏漏,而要完成创作意图,必须具体地把在构思中的形象和画面描绘出来。如何表现是个技巧问题,但技巧正是整个构思的组成部份,而构思的成熟又取决于认识的深度。为了获得表现力,艺术家在画面上说寻找“造型动机”物体结合和各种变化,以便找出其中最优秀的一种,这就是构图。
作品的构思正是从构图上体现出来的,没有构思也就没有构图,构图的过程正是构思发展和深主题的过程。
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有自己扎根的土壤—人民和生活。离开了这沃土,生命之树就会枯萎,艺术之光就会熄灭。作品总是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思索、判断和结论,透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素养、思想、性格、情趣、要求和愿望,在作品的后面是作者的个性,在真正的创作活动里,形象是具有强烈个性的。
构图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摄影者根据他们内在的敏感来进行构图,造型艺术是视觉的艺术,靠眼睛就能分辨出构图的好坏。构图在其品质上的特征,首先应当使观赏者不用去看作品标题,也无需介绍和注解,凭视觉直觉立刻可感受到作者的意图。作者不能靠文字达意,用标题说话,靠人、物、景和整个画面的结构去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炽热的爱。作品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作者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使观众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真切感。
所以我们在摄影创作进行构图过程之前,先要寻找创作动机(立意的动机、造型的动机),而构图则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一个过程,构图是艺术作品一切因素的综合。这种综合,是能够更全面地、更有力地表现作者思想意图,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体现到可以感触到的艺术作品形式的过程,所以,构图正是按照艺术作品的内容把形式的一切因素连接在一起的。

三、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处于陪体地位,它们与主体组成情节,对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说明主体的特征起着重要作用。画面上由于有陪体,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它的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1、陪体深化主体的内涵。从作品《技革迷》来说明,画面的主体是两个工人,陪体是机器齿轮和桌上的饭,机器与工人和饭一起构成了生产技革的情节。由于作为陪体的大型机器旁边,工作桌上摆着的盛饭、工人正在聚精会神的研究,使情节中潜藏着许多的内涵,机器和桌上的饭,是工人的形象语言,它反映了工人在四化建设中,废寝忘食地搞技革的真实写照,这里陪体所帮助表达的视觉语言是文字难以表达的。

2、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说明事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如《晚年乐》)。

3、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由于画面布局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要留下能够说明总是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全,主体会削弱,不要贪大求全,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取舍人有分寸感。

4、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和间接处理,有时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的情况,我们说陪体虽是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在画面之外。画面上主体的动作神情是与画面以外的某一对象有联系,这对象虽然没有表现在画面之上,却一定会出现在观赏者的想象之中,这种表现我们叫作陪体的间接表现。

