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起门来自己玩

老被砖头砸碎玻璃,干脆关起门来自己玩吧。自娱自乐,但是欢迎朋友。
个人资料
正文

[依依笔记]:成长1+1

(2008-10-21 08:31:15) 下一个




[ 依依笔记 ] :成长 1+1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一本“老”书了,书名就叫 << 成长 1+1>> 。读过以后觉得很好,到处向朋友推荐,得到的回应有热烈也有冷淡,有积极赞赏的也有反对的。

先说说不佳的那些反应吧。

基本上,大家一看内容简介和副标题就不愿意再看下去了:这本书是由一个进入哈佛大学的女孩和她的爸爸一人一章合作写成的。大家一听哈佛就头痛:什么什么呀,又来了!哈佛怎么底?小孩不进就说明我的小孩人生失败、我做父母的教育失败?! NONE SENSE !

还有一些朋友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离申请大学还差着十年十几年,现在不用看这些材料。也有朋友根本不在美国,觉得书里讲的东西自己孩子也用不上。

现在来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谁都知道我是名校最热烈的追捧者。当初开始看这本书的第一章,觉得挺受鼓励: ” 看看,这位进了哈佛的女生也不是完美无缺。预考也失败了嘛! ” 等看到一半,我的反应是浑身发凉: ” 完了!我女儿是甭想进哈佛了! ” 等看完全书,我开始不遗余力地向自己所有朋友推荐: ”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哇。即使你的孩子不在美国,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

我读了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教育孩子要从小做起来。如果按书里写的,真等到孩子到了高中才开始考虑将来申请大学的问题,恐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我觉得,小孩能不能进名校其实不是教育的重点,如果真把它当作终极目标,估计失败的机率高过成功。小孩的性格培养才是一切中的重点。你看人家王可,和我真正认识的朋友的孩子,最后上了顶尖大学,无一不是有荣誉感、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小孩,基本上到了最后高中阶段,父母都不用花太多精力去督促他们上进了。

说实话,王可那样的孩子也属于可遇不可求。我女儿这么象她妈妈,绝对不可能成为那种女孩儿的。不过,至少我可以努力教育她避免老妈的某些坏毛病,早睡早起,做事不拖到最后,这些要求总可以做到吧?

我发现,教育孩子,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为人父母比如我,是一个重新自我塑造的过程。首先要努力克服我自己的缺点,才能教育孩子不重蹈覆辙。

我从我姐姐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一些父母不尽责而致使孩子栽了大跟头的样板。放松要求是对自己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小孩懂什么,不是都靠父母言传身教么?对孩子,就要教育他们做事需要精益求精。 其实,我这个外甥女还是个极其可造之才,当年高考硬是坚持自己每天坚持练习 长跑 ,自己考了体育,多拿了三分。要是我,不考就有十五分,谁还去日复一日地练那个八百米呀!可惜,让她妈妈耽误了,我老姐的观念从根本上就不对,教育孩子基本失职!我的父母,尤其是我妈妈,是个尽职尽责的好家长,甚至牺牲了子女和她的感情,但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现在终于明白了,等回国的时候一定要把我的感激说给他们听。

当然,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小超人,但是我的孩子肯定不是其中一个!所以需要我在自我提高过程中不断提醒她,教育她呀。 比如我,是这样一个凡事都不求竞争的妈妈,看到进名校原来这么难,第一反应不就是向后缩:“算了算了,我女儿不是这块料。我也不想了。。。”后来我想,其实女儿才两岁,至少,我们可以试试。虽然事情难度不小,也不能不做努力就放弃。所以我第一个要激励的就是自己,改变遇事就想偷懒,想往后缩,想两者取其易,不愿意坚持的坏毛病。

我和老公谈起高中。他说,他到了高三才感觉到压力,因为只有一年要参加高考了。但是我和他正好相反,我在高一第二学期感受到的压力最大,因为那个学期期中考试我才排到第十一名。到了高三那年,我其实不那么紧张了。这就是区别。

对我来说,从小养成的荣誉感使每一次考试都对我至关重要,每一次都要精益求精做到自己的最好,而不是到了最后一次大考,靠突击超常发挥来个大突破什么的。

一言难尽。这里面,我觉得不是谁比谁高的问题,是一个态度和习惯的问题。我有一个同学曾经对我说:“我这辈子,除了中小学,没上过一个烂学校!”你看看,这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光荣呀。到了三十几岁才意识到这是自己可遇不可求的梦想,不是太晚了吗?

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任重道远啊!

依依我心 mysign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