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写真

晓辰, 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Ohio University MBA, 著有《在美国别谈爱情》,《美国无梦》。个人网站是http://www.xiongchen.com
正文

“融入”的艰难

(2005-01-30 17:35:16) 下一个
方言 《美国无梦——我的六年留学生涯》是作者在美国求学经历及感受的一部真切记录。作者的文字以奔放、直率、幽默见长。无论是叙说个人体验、感悟,还是表达省思、怀念,作者都显得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常能涉笔成趣,以简约、俏皮、精致的语言将留学生的生存境遇和心态展示出来,赤裸裸而引人入胜,戏谑中显出睿智,平淡里透出沧桑。书中对留学生在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尴尬处境有独到而细致的描述,读来常让人唏嘘不已。   留美学子一旦踏上去国离家、浪迹天涯的漂泊之路,就不得不直面因“移根”、放逐在异质的土地上而来的陌生、失落和焦虑,经受心灵上的巨大折磨和创痛。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在两种文化生活中碰壁、受夹板罪的“边缘人”心态。这是一种文化认同、精神归属上的失落和烦恼。“边缘人”在美国时因耳濡目染、长期浸泡而来的中国习性而始终处在美国文化的边缘,进入不到主流社会。但同时他们又在美国社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了一些观念或处世之道,使得他们和中国文化发生疏离与隔阂。正如有人概括的,“边缘人”夹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间,体验到了两种在某种意义上分别自圆其说的现实和思维方式,而又很难彻底融入其中任何一个或与之达成较深刻的和谐。   中国留学生和所有其他成年以后才到美国的人一样,语言上的笨拙是“融入”主流社会的第一个障碍。《美国无梦》中提到,许多留学生尽管托福分数高过六百,但一开口,老美露出的是满脸惊愕,随之而来的一句话往往是:“我不懂你说什么。”“请再说一遍。”与人们想像的“到美国几年英语怎么也过了关”大相径庭的是,正如一位在美国大学执教的中国人写到的,对成年人而言,英语要像使用中文那样得心应手、心口如一,大概得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光有英语还不行,因为几十年的“文化沟壑”不是三五日就能填满的。有人说过,归根结底,文化是“泡”出来的。在这个缓慢自然的过程中,你所有的毛孔都得浸到水里,而且许多东西根本学不来。晓辰如实写下了自己想与美国同学融成一片而不得的困窘:聚会时会有些匹萨饼、甜点、面条及西红柿酱之类,虽不至于对这些食物垂涎欲滴但也还可以忍受。聚会少不了的啤酒更是自己的至爱。但不知怎么,呆了一会儿自己总觉得浑身不自在。聚会实际上是大家在一起找乐,聊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但问题就在这里。一些美国同学乐此不疲的玩意儿,自己要么不会,要么兴味索然。要聊得双方都投机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几个人对任何美国以外的事情感兴趣,美国人之间的话题又很难插得上嘴:虽来美几年,但知道几个歌星影星球星,懂得多少趣闻典故民情?还有那字典上查不到却每日每刻都在诞生的数不清道不白的俚语俗语成语。于是,美国同学似乎都很友好、客气,但往往是聊上几句便无话可说,彼此都觉得几分尴尬。在酒吧更是难堪。端一杯饮料,剩下的惟一节目就是聊,可是又没有什么可聊,那份难受,真可谓酒无知己且管喝,话不投机勉强说,于是聚会于他成了遭罪而非找乐。书中还告诉我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在美华人社团就针对华人不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指责做过辩解,指出华人不接受美国本土语言、行为规矩,实乃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华夷殊俗,古今常理,若贵国与别国衣冠文物,约略相同,惟中国则否。”“各处乡人到此,多言语不通。故情意似隔,心欲言而辞不达,齿欲启而机不投。”   其实,同在美国的一位华人女作家说得好,“文化只有不同,却没有高下。”各有长短、优劣的文化竞放光彩、交相辉映,这世界才更有滋有味。留美学子也只有认可了这一点,才能少了“融入”的挫折感而具有一种大释其然后的平和与旷达。换一个角度说,“边缘人”其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不同的文化间欣赏一道常人难以观察到的独有的风景。作者在书中《艺术的女人》一文中说,作为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触景而生的屡屡是怀乡的愁郁。但怀乡不能藉归乡而化解,旅途的落寞也只能靠自己来拾掇。即使是孑然一身的疲惫的旅人,也大不可忘了搜寻、鉴赏沿途的绮丽。 ▲中华读书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