陪体的间接处理,重要的在于必须巧妙地安排好引导想象的媒介。

陪体的间接处理是结构画面的一种艺术手法,它可以扩大画面的生活容量,创造画外之画,让观赏者的想象来参加画意的创造,引起欣赏的兴趣和回味的余地。所以结构画面要做到像外见意,画外有画,画幅有限,画意有限。一些经典画例给我们以范例,如《深山藏古寺》,只画了小和尚下山溪边挑水;《竹锁溪桥卖酒家》,只在竹梢上写一酒字;《踏花归去马蹄香》,马蹄的香都不在画面之内,画面只见蝴蝶飞扑在马蹄之中,只留给观众去想象。绘画中的这些艺术构思很值得摄影者在立意和结构中学习,在选取素材,经营画面时,同时要考虑抒情性、哲理性及含蓄的审美要求,要学会利用间接处理陪体的手法,加强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在许多的摄影艺术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从画面上看到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着烘托的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1、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在的四周边缘,前景通常运用的物体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
A、利用一些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用春天的挑花、迎春花作前景既交待季节性,又使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眼前,亲临其境。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用竹、红棉,具有南方的乡土气息。这些前景对主题常常是有力的烘托。
B、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结构画面对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呈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视觉的效果画面就好象有了纵深轴线,使人感觉不再是平面的了。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树、山等。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C、突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的时候,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是加强突出画面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为了一个数据》和《新炊间黄梁》)。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展示农村生活日益富裕的景象,前景是两只新的铝制水桶,上面摆着等着要下锅的鱼块、肉类、蔬菜、白米等,由于它们处在画面的前面,呈像大而鲜明,给了人们强烈的视觉印象,加强了对内容的概括力,增加了画观视觉感。
D、运用前景与背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如《差距》、《第一接触》),形成令人深思的主题。
E、前景给予人们一种主观的地位感。加强画面的地位感,如用门、窗、建筑物等鲜明特征的景物做前景,让其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对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很有利的。给观众以地位感,在其它艺术文学创作中都是很重视的,要引人入胜,先要引人入境。象李白的诗句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诗中第一句很重要,先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是在床前看明月,所以后面引发出来的思故乡的情感才自然、真实。而摄影艺术会做到这一点,就常常借助于前景来达到。
F、前景的运用可增加画观的装饰美。
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一个精美的画框或花边一样增加了美感,显得画面生动活泼,跳跃(如《宝钢圆舞曲》)、《新的高度》),将人物镶嵌在中间,十分优美、优雅、自如。
G、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
H、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近年来,在很多的摄影艺术作品中,很多人在前景的运用上,常常运用虚焦点,杂乱的景物来作前景,虚而且乱,观众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有意思,这是由于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和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然、真实、要求有现场的气氛。前景的虚和乱可以强调出这种现场气氛而且前景的虚也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实,以虚衬实。前景的乱也是要打引号的。事实上是乱中有治,形似乱,却是以不妨碍主体突出为原则的,如果乱得边主体都淹没了,恐怕观众也难以接受,你自己也不满意,所以它的原则是:“虚中求实,乱中求治”。
以上说的是前景的八个作用。事实上,前景的运用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的,最好一箭射几雕。总的来说,运用前景的意义是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但是切记,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于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摄影艺术家同样懂得,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重之势。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体、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不好而告失败。摄影画面的背景选择,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抓特征;二是力求简洁;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A、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抓取其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人们了解时代背景。
如用冒烟的火车头或工厂的烟囱作背景,在五十年代还是使人感到生意蒸蒸日上,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能启发人们的审美感情;但八十年代的今天,仍然这样作背景,就会被说成是污染,反映码头工人也是如此。拍摄人像也很重视选取富有特征的环境作背景来衬托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特征。(如少女不能先用大红大花作背景),这称为环境肖像。环境对人物的烘托,背景的衬托也有正衬、反衬之分,如幸福的儿童用鲜花盛开的花园作环境衬托,是正衬;如饥饿贫穷的儿童处在花花世界的繁华街道上,是反衬。
B、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绘画用的是加法,摄影用的是减法”,因为绘画反映生活总是给画面上添上些东西,而摄影反映生活则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其中重要的是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碍主体突出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炼。
从很多摄影作品上分辨出来,发现许多有经验的摄影者都充分调动各种摄影手法以达到背景的简洁。有的是用仰角度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干干净净地衬托在天空上;有的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使主体轮廓清晰,获得简洁的背景;有的利用逆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有的用晨雾将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雾霭之中;有的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景物排除在画面之外;有的用虚焦点柔化背景线条。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简洁背景的效果。
C、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的力度。
处理轮廓形状的法则: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因为摄影是平面的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就要和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画面景调色调的对比,比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
背景的处理是摄影画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拍摄中细心选择,才能使画面内容精炼准确,使视觉形象得到完美表现。

五、空白的留取
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原因,它们已失去了原来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它的实体对象。
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1、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拍人物也总是避免头部、身体与树木、房屋、路灯及其它物体重叠,而将人物安排单一色调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处,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就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
2、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一幅画面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路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
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互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只透明活泼的小虾周围大片空白,没有画水,但人们觉得周围空白处都是水。摄影画面空白处与实处的经营,也应能激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利用空白来创造意境,在其它艺术中都有创造性的作用。
3、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
不同的空间安排,能体现不同的呼应关系。所谓呼应,总是由两个对象之间有一定距离构成的,如两上对象紧挨在一起,也就无所谓呼应。一切物体因开头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线条伸展方向不同,光线照射不同等等情况,都会显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关系,要仔细观察物体的方向性,合理地安排空白距离,以组织其相互的呼应关系。
4、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
一般的规律是:正在运动的物体,如行进的人,奔驰的汽车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上也觉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合乎人们欣赏的心理要求。总之,我们要善于灵活地,具有独创地运用空白。
5、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
要防止面积相等、对称,一般来说,画面上的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的面积,画面才显得空灵、清秀。如果实体对象所占的总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但如果两者在画面上的总面积相等,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呆板平庸,这是一个形式感觉的问题。
我国古代绘画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就是说在疏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空白的留舍及空白处与实处的比例变化,的确是一项创造性的画面布局的重要手段。

六、画面要达到整体的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最后一步是要审查一下画面是否均衡,因为均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一种心理要求和形式感觉。画面均衡与否,不仅对整体结构有影响,还与观众的欣赏心理紧密地联系着。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如果三条腿则一定将它形成均衡的鼎足足势才会稳固;盖房子如果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
一幅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1、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时,要求画面的均衡平稳,甚至有意地采取对称式的均衡,从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2、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及生动活泼的人物、情节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

3、均衡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加以运用。即有意地违反均衡的法则,使画面人不均衡中造成某种动荡感,象受到外界冲击一样。利用不均衡的变格形式来深刻地表达主题。

以上我们详细谈了关于画面构图与布局的五个关键的问题,可概括为:

1)主题在画面的位置和地位;

2)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3)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4)画面空白的留取;

5)画面要达到整体的均衡;

这对今后我们在摄影创作中很好地去运用和实践,找出画面布局的规律、重点手法,提高我们创用上的成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


摄影构图的画面设计

摄影构图的画面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 给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担心坐下去会摔跤。而大多庄重、尊严 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给人以尊严 和雄伟,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美的感觉。因此,摄影作 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1.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 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 也常可见到,特别在舞台摄影中用的较多。但大多数摄影作品, 在构图中都不是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 均衡。
因为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的,拘谨 的和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为多。 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是为了打破 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均衡的 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 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的对比。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 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画面结构的均衡, 除了大小、轻重以外,还包括明暗、线条、空间、影调……等均 衡的作用。
2.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拍摄生活照片,主要是以人物为主,因此在设计画面时要注 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主要人物和 次要人物的关系,人物与背景 的关系。
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 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 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 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
有些人物照片被杂乱的背景所淹没,主体的人物被挤到一边, 这是很遗憾的事。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 ①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 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②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 开杂乱的背景,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3.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所谓“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A:B=B:A+B,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提5:8的比率来表示,对于 实用,尤其是摄影的构图来说,已经是足够准确了。 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 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黄金分割的作用
①处理好画面的稳定感
稳定在摄影作品中一般指景物的水平线、垂直线是否正确。
②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空白指画面上的空间,一般在拍摄动体照片时,必须注意运 动方向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白,这样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 在人物拍摄时,人物视线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就不会 留下阻碍的感觉。
③调整视觉重点的位置
照片上最能吸引人的那一部分,就是视觉中心。若要突出主 体形象,就要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


==============================================================


构图中的对比关系

在摄影构图中,对比关系的应用很普遍,有反差对比,虚实 对比,大小对比,等等。运用对比手法处理摄影构图,在摄影构 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构图中反差的对比
光的作用是很奇妙的,它可以使被摄物的明亮部分与阴暗部 分产生亮度差别,这种差别所造成的明暗对比,在画面中就是影 调的反差。如果画面的明暗反差程度大,称之为高反差,反之则 为低反差。一般在拍摄作品时,根据被摄体的明暗情况,采用通 常的曝光手法,即兼顾画面明暗两部分的影调变化,使作品既有 亮部的层次,也有暗部的层次,又有丰富的中间影调。有时为了 追求艺术效果,也可只根据画面的亮部曝光,让暗部曝光不足, 使作品的调子显得更深沉,更概括,从而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亮 部的影调层次,正常曝光下的影调,能细腻表现物体的质地,塑 造人物柔和的性格和情感,而高反差的影调,则能突出物体坚实、 强烈的特征,塑造人物坚毅、鲜明的性格,并由此产生诱人的艺 术魅力。
2、虚与实的对比
虚实处理的基本原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 摄影构图中的虚实处理,一般是指影像的清晰程度,是指整个画 面结构的虚实藏露。虚,一般指画面中的陪体部分,模糊的或空 白的部分。实。是指画面中的主体部分,清洗的部分。在画面处 理中,虚实相辅相成,使实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虚的部分适当 隐藏,让读者看了回味无穷。
有一点要注意,在处理虚实对比 时,要处理好画面中的空白部分,主要利用自然界中的烟、云、 雾、天、水等构成,它们能使画面造成空白的效果,将画面中非 主体的东西加以含蓄化,而将主体部分加以突出,这样就使人对 画面产生视觉中心。
另外一点要把握好画面的模糊部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利 用摄影工具来处理虚实的效果。可以采用长焦距,大光圈,近摄 镜头等来使画面达到有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
3、大小对比的效果
在摄影创作中,为了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容,使观众对主体形 象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往往需要采用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低等 对比手法来加以表现,比如,我们要拍一张高个子篮球运动员, 如果不与矮个子相比较就无法显出他的高度,但如果同幼儿园小 朋友放在一起拍摄,不但高度显示出来了,而且从视觉效果看也 产生了一种夸张的感觉,似乎成了巨人。
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中,也存在一些视觉上的,心理上的一 些偏差。比如,同样两个成年人,一个头稍大些和一个头稍小些, 就会感觉头大的人矮,而头小的人高,同样两个一样高度的男女 给人的感觉总是女人高于男人,当然,不同的拍摄角度,不同的 距离所带来的透视变化,也会影响被摄对象原先的大小效果。
在设计画面过程中,为了突出大小对比,必须善于抓取主体 形象和陪体、环境大小差异变化。在自然界中,由于客观事物是 在不断的运动发展,因此,这种大小差异是经常发生的,同时又 是 不断变化的,摄影者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小差异变化的情趣,来 努力打破构图的均匀和呆板,使你所拍摄的主体对象成为画面的 中心,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变化的主体中心,从而产生迷人的 艺术效果。


==============================================================



构图中的节奏感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各自规律的运动方式和节奏。其实, 节奏和旋律,不仅存在于听觉中,也同样存在于视觉之中,摄影 属于视觉艺术范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在构图中由于存在不用的节奏, 会给人以长短、缓急、起伏等不同印象,并且会产生强弱、轻重、 刚柔等视觉感受。例如,画面上出现一个大人和小孩,两根蜡烛, 一明一暗,就会产生视觉上的节奏感。又如一条小河线条比直向 前,会给人呆板的感觉,而另一条小溪呈曲线状波纹起伏,这就 又生了节奏感,因为它产生了“波纹”,给人以颤动的旋律感受。
在摄影作品中,节奏感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重复节奏感:一般在构图中呈点、线、面的并列排比,犹如 音乐中的同音旋律。在内容的表现上是强调某一物象。以基本相 同的间隔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对比的节奏感:在摄影画面构图上表现为与节奏感相反或向 抗衡的形式出现,就会造成对比性节奏,打破原来节奏的流畅感。 犹如在悦耳的旋律中,忽然加入了一组强音符,使画面产生一种 强烈的对比效果。
渐变的节奏感:在摄影构图中一般以表现缩形、虚实和阶梯 调等类型的渐变,形成旋律。从色彩角度来理解渐变的节奏感, 就是一种色彩由深渐浅以致消失。从物象角度来理解,就是物象 由大变小,形状、影调、色彩、方向有规律的增加、减少或弯曲, 很有一种同时的变化。
感情的节奏感:一般表现在人物的摄影中,人物的情绪变化, 人物神态的变化,都会影响作品整个画面的感情节奏。如果一幅 作品中情绪也因势排列成有规律的起伏,画面中人物情趣的反复 出现,会震动读者的情绪,吸引视线的追逐,是很富有魅力的作 品。
所以说,摄影画面构图的节奏感,主要靠光线照明,物体现 象,摄影技巧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在具体的拍摄实践中,节 奏感的产生也要靠摄影师的具体布置。摄影者可以把相似的物象 组织起来,达到和谐统一并产生运动感和表现一定的情绪特征。
如果画面中物象多,可比成分多就必然促使摄影 师来调节物象的 间隔和空白。这种调整经常是反复进行的。 节奏性强的画面,在摄影作品的构图中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读者的视线会随着节奏流转萦回,这样会使摄影艺术的瞬间性变 为延续性,为作品增强生命力。



======================================================


构图中影调的作用

影调是黑白摄影的造型手段和技术概念。
影调中的黑与白是 相辅相成的。从黑白摄影来看影调的主调可以分为三类:高调、 低调、中调(灰色调)。不同的影调有其不同的感情色彩。如 高调的明快、淡雅,低调的庄重、深沉,中间调的和谐、平稳等。 影调只有与具体的形象、物象相结合,才能赋予作品以鲜明的、 生动的感染力。
高调
高调给人以光明、纯洁、轻松、明快的感觉。比较适合于表 现妇女、儿童的形象。风光照片中的恬静,商品摄影中的素雅洁 净,高调摄影一般采用较为柔和的、均匀的、明亮的顺光。有时 会觉得它空虚、肃穆、素淡、哀怨,有时又会觉得如同轻音乐、 抒情诗一般,根据内容的不同,传达给人们的感情色材也会不同。 黑与白并非绝对独立存在而变化的,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 互衬托,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在大面积的黑色影调中, 夹以小面积的白色、灰色影调,或以大面积的白色影调夹以小面 积的黑和灰的影调,都会给人以强烈、鲜明、突出的感觉。
低调
低调的作品有时让人感到坚毅、稳定、沉着,充满动力,有 时又会觉得黑暗、沉重、阴森森。低调表现的感情色彩比高调更 强烈、深沉。它伴随着作品主题内容的变化,显示着各自不同的 面目。低调作品通常采用侧光和逆光,使物体和人像产生大量的 阴影及少量的受光面,有明显的体积感,重量感和反差效应。在 人物表现中通常用在老人,威信很高的长者,当然也可以表现性 格深沉的年青人等等。表现物像的有雕塑群,纪念碑,古建筑中 的庙宇等。
灰色调(中间调)
灰色调有其独特的魅力。基调的性格特征不很明显。但画面 层次丰富、细腻,它往往随着画面的形象、动势、色彩、光线的 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他讲究用光,一般为多光源综合配 置。用灰色调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观是很理想的。灰调善于模糊物 体的轮廓,造成柔和的、恬静的、素雅的秀美,它又有表现雨、 雾、云、烟的专长。
在影调上还有高反差调:主要是保留黑白两极影调,削减, 合并中间层次,以强烈的明暗反差来构成画面的形式,给人以视 觉上的刺激感。高反差调大多表现为强调 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 气势,在拍摄布光中以单纯的逆光,侧逆光为佳。
还有柔和调,通常说的加上柔光镜拍摄的作品,可以使画面 含蓄、清雅、神秘,大多表现少女、儿童、鲜花、月亮等。


===============================================================


彩色摄影的构图

颜色对眼睛可看的色光有七种:红、橙、黄、绿、青、蓝、 紫。它们有可以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
一般来说红、橙、黄的色彩使人的生理上产生温暖感,称之 为暖色调。而青、蓝、紫则称为冷色调,而黑、白、灰因其色彩 饱和度为零,称之为中性调。
比如,明黄色,曾是中国封建皇帝的专用色,它表现皇权的 尊贵和至高无上。红色是革命的象征。色彩对人们的官能和心理 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彩色摄影的构图关键是色彩如何搭配,色彩 的平衡、色彩的轻重、强弱在视觉感受上是否均衡,对比是否和 谐。
比如,要拍一幅秋天红叶的绮丽风光作品,在取景框中就必 须确保在路上的行人没有穿红色服装的。因为人物的存在只是为 了提供给画面的比例感,而不是让人物和红叶的颜色争夺视觉的 注意力。
又比如,在一幅精美的野花作品中如果突然用上黑色的背景 和引人注目的强侧光照明,就会把注意力从预期的趣味中心上引 开,而转移到画面强烈对比上,这样对花的注意力就大大减弱了。
1、色彩的对比
俗语说:“万绿从中一点红”,这就是指色彩的合理对比。
各类艺术在色彩上都有一种对比的手法。在摄影中如此,在绘画、 戏剧、电影中业一样。戏剧、电影中正面人物的色彩总是较鲜明, 反面人物的色彩大多是比较暗淡的。比如,在拍摄一幅人物照片 时,选择的外景地是公园,绿油油的草坪和优雅的柳树组成绿色 的基调,这时人物的衣服色彩就不要选择绿色,最好是黄色、红 色或其他的颜色,这样人物就会突出,在色彩上形成对比的感觉。
2、色彩的和谐与平衡
色彩的和谐与平衡是色彩对人的眼睛产生的一种视知觉现象 是一种生理上的平衡。在生活实践中,如果我们看多了红色,就 希望有绿色来补充。看多了明亮的刺眼的颜色,就希望出现一些 灰暗、淡雅的色彩加以调节,平衡色彩的组合,能给人以舒适的 美感。
在具体的彩色摄影构图中要把色彩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感情 因素和形式因素加以考虑,要根据画面的主题内容、形象特点、 气氛渲染及读者对象的欣赏要求作统筹而全面的安排。 在彩色摄影中,相同色彩的色块重复出现,会产生色彩的节 奏感,给人以极柔和的色彩感受。现在在色彩中用的一种渐变纸, 大多作为背景用,色彩由深入浅,由浅入深能使人产生一种韵律 感。
另外,拍摄彩色作品时,可以利用滤色镜来改变色温,改变 光照条件。当摄影者希望强调画面中的某一色调时,可以根据主 题进行色调控制。比如,松化的浅色前景能增加景物的纵深感, 叙话的背景又能突出主体。快门速度的变化,也会改变色彩的感 觉。如拍摄彩色夜景,用慢门拍摄街景,夜景中移动的车辆灯光, 可以在底片上形成一条条光迹,变幻莫测,也成为彩色摄影


==========================================================


线条的表现力

一、线条的提炼
1、神秘的线条感,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用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最早民族之一,这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有用线条勾绘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彩陶纹饰,在殷商时期就有古朴爽直的甲骨文和圆润敦厚的象形文字,这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和运用了线条的艺术。
线条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外在形式,它制约着物体的表面形状,每一个存在着的物体都有自己的外沿轮廓形状,都呈现出一定线条组合。比如方形的桌子,长主形的柜子,它们有棱有角,有面有分界线,圆的球、圆形的柱子等有孤形的线条,树木有垂直线,河岩有曲线,车船、树、瓜果等生活中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形状和轮廓线条,物体的不同运动,也呈现出不同的线条组合,站立着的人和跑着的人线条结构都不同,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对各种物体的外沿线条轮廊及运动物体的线条变化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经验,所以反过来,通过一定线条的组合,人们就能联想到某种物体的形态和运动。因此,所有造型艺术都非常重视线条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它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语言。
摄影艺术同样必须重视线条的提炼和运用,要善于利用角度,光线,镜头等自身特有的手段,把不同物体的富有表现力的外沿轮廓加以突出和强调,使之清晰简洁,借以再现准确、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说到线条的运用时,有些一般理解为某种线型的排列组合或者某种线条的图案美和线条趣味,实际上只会在画面上塑造可视的形象都离不开线条的提炼,比如,要想再现人的表情,动作,姿态,必须选择角度,光线等,将人的面部线条动作姿态的外沿轮廊线勾画出来,平展在画面上,人们才能感受其表情,姿态和动作的内容,并受到感染,否则,形象就会消失。我们古今画家们就是用这些丰富的线条技巧,线条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人物和景物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运用线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说,线条是各种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的灵魂。
2、线条的功能
线条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A、线条可以作用于画面的整体结构和主体形象的总的姿态,不管是大海、森林,还是高山和深谷,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并根据其特点,选出横、直、曲斜等线条形式,在画面结构中发挥它主要的作用。
B、线条可以通过对主体、陪体和背景等细部的刻划,造成不同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
C、线条在造成一件作品的旋律、节奏和意境方面,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线条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只不过是因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不同影调之间的分界线和由过度色块所组成的线型,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视觉以及断续模糊的虚线,这些不同的线条,大都是在作品完成后期才能看到。在实际生活中从事摄影创作活动时,如果不认真分析、观察、体验,就有可能忽视或体会不到线条的存在,因此,我们要对摄影眼的锻炼、才有可能充分利用线条来完成构图。
3、线条的特点
我们把线条的特点和作用归纳分析,对我们进行摄影创作很有帮助。
线条它各自不同的特点:
A、垂直线条:可以促使视线上下移动,显示高度,造成耸立、高大、向上的印象。
B、水平线条:可以导致视线上下移动,产生开阔、伸延、舒展的效果。
C、斜线条:会使人感到从一端向另一端扩展或收缩,产生变化不定的感觉,富于动感。
D、曲线条:使视线时时改变方向,引导视线向重心发展。
E、圆形线条:可以造成人们的视线随之旋转,有更强烈的动感。
用垂直线条表现英雄形象和工业建设场景,这样有助于烘托形象高大,雄伟,向上,挺拔的艺术效果,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场景的巍峨气势。
用横向联合线来表现群众活动场面,农业生产和山水风光等内容作品,以强调画面的辽阔,舒展,秀美宁静的气氛。
用倾斜线条来表现动体的体育活动,舞蹈等对那些需要加强画面结构的变化和刻划生产活泼形象的作品也会有运用。
用曲线和圆线时,多为了强调画面的纵深感和动感使画面结构更加丰富更富有艺术性。
线条的形式看起来好象很复杂,实际上只有进一步归纳起来,它只不过仅有直线和曲线两大类,直线包括着垂直线立平线和斜线。曲线的线条形式虽然比较丰富,但基本上都是波状线条的各种变